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武器解密:魔鬼火炮,喀秋莎火箭炮如此兇猛,殺傷力巨大

蘇聯歷來重視火炮的發展和生產,斯大林曾說“炮兵是戰爭之神”,因此紅軍炮兵在衛國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二戰前夕,蘇聯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地努力,在世界上最先研製成功陸軍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並批量裝備蘇聯紅軍。因此,在二戰初期火箭炮是蘇聯紅軍的獨門絕技,連軍工科技發達的歐美國家除了羨慕嫉妒恨,也只有跟著學的份。

二戰武器解密:魔鬼火炮,喀秋莎火箭炮如此兇猛,殺傷力巨大

戰爭中蘇聯共生產裝備各型火箭炮11000多門,以強大的密集火力和心理震撼力讓敵人聞風喪膽,而火箭炮“喀秋莎”之名來自蘇聯的經典歌曲《喀秋莎》,“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這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喀秋莎”是千萬蘇聯紅軍的精神寄託,也體現了蘇軍官兵對新型火箭炮的無比喜愛。

蘇聯БМ-13-16型自行火箭炮基本諸元:火箭彈直徑132毫米、彈長1450毫米、彈重42.5公斤,發射導軌16個,最大射程8800米,高低射界7—4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10度,一次齊射7—10秒,再次裝填彈藥5—10分鐘,裝載發射平臺為吉斯5載重卡車底盤。БМ-13火箭炮射擊火力密集,殺傷覆蓋面積大,特別適合打擊敵軍的集結地、野戰工事及坦克火炮集群等目標。

火箭炮的關鍵技術在火箭彈,而蘇聯陸軍火箭炮彈的設計來自航空火箭彈。蘇俄很早就在航空火箭彈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1921年蘇聯專門成立了研製火箭的第2中央特別設計局。

經不間斷地投入到1933年末,RS-82型82毫米和RS-132型130毫米航空火箭彈終於研製成功,並進行了戰機空中試射。1939年蘇日諾門坎戰役中,蘇聯空軍戰機在世界上首次將RS-82型航空火箭彈用於實戰,以空對空、空對地發射火箭彈取得不少戰果,包括擊落十幾架日軍轟炸機。

二戰武器解密:魔鬼火炮,喀秋莎火箭炮如此兇猛,殺傷力巨大

喀秋莎火箭炮使用的火箭彈,正是根據以上這兩種航空火箭彈發展而來的。1938年10月,火箭炮車載試驗正式開始,經過反覆調整修改,在1939年4月試製出以吉斯5載重卡車為發射平臺的БМ-13-16型火箭炮樣車。這種火箭炮的初始狀態並不是現在常見的發射管,而是以8根工字型鋼軌為發射導軌,16枚132毫米火箭彈分上下兩排掛載,發射架能進行高低左右調轉瞄準。

這種新兵器以“喀秋莎”的別稱於1939年9月開始少量裝備部隊,之後,除了132毫米的БМ-13火箭炮外,蘇聯軍工系統又研製出不同口徑、不同發射平臺的火箭炮,主要有82毫米БМ-8系列、300毫米БМ-30系列、310毫米БМ-31系列,發射架平臺也呈現多樣化,既有輕型汽車牽引的,也有安裝在履帶坦克底盤上的,甚至還有安裝在機動靈活的摩托車上的,這就增加了火箭炮作戰使用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其中БМ-31火箭炮彈直徑310毫米,其威力遠超203毫米榴彈炮彈,是城市攻堅戰拆樓的“重錘”。

1942年夏秋的高加索山地作戰,還催生了一種模塊化的БМ-8-8型82毫米8聯裝小型火箭炮,蘇軍以班為單位人力揹負,3人攜行炮具,其他人運送火箭彈,可在山峰溝壑中靈活運動發射。

二戰武器解密:魔鬼火炮,喀秋莎火箭炮如此兇猛,殺傷力巨大

由於地理環境等因素,蘇俄在歷史上就是大陸型國家思維居主導地位,在軍事力量上則呈現陸強海弱,一直推崇“大陸軍主義”以及“大炮兵主義”,對炮兵建設十分重視並不遺餘力。

二戰期間,蘇軍曾編有十幾個炮兵軍,這在世界各國軍隊編制中是少見的,蘇軍既有統帥部直接指揮的預備炮兵,也有方面軍指揮的隊屬炮兵,最多時擁有26萬門各型火炮,數倍於德軍,足見蘇軍炮兵作用和地位的重要性。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加快火箭炮的生產和火箭炮部隊的組建,到9月已組建14個火箭炮團,截至戰爭結束時,蘇軍已擁有7個火箭炮師、11個火箭炮旅以及38個獨立火箭炮營,主體裝備是БМ-13火箭炮,火箭炮部隊成為蘇軍炮兵部隊中一支最具殺傷力的重要突擊力量。

