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蛋白飲食不應成爲影響CKD患者生活質量的桎梏

長期以來,低蛋白飲食一直作為延緩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病情進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在臨床廣泛運用。其基本原理基於長期控制飲食中的蛋白質攝入量,可以明顯地降輕腎小球高濾過及高代謝狀態,從而達到減輕殘餘腎單位高壓力負荷、延緩腎功能急驟惡化的目的。此外,低蛋白飲食還可以減少腎功能不全患者蛋白尿及改善代謝性酸中毒;有研究證明控制高蛋白飲食在預防或改善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內分泌紊亂、直接或間接調節某些細胞生長因子和某些血管活性物質生成、減輕腎組織內的炎症反應等方面均有較好的作用,所有這些也都有益於CKD患者減輕其殘餘腎單位的工作負荷。


低蛋白飲食不應成為影響CKD患者生活質量的桎梏

但是,從臨床的實際運用情況看,長期低蛋白飲食所帶來的問題亦較為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臨床貫徹實施難度較大

按我國現行腎病飲食指南的推薦,CKD3期以上的患者應該將優質蛋白質的攝入量控制在0.3-0.6克/kg/天,體重70kg的患者每天蛋白質的攝入量僅有40克/天左右。以此標準可選食材太少,食譜範圍過窄難以滿足CKD患者日常生活及機體代謝的需求,不少患者因蛋白質及熱卡補充不足引發營養不良;

低蛋白食材難以製成常規食品

為了保證蛋白質不超標,除要補充含必需氨基酸較高的動物蛋白外,主食米飯每天只有限制在2兩(100克)左右,其它需由富含澱粉的食材替代,這對於以大米作為主食的國人來說普遍難以適應,尤其是蛋白質被抽提後的麥澱粉所制食品難以成型、口感極差,無法被廣大CKD患者作為主食長期食用。臨床事實情況也如此,相當多的CKD患者或由低蛋白飲食帶來的強烈飢餓感,有些因為難以適應麥澱粉食材的口感而放棄堅守飲食療法。大量的臨床研究也發現,長期堅持低蛋白飲食的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高。據文獻報道,CKD患者合併蛋白質能量代謝異常發生率可以高達56%-87%,進入透析治療的CKD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更高。如此高的營養不良發生率顯然與CKD患者長期飲食控制,熱卡及其它營養元素補充不足關係密切。所以,從臨床角度看低蛋白飲食是一把雙刃劍,把握不好極易成為一種桎梏制約了CKD患者基本營養元素及熱卡的正常補充,故而直接影響CKD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如何精確把握好CKD患者的蛋白質攝入量,制定合理並可實施的飲食方案,使其既能滿足國人的生活習慣並樂於被其長期堅守,又不輕易發生營養不良等CKD患者常見合併症是每一位臨床大夫面臨的一項艱鉅的任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低蛋白飲食在CKD患者中的治療作用。

低蛋白飲食不應成為影響CKD患者生活質量的桎梏

近十餘年來,國內外對低蛋白大米的研究有了飛速地發展。有文獻報道,採用生物蛋白酶技術可以使使普通大米粉中的蛋白質降解,酶解後大米穀蛋白殘留率可降至為0.32%(脫蛋白率96.05%), 磷殘留率為45.65 mg/100 g (脫磷率70.16% )。目前此類產品中技術最為成熟的是利用乳酸菌發酵法制備的低蛋白大米,此項技術可使大米中蛋白質含量下降98%左右。目前市場供應脫蛋白大米均為進口產品,雖然大米的蛋白質含量較低,但價格十分昂貴,難以在臨床普通推廣。

近年來,國內萬建民院士團隊通過對近十萬株水稻雜交突變體材料的篩選鑑定,成功的獲得了一系列低谷蛋白突變體水稻,其中新品種W0868通過鑑定並已經批量化推廣,該品種稻米包含以下特點:

蛋白含量低,經測定W0868品種的谷蛋白含量僅為2.63%,不到對照組普通大米的一半。

產量大,價格低。該產品與普通稻米基本性能一致,可以在任何場所種植,產量及種植成本與普通稻米差異不大。

該品種稻米加工後的口感、粘性與普通大米基本一致。

由此看來,一旦W0868品種低谷蛋白大米產業化成功,絕大多數CKD患者將無需再嚴格限制米飯的攝入量,這將打破晚期CKD患者吃不飽飯的桎梏,大大改善CKD患者膳食狀況,提高他們堅守低蛋白飲食的依從性。

國內朱氏通過對36例晚期CKD患者對照性臨床觀察初步發現,長期使用低谷蛋白大米可以帶來如下獲益:1.去蛋白大米不僅對晚期CKD患者有較好的安全性,還可大大提高這些患者對低蛋白飲食治療的依從性。2.初步的研究證明晚期CKD患者食用脫蛋白大米者較對照組患者在減少尿蛋白、改善代謝性酸中毒、維持鈣磷代謝穩定方面更突出,病情進展亦較對照組明顯減緩。

由於低蛋白大米剛進入市場,這類商品尚未完全經臨床大規模運用及科學地評估,其對晚期CKD的殘餘腎功能的影響還有待於更大樣本的觀察予以確認。但從理論上講,這類食品有助於減輕CKD患者殘餘腎的工作負荷毋庸置疑。

此外,對長期採用低蛋白飲食的CKD患者還以通過補充必需氨基酸(α-酮酸片)及部分微量元素來預防營養不良的發生。

(俞雨生撰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