「改革開放40年」首都核心區的「城市美容師」 開創獨具特色的「西城環衛模式」

西城環衛經過40年的發展,從幾支全靠背鬥掃把的環衛小隊,發展為擁有4900餘名幹部職工,承擔著西城846萬平方米幹路和529萬平方米街巷清掃保潔、負責74座密閉式清潔站的垃圾清運和1122座公廁的清掃保潔及糞便抽運等任務。多年來,區環衛中心不但為市民的出行創造乾淨整潔的環境,還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首都重大活動、重點時期環境保障任務,使西城環衛事業科技化、數字化、精細化迅猛發展,形成了獨具首都核心區特色的“西城環衛模式”。

從純手動清掃發展為

道路機械化清掃率超過96%

「改革開放40年」首都核心區的“城市美容師” 開創獨具特色的“西城環衛模式”

40年前,西城區環境衛生管理局一隊剛剛成立。那時候人們對環境衛生不重視,環衛工人整日忙的都是又髒又累的活兒,被稱為“清道夫”、“掃大街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冬天寒風凜冽,吹到臉上像刀削,夏天蚊蠅橫飛,臭氣熏天,地表50多度,也要戴上一個大口罩捂得嚴嚴的,生怕掃大街時撞見熟人!

如今,近四十年過去了,環衛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了,環衛工人的地位也越來越高了,從“清道夫”變成了“美容師”,徹徹底底地展現了新時代“馬路天使”的風采。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單位只有幾十個人,一人一把掃帚、一個背鬥,都是起早貪黑自己幹,馬路、人行道‘純手動’清掃。早晨天沒亮就到段作業,一干就是十來個小時,寒冬臘月,也常常是臉上冷風吹,衣服裡直淌汗,勞動時間長,強度也大。”環麗清掃保潔服務中心經理劉哲回憶起初到環衛系統工作的情形,“放下背鬥掃把,實現環衛機械化作業的呼聲越來越高。”

「改革開放40年」首都核心區的“城市美容師” 開創獨具特色的“西城環衛模式”

「改革開放40年」首都核心區的“城市美容師” 開創獨具特色的“西城環衛模式”

上圖:集團作業車在金融街工作

下圖:電動自行車改裝成清潔車,環保高效

2010年,在北京市和西城區總工會及環衛中心工會的關心支持下,環麗清掃保潔服務中心建立了全區第一個“創新工作室”,主要目標是大力發展機械化保潔,發明創新替代人工保潔的設備工具,減輕職工勞動強度,提高環境質量。劉哲和同事們在這裡大展宏圖,攻堅克難,仔細鑽研,繪圖紙、搞研究,一個個技術靈感迸發出來,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制約環衛發展的難題。

他們的第一項研究成果就是“兩廂一筐系列快速保潔車”。這種快速保潔車採用不同型號的自行車作為該車主體,在機掃車配合下發揮著快速保潔作用。汙物滯留時間由原來的30分鐘縮短到20分鐘,確保了道路環境整潔。從根本上解放了勞動力,是道路保潔作業方式的一次重大革新。這一成果如今已在全市環衛系統普遍應用。

「改革開放40年」首都核心區的“城市美容師” 開創獨具特色的“西城環衛模式”

環衛職工駕駛新型環衛清掃車西單上崗,保障道路清潔

然後他們一發不可收拾,積極探索、大膽嘗試對已有的車輛設備進行改裝。改造的大黃蜂能快速清理頑固的水泥、油汙遺撒;改造的“新能源綜合作業車”能進入人行步道進行沖刷;改造的水車擺臂支架能解決防護欄阻礙沖刷的問題;研製的“移動計量破袋式導向鬥”僅用3人便完成破袋、過濾、裝運工作,達到原來需30人才能完成的勞動量;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96%以上。截至2018年,環麗中心共取得了18項國家知識產權局認證的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證書,這些發明和專利快速提高了環衛工人的生產力,大大減輕了職工的勞動強度,為西城環衛事業的飛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基礎和技術支持。

讓公廁環境更整潔

讓百姓“方便”更舒心

公共廁所作為城市不可缺少的公共服務設施,是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是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標誌之一。從過去的找廁所難、公廁設施老舊、衛生狀況差等情況,到如今公廁數量增加、標識醒目、整潔衛生、設備齊全,區環衛中心堅持小廁所大民生,加強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注重日常維護和管理,不斷改善居民工作生活環境品質。

時光追溯到上世紀70、80年代,由於地理環境條件限制,不少衚衕裡的公廁建築面積狹小、坑位少,居民一大早在公廁門口排隊踱步等待似乎成了街頭一景。那時,公廁設施情況普遍簡陋,冬天冷、夏天熱、味道難聞,除了能保障基本使用功能外,根本沒有其他服務設施。曾幾何時,別說是如廁,即使經過公廁邊上,大多數人都會捂住口鼻加快腳步,群眾如廁不舒服、不方便。