1941年7月15日,喀秋莎火箭炮在白俄羅斯奧爾沙市首次用於實戰,一支德軍裝甲部隊剛剛佔領火車站,蘇軍一個火箭炮連發射的火箭炮彈帶著憤怒的咆哮和耀眼的火光砸了下來,火車站瞬間陷入一片火海,德軍無處躲無處藏,被炸得鬼哭狼嚎。火箭炮初戰就顯示了巨大的威力,從未見過這種可怕火炮的德軍驚恐地稱之為“魔鬼火炮”、“斯大林的管風琴”。

二戰武器解密:魔鬼火炮,喀秋莎火箭炮如此兇猛,殺傷力巨大

蘇俄科技實力不足,卻擅長獨闢蹊徑搞“簡單粗暴”的武器,火箭炮正是此類武器。1門БМ-13火箭炮的火力密度相當於10門152毫米榴彈炮,1個火箭炮連發射就相當於1個炮兵團齊射的威力,將其集中使用瞬間火力投送能力翻番增長。

製造火箭炮的發射架並不複雜,當時由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工廠組織批量生產,但卡車底盤卻出現緊缺,現用的吉斯5卡車性能也比較爛,無奈中甚至將火箭炮安裝在履帶式拖拉機上。當時蘇聯可以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坦克,汽車製造卻落後歐美國家一大截子。恰在此時美國對德宣戰,美國陸續援助給蘇聯45萬輛各型汽車,立時解了蘇聯的燃眉之急。

美國斯蒂龐克SU6越野卡車底盤與蘇制БМ-13火箭發射器“嫁接”而成的喀秋莎火箭炮。三橋驅動的美國貨比單橋驅動的吉斯5機動性、可靠性強了不止一星半點,1942年之後出廠的喀秋莎火箭炮基本都採用斯蒂龐克SU6、通用GMC等美國造越野卡車底盤。

這批美國卡車不僅是給蘇聯雪中送炭,也極大促進了蘇聯汽車工業的發展,根據美國提供的萬國、斯蒂龐克卡車圖紙,蘇聯仿製出吉斯150、吉斯151與嘎斯51卡車,成為戰爭中及之後蘇軍的主要制式裝備,此是後話。

殘酷的蘇德戰爭場面極其宏大,許多戰役動輒參戰兵力就在幾百萬,使火箭炮這個面殺傷的“英雄”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作戰中蘇軍時常將火箭炮集中用於“缺口之戰”,即進攻中打開缺口,防禦時堵上缺口。蘇軍一個БМ-13-16火箭炮師一次齊射就可發射3456枚火箭彈!這排山倒海式的彈雨傾瀉也就“戰鬥民族”幹得出來,遭受蘇軍火箭炮打擊的德軍往往攻守失衡,損失慘重,蘇軍火箭炮部隊則越戰越勇,越戰越強。

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軍動用了1531門喀秋莎火箭炮,給德軍以沉重打擊,為保衛這座英雄的城市立下汗馬功勞。

蘇軍在組織大兵團開闊地帶進攻時還發明瞭一種新戰術,將喀秋莎火箭炮、T-34坦克、對空探照燈集中組合運用,總攻時間一定選在夜間,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上百隻大型探照燈的強亮光柱射向德軍戰線,上千門火箭炮發射的火箭彈帶著巨大轟鳴聲和串串火龍砸向德軍陣地,地面上潮水一般湧來的T-34坦克高速撲向德軍前沿,沒炸死的德軍也被晃花眼睛震聾耳朵,瞬間心理防線先崩潰了……想象一下蘇軍成百上千門火箭炮齊射將產生何等的震撼力和殺傷力。當時德軍一位高級將領在給希特勒的信中這樣寫道:“……前線的俄國人用上了一種新式武器……所到之處,土地在燃燒,大地在顫抖,我們的部隊損失慘重!”這信裡指的正是喀秋莎火箭炮。

二戰武器解密:魔鬼火炮,喀秋莎火箭炮如此兇猛,殺傷力巨大

1944年之後蘇聯轉入戰略大反攻,數百萬蘇聯紅軍橫掃盤踞在蘇聯西部和東歐諸國的德軍及僕從軍。

1945年4月初東普魯士柯尼斯堡戰役打響,為了拿下這個德軍重兵駐守精心佈防的戰略要地,蘇軍連續4天不間斷地狂轟濫炸柯尼斯堡,上千門喀秋莎火箭炮更是撒著歡地狂射,將這座堅固的要塞化城堡炸得支離破碎,最終嚇破膽的德軍打出白旗集體投降,這一戰殲敵13萬多人,拔除了希特勒極為看重的在東方的最後一個支點。

