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寺門喝湯吧 不知道寺門在哪肯定不是開封人 破舊的寺門早該修繕


開封人早起愛喝羊肉湯是出了名的。一大早,無論是路邊打拳練劍的,還是在衚衕裡遛狗遛鳥的;無論是敞著懷蹬三輪的,還是頭梳得溜光、夾著公文包的,見面都愛相互招呼著:“去寺門喝湯吧!”

我每次去開封,也愛跟著開封人去寺門喝一碗正宗的開封羊肉湯。從鼓樓往東走,便是學院門街,再穿過汴京橋,老遠就能看到一面面鑲著紅邊、齒狀的、有些破舊、甚至油乎乎的旗幟在風中搖擺,這個地方就是寺門。

你若問啥是“寺門”,那你肯定不是開封人。開封人口中的寺門,其實指的是東大寺,這是一座古老的清真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說開封有3萬回民居住在這座清真寺周圍。

東大寺,又稱東清真寺,古稱大梁寺。東大寺不僅是開封回族人心馳神往的清真寺,也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真寺寺,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古建築。東大寺正門門楣上的牌匾是新華社原社長穆青書寫的,有人說他的阿文比漢字寫得好。

寺門可以說是一條典型的清真美食街,什麼雙麻火燒、花生糕、麻辣花生、醬牛肉、桶子雞、燒雞,在這裡都可以吃個夠。每天前來喝羊肉鮮湯的市民和慕名來嚐鮮的遊客更是絡繹不絕。

在寺門喝羊肉湯,店主會問你咋吃,那意思是問湯裡放白肉還是蒸蘇肉、蒸丸子,而我喜歡要一碗四味菜配上原油肉,再來一碟泡菜,既解膩又爽口。另外,鮮香的羊肉湯,必須配著筋道的鍋盔吃,才叫帶勁。

不過說來慚愧,我以前每次去寺門總是直奔羊肉湯,一碗熱乎乎的湯下了肚,就心滿意足地揮手而別;竟一次也沒有走進過古老的清真寺,對於東大寺瞭解甚少。

前兩天我又來到了開封,自然還是要去寺門喝湯的,而且惦記著一定要探訪一下東大寺。晌午頭的寺門,吃客已經不太多了,開封人喝湯講究趕早,因為過了晌午街裡的羊肉湯店就打烊了。

東大寺的正門平時是不開的,只有節日裡才打開大門。我小心翼翼地尾隨著當地的回族人從旁邊的側面走進了東大寺,這是一座三進的院落,青磚碧瓦,松柏蒼翠。一進院子的北牆上掛著的“護國清真的來歷”吸引了我。

話說清道光二十一年,黃河水在開封西北的三十一堡決堤,咆嘯的黃河水直衝向了開封城。為保衛開封城,東大寺周邊的回族人拆除清真寺牆磚以防洪築城。面對滔滔洪水,20名回族青年跳入漩渦之中,拼命填堵塌陷的城牆。

開封城轉危為安了,而20名回族青年只有1人獲救,其餘19人再也沒能上岸,獻出了他們寶貴的年輕生命。當時的巡撫牛鑑感動於開封回族人的善舉,奏請清政府在1846年重修了開封清真東大寺,並題寫了“護國清真”牌匾。

東大寺的創建要追溯到唐宋時期,當時開封水陸交通的發達,隨著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大批阿拉伯商人云集開封並在此定居,他們帶來了穆斯林的生活習俗、宗教禮儀,創建了最初的東大寺,後因朝代更迭和黃河氾濫被毀。

據記載:明永樂五年敕賜重建寺院,但又因黃河水患而毀於明末。清順治十二年教民募資重建東大寺,道光二十六年再次修復;如今我們看到的開封東大寺就保留了那次修復的建築風格。

從東大寺的建築裝飾可以看出強烈的東西方文化融合特徵,大殿的雕刻繪畫有的是以花卉、葉藤或捲雲等烘托出一段經文,也有的以阿拉伯幾何圖案及中國傳統的牡丹、松竹等作為畫面。

歲月斑駁,清風寂寂。東大寺裡很安靜,可以明顯感覺出寺內的建築已經年久失修。不過好在,經歷了千百年的歲月洗禮,東大寺依舊屹立在汴梁古城。

值得慶幸的是,我看到東大寺正在進行修護,“文物古蹟,修繕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橫幅格外醒目。【作者簡介】三姐姐: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專欄作家、旅行家。【版權聲明】本圖文版權歸三姐姐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商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