「改革開放40年」首都核心區的“城市美容師” 開創獨具特色的“西城環衛模式”

大柵欄公廁改造因地制宜

而今,新改造的公廁可謂讓人耳目一新。在大柵欄珠寶市45號,去年改建後的公廁外牆採用仿古磚面,與大柵欄整體風格統一。內部則採用防火、防撞、防滑的牆面與地磚。每個廁間都安裝了扶手,方便行動不便的人群使用。此外,在新增設的第三衛生間內,馬桶、嬰兒座椅、置物臺一應俱全,獨立的空間方便了異性家屬照顧小孩或者老人如廁。由於街巷狹窄,區環衛中心對該公廁進行重新規劃,打破原有格局,採用無性別使用方式,建設成了9個獨立坑位,並增加了洗手間、小便間和第三空間,滿足附近居民、商戶及過往遊客的使用需求。而新增的中央空調和除臭裝置,更是讓公廁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沒有異味。

大柵欄珠寶市45號只是我區“廁所革命”的一個縮影。小問題大民生,看似小事實則大事。區環衛中心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堅決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推進“廁所革命”要求,補短板強弱項,把滿足百姓群眾所需所盼當成大事辦,全面提升公廁服務品質。

「改革開放40年」首都核心區的“城市美容師” 開創獨具特色的“西城環衛模式”

北京北站集團作業新模式

近年來,區環衛中心逐步對公共廁所廁內設施設備進行升級和更換。在除臭設施方面,從2010年開始逐步更換所管轄的二類以上公共廁所內的除臭裝置,到2018年底,在所有二類公共廁所中安裝了新型除臭裝置。截至2017年,已經在146座二類公廁中進行了安裝,並將繼續在全部二類公廁中推廣安裝,徹底解決異味難題。此外,自2016年開始,區環衛中心對所屬全部二類公廁加裝電採暖設備,保證公廁冬季室內溫度滿足需求。

「改革開放40年」首都核心區的“城市美容師” 開創獨具特色的“西城環衛模式”

強力噴水機清洗垃圾桶

目前,區環衛中心所屬公共廁所1122座,其中二類以上公共廁所358座,三類公共廁所721座,戶廁43座。目前,二類以上公廁使用獨立水衝便器,設置無障礙設施和除臭設施,安裝洗手池,按需提供手紙,並有專人24小時值守保潔;三類公共廁所使用獨立水衝便器,設置無障礙設施,由保潔員巡迴保潔。

近年來,在試點公廁改造升級取得滿意效果基礎上,區環衛中心積極探索應用電子臺賬、二維碼登記、電子地區定位等技術手段,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管理網絡,構建了快速發現、快速反應、立即維修的快速響應機制和應急工作方案,全區公廁系統運行良好,實用性、方便程度和衛生水平相較以往均有顯著提高。

開發智能管理平臺

實現“精細化”管理

「改革開放40年」首都核心區的“城市美容師” 開創獨具特色的“西城環衛模式”

西城環衛啟動應急預案,通過灑水作業進行降塵處理,以減少霧霾。

「改革開放40年」首都核心區的“城市美容師” 開創獨具特色的“西城環衛模式”

消防風機變身吹雪機

「改革開放40年」首都核心區的“城市美容師” 開創獨具特色的“西城環衛模式”

環衛作業模式創新

「改革開放40年」首都核心區的“城市美容師” 開創獨具特色的“西城環衛模式”

新型掃雪車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原來的環衛工作體力重,人員素質不高,管理以粗放型的人情管理為主。隨著現代化機械設備和作業水平的提高,陳舊的管理方式帶來很多弊端,越來越不適應發展的需要。

區環衛中心結合環衛作業自身特點,依託“物聯網+環衛作業”和“互聯網+環衛監督”管理新模式為環衛發展提供精準數據,對現有各項工作推進提供指導平臺,為領導決策提供準確科學的數據支撐,實現由人管人到數據統領的管理模式。

區環衛中心把計算機互聯網計算準確,定位精確,傳輸快速的優勢融入到環衛業務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由計算機網絡自動識別、自動記錄環衛工人每天的工作量,維修量,並根據《北京市環衛作業考核標準》進行自動考核,月底自動生成考核數據。將粗放型管理提升到“標準化、數字化、精細化”的管理。

智能管理平臺還在多個工種(人工保潔、機械保潔、果皮箱維修、車輛維修)和多項環衛業務管理(業務檢查、庫房管理、固定資產)等方面實現互聯互通。管理人員通過平臺智能、科學、合理採集的大數據,可以非常容易地發現業務工作中的問題,分析查找原因,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和方案,改進日常管理工作的疏漏。

文字:唐茉

「改革開放40年」首都核心區的“城市美容師” 開創獨具特色的“西城環衛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