同月中,蘇聯紅軍主力兵臨德國法西斯老巢柏林城下,這場戰役蘇軍更是大量集中使用炮兵,反正這不是蘇聯的城市,夷為平地也無所顧忌。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一天就打出123萬發炮彈,有2000門喀秋莎火箭炮參加了柏林戰役及殘酷的巷戰,困獸猶鬥的德軍依託大量堅固的樓房頑抗死守,復仇的蘇聯紅軍將最猛烈的炮火射向敵人。

蘇軍突入城區的每輛喀秋莎火箭炮車都帶著兩根枕木,發射時將枕木墊在炮車後輪下以降低發射角度進行平射,近距離轟擊敵人據守的樓房,尤其是БМ-30/31重型火箭炮射擊之後,成片的街區樓房變成一片廢墟,大量德軍陷入滅頂之災。

喀秋莎火箭炮的缺陷就像它的長處一樣突出,由於那時的火箭炮射程不遠,發射陣地就不能離前線太遠,太近又易被敵人發現,還要有進出通暢的汽車道路,因此火箭炮在使用上就有較大的侷限性。

火箭炮本身不是用來打點狀目標的,射擊精度差些不算什麼大問題,但火箭炮射擊時煙塵聲光都比較大,極易暴露陣地,這才是其致命的缺陷。

蘇軍喀秋莎火箭炮在實戰發射後,常常招致德軍火炮和空中戰鬥機的打擊,而炮車自身防護能力又弱,蘇軍火箭炮部隊也為此付出較大的傷亡和損失。這些缺陷正是火箭炮雖然厲害卻不能成為炮兵主體的原因,但只要揚長避短,科學合理選擇陣地,堅決貫徹快打快撤的原則,充分利用夜幕做好防空偽裝,火箭炮仍不失為打擊面目標的利器,尤其是火箭炮對敵人的心理震撼力極強,這也是其它火炮替代不了的。

實際在二戰中後期,美軍、德軍借鑑蘇軍也曾裝備過不少性能不俗的火箭炮,但對於供應困難的德軍來說,火箭炮太消耗炮彈,秉性嚴謹刻板的德國人更擅長使用精準的身管火炮;而美軍則強調火力投送多樣化,尤其重視空中火力打擊。

因此,美軍、德軍在火箭炮裝備數量、戰術運用和投射規模等方面與蘇軍都有較大的差距。蘇軍依賴炮兵也有空軍使用侷限性的原因,蘇聯地域遼闊,氣象條件複雜,蘇聯空軍的導航、雷達、無線電等技術較為落後,空地協同水平不高,加之德軍時常釋放煙霧,戰機空中對地攻擊受天氣的制約相對比較大,總不如使用炮兵方便、及時、準確。蘇軍使用炮兵又特別強調超飽和的“火力覆蓋”,而火箭炮的狂暴特性又偏偏與這一要求和“烏拉”式人海戰術風格搭得一塌糊塗,這就讓蘇軍格外偏愛喀秋莎火箭炮。

二戰武器解密:魔鬼火炮,喀秋莎火箭炮如此兇猛,殺傷力巨大

因此,蘇軍對火箭炮的重視程度明顯在德軍、美軍之上,也就形成蘇軍火箭炮部隊一家獨大的局面。

戰火燃燒中的蘇聯大地,每當出現大隊蘇聯紅軍奔赴前線的場景,送別的蘇聯姑娘們總會唱起《喀秋莎》,這動人心絃的歌聲成為蘇軍官兵赴死之前最後的念想。慘烈的戰爭使溫柔的姑娘喀秋莎化身揮灑“鋼鐵彈雨”的憤怒女神,打出天崩地裂氣勢的喀秋莎火箭炮成為最令侵略者恐懼的“戰場利斧”。

在導彈問世前的熱兵器時代,炮兵被稱為“戰爭之神”,火箭炮則被譽為“炮兵之王”,在二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喀秋莎火箭炮威名遠揚,入選二戰明星兵器當之無愧。

二戰之後,蘇軍在火箭炮兵器及部隊建設方面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的火箭炮發展深受蘇軍影響,最早就是從蘇制喀秋莎БМ-13火箭炮起家,中國火箭炮兵在抗美援朝戰爭和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都有突出表現,取得不俗的戰績。

如今,發源於“喀秋莎”的解放軍火箭炮裝備已超越當年的“師傅”,火箭炮種類齊全,性能指標領先世界,“衛士”系列火箭炮彈百十公里寬的臺灣海峽輕鬆飛越,成為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的堅強鐵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