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死后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193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和196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都曾颁发给已去世的人。1974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规定,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然而历史上除了1931年和1968年将诺贝尔奖办法给逝者外,2011年一位美国的科学奖在去世后仍获得了诺贝奖。

看看历史上三位去世后获得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Erik Axel Karlfeldt,1864年7月20日-1931年4月8日),瑞典诗人。193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曾于1918年拒绝了该奖项。埃里克是诺贝尔奖史上第一位于死后获奖的得奖人。

“卡尔费尔特自上大学就开始孜孜不倦创作诗歌,一生所出版的六部诗集依次为《旷野与眷爱之歌》、《弗利多林之歌》、《弗利多林之乐园》、《弗罗拉和波莫娜》、《弗罗拉和贝洛娜》、《秋天的号角》。通览卡氏诗歌,人们即可见出诗人所抒写的四大题材:达拉娜古老文明的眷慕和礼赞、爱、自然与农人生活。这些题材虽被诗人处理得深厚繁复、细腻动人,但毕竟缺少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缺少时代气息。就艺术而论,卡尔费尔德的最大贡献是开掘了传统技巧,完善了古典风格。他的作品想像丰沛、节奏明畅、用语生动、风格纯朴,字语间弥漫着一种神秘的革新、试验性的变动。

达格·亚尔马·昂内·卡尔·哈马舍尔德(瑞典语:Dag Hjalmar Agne Carl Hammarskjöld,1905年7月29日-1961年9月18日),瑞典外交家和作家,从1953年4月到逝世前担任联合国秘书长。他于1954年起接替其父亲获选为瑞典学院成员第17席,并于1961年获追授诺贝尔和平奖。哈马舍尔德在前往停火谈判途中坠机身亡,是唯一一任在任上逝世的联合国秘书长。

拉尔夫·马文·斯坦曼(英语:Ralph Marvin Steinman,1943年1月14日-2011年9月30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免疫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他在1973年提出了树突状细胞的概念与其在后天免疫系统运作机制,其时他在赞威尔·A·科恩的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

2011年,斯坦曼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奖项,以表扬他“发现树突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另一半奖项由布鲁斯·博伊特勒与朱尔·奥夫曼平分。诺贝尔委员会于10月3日公布得奖名单,在这之前3天,斯坦曼罹患胰腺癌病逝,因诺贝尔委员会维持授奖的决定,斯坦曼成为继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及达格·哈马舍尔德后,五十年来首位在过世后仍获诺贝尔奖殊荣的学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