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田芳「走」了,傳統評書謝幕,誰來「占領」我們的耳朵?

單田芳老先生走了,看到這個消息,許多人肯定覺得有些恍惚,都不願相信這是真的,

因為他的聲音是我們耳朵最熟悉也喜歡的聲音。

單田芳“走”了,傳統評書謝幕,誰來“佔領”我們的耳朵?

一個網友在留言中嘆息:剛才還在聽他的《白眉大俠》,怎麼說走就走了呢?

單田芳無疑是傳統評書的一個標誌性人物

有人因此感嘆,隨著單田芳的辭世,可以說他帶走了一個說書與聽書的時代。

聽評書,曾是我們許多人的時代記憶。不是嗎?在那個文化生活相對單一與匱乏的年代,在電視機走進千家萬戶前,廣播是傳播新聞、提供娛樂的主要平臺。

在午後或是傍晚時分,家人、朋友圍坐在一臺收音機旁邊,一起全神貫注地收聽評書,曾經是那個時候大家最期待的事。

單田芳“走”了,傳統評書謝幕,誰來“佔領”我們的耳朵?

我記得那個時候,最喜歡聽的就是單田芳先生的《隋唐演義》,李元霸、秦瓊、程咬金等人物在他的聲音中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每次聽到“且聽下回分解”,都是意猶未盡。有人這樣說,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

單田芳一生作品之多令人敬仰。他生前錄製的評書節目共計12000餘集,演播內容包羅萬象,縱貫古今,《隋唐演義》、《大明英烈》、《三俠五義》、《白眉大俠》等作品,更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據統計,單田芳錄製的節目時間共約6000餘小時,也就是說,你每天聽8個小時,要聽完他的所有作品,需要整整兩年時間。

單田芳的評書,有一種無法抗拒的魅力

聽單田芳的評書,大家都有這樣一種感受:他講的故事有幾分真,有幾分假;有幾分端莊,有幾分詼諧;有幾分天真爛漫,有幾分俠骨柔腸。

單田芳“走”了,傳統評書謝幕,誰來“佔領”我們的耳朵?

一聽到他的聲音,就會被那飽滿的情緒所感染,他的講述絕不拖泥帶水,而是一氣呵成、惟妙惟肖,讓你不知不覺就沉浸於他的故事之中,不能自拔。

要達到這種功底,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他的合作伙伴趙維莉曾說,單田芳不管是在電視臺還是廣播電臺錄節目,從來不照著稿子讀。

在錄製節目前,單田芳一般會在腦子裡過幾遍,記下來後就把稿子一扔,即興發揮去說、去表演,不會照著稿子來。

單田芳“走”了,傳統評書謝幕,誰來“佔領”我們的耳朵?

正是因為熟記了情節,然後又帶著飽滿的情緒去演繹,他的評書才能有那樣的現場感與征服力。這樣的專注、投入,可以理解為工匠精神,也可以視為一種讓人敬佩的職業操守。

這種精神與操守,可以穿越時代,在其付出心血與汗水的作品裡,經受時光與人心的檢驗。

評書時代是否就此終結?

如今,因為單老的離世,很多人感嘆,評書時代也會隨著他遠去。

其實,這樣的擔心有些多慮。在這個網絡時代,傳統評書依然有浴火重生的機遇。

大家在公園晨練,在黃昏時散步時,是不是可以經常遇到拿著手機聽評書、聽小說的人?

有聲讀物市場前景廣闊,可謂方興未艾。便捷的有聲讀物諸如評書之類的音頻節目,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解放人的眼睛,直達人的心靈,是一種非常有效和有生命力的傳播方式。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從世界範圍來看,聽書正漸漸成為一種時尚。美國圖書館的有聲收聽已達到45%的覆蓋率,有聲圖書的佔有量達到整個圖書市場的75%。德國也有10%左右的人是有聲讀物的固定消費群體。

單田芳“走”了,傳統評書謝幕,誰來“佔領”我們的耳朵?

今年4月發佈的《2018中國有聲書市場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有聲書用戶為2.96億人,市場規模達32.4億元,預計2018年將增至45.4億元。如此龐大的人群與市場,其實對於傳統評書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江山代有才人出。單田芳作為一代傑出的評書表演藝術家雖然離開了,以傳統廣播為平臺的評書時代的輝煌已經遠去。但是,互聯網時代更加廣闊的市場,那些倦怠於海量信息中的眼睛、更加靈敏與挑剔的耳朵,同樣需要屬於這個時代的繪聲繪色的聲音與引人入勝的故事。

單田芳“走”了,傳統評書謝幕,誰來“佔領”我們的耳朵?

只是,在這樣一個如此喧囂的時代,能否再次出現像單田芳先生那樣的人。這樣的人,要傳承單田芳那一輩藝人的精神與氣質,但又必須有新的突破與創造,這樣能夠“佔領”一代人甚至幾代人耳朵的聲音會出現嗎?

你是否跟小編一樣喜歡單田芳老師的評書?你覺得未來還有人能續寫單老這一代評書藝人創造的輝煌嗎?希望能聽到你的意見與聲音?如果喜歡傳統評書,願意跟小編一起交流,別忘記關注、點贊或轉發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