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寫盡了佳人的脫俗和清雅,杜甫《佳人》深度翻譯和賞析

一首詩寫盡了佳人的脫俗和清雅,杜甫《佳人》深度翻譯和賞析

一首詩寫盡了佳人的脫俗和清雅,杜甫《佳人》深度翻譯和賞析

【題解】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由左拾遺降為華州司功參軍。第二年七月,他毅然棄官,拖家帶口,客居秦州,在那裡負薪採橡慄,自給度日,《佳人》就寫於這一年的秋季。詩中寫一個亂世佳人被丈夫遺棄,幽居空谷,艱難度日。

全詩詩人一以佳人自寓,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將女子的美,品味的高與幽居環境點出。襯出佳人的孤寂,點出佳人命運之悲,處境之苦,隱含著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嘆。

一首詩寫盡了佳人的脫俗和清雅,杜甫《佳人》深度翻譯和賞析

第二部分開頭說出自當女子家中落寞後,男人便另尋新歡。講出女子孤獨的原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既指女子不願再出山沾染世俗,新人舊人為清濁,前華後憔為清濁,在家棄外為清濁,也表明作者不與渾世沾染,自是早出晚歸,採菊籬下,幽然的。

末兩句以寫景作結,畫出佳人的孤高和絕世而立,畫外有意,象外有情。詩句暗示讀者,這位時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經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勁節的綠竹,有著高潔的情操。

《佳人》正是杜甫借高調來訴情,闡明隱居之志。

【原文】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一首詩寫盡了佳人的脫俗和清雅,杜甫《佳人》深度翻譯和賞析

【譯文】

有位舉世無雙的美好女子,幽靜地居住在空曠的山谷。

自己說本是朱門大家閨秀,竟淪落到荒山和草木共處。

過去關中曾經發生過兵亂,她的親兄弟都被亂軍殺戮。

高官厚祿又能有什麼用處,親人死後屍骨都不能葬收。

世上的人情多是嫌貧愛富,萬事變遷像燭光隨風起伏。

可恨丈夫是個輕薄浮浪子,遺棄我重新娶個美麗新婦。

合歡花還能知道晨開夜合,鴛鴦鳥雙飛雙棲從不獨宿。

丈夫只看新夫人歡歡笑笑,哪聽得見下堂妻失聲痛哭。

要像在山的泉水清澈純潔,不像出山的泉水渾雜汙濁。

等待著侍女賣掉珠飾回來,扯把青蘿枝修補破漏茅屋。

摘下來山花不願插在發上,獨喜愛柏枝經常滿捧採折。

【賞析一】

杜甫的詩歌是以一種描寫社會底層百姓的寫實風格進入我們的視野。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沉鬱頓挫”,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面貌,被稱為一代“詩史”。

杜甫的詩我背過許多,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竟是“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這一句。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一首詩寫盡了佳人的脫俗和清雅,杜甫《佳人》深度翻譯和賞析

這首詩名為《佳人》,是杜甫詩集中我最為欣賞的。雖不及“三吏”、“三別”那麼有名,但好像總有極大的魅力吸引著我,令我不斷吟誦著它。

它描述了一個在戰亂時期被遺棄的上層社會婦女所遭的不幸,並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一開頭寫的是一位蓋世無雙的絕代佳人在述說自己的苦境。她說:“我本是世宦人家的女兒,如今卻淪落山野,與草木相依。當年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兄弟們慘遭殺戮。孃家中落之後,輕薄的夫婿也看不起我了,新娶了一個美貌如玉的婦人。為買口糧,丫環替我變賣了首飾回來了,草棚漏雨,我和她一起牽引藤蘿,修補茅屋。”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這令我一直不能忘懷的詩句,以比喻的手法,體現了負心人的無義絕情,被拋棄的人傷心痛苦。一“新”一“舊”、一“笑”一“哭”,強烈對照,被遺棄女子聲淚俱下的痛苦之狀,如在眼前。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這一句引發了許多爭議。有人認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婦人為夫所愛,世人便認為她是清的;為夫所棄,世人便認為她是濁的。另一種解釋是佳人怨其夫之辭。人之同處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之在山,無所撓其清。佳人之夫出山,乃隨物流蕩,遂為山下之濁泉。而她則寧肯受飢寒,也不願再嫁,成為那濁泉。我也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混之則濁邪?情因所習而遷移,物觸所遇而興感。”

我覺得這首詩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結尾。別的詩人一般都會拿一個結局去遷就讀者的胃口,但杜甫沒有。他是用一個懸念故意吊著讀者的胃口,讓讀者一閉上眼睛,就會在腦海裡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一位絕世美貌卻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風中,在黃昏裡,衣裳單薄,孤伶伶地站在那裡,背靠著一叢竹,眼裡流露著哀愁。

一首詩寫盡了佳人的脫俗和清雅,杜甫《佳人》深度翻譯和賞析

結尾也沒對佳人的容貌用一個字形容,僅憑“翠袖”“修竹”這一對色澤清新而寓有興寄的意象,與天寒日暮的山中環境相融合,便傳神地刻畫出佳人不勝清寒、孤寂無依的優雅姿態。

瞭解了這麼多,想必大家都認為《佳人》是來形容一名女子的不幸遭遇,體現當代婦女的可悲。實際上,詩人最主要是想以此來抒寫自己的懷才不遇。此詩作於安史之亂髮生後的第五年。之前,詩人曾向唐玄宗獻賦,但即因直言以及賀蘭進明等人的讒言,被貶官華州,從此離開京城,再也沒有能夠回到皇帝身邊。詩人對大唐朝廷,竭忠盡力,忠心耿耿,最後竟落到棄官漂泊的窘境。這令詩人不由得一陣感慨世事無常,但詩人不管在何種艱難的情況下,從來沒有改變自己對國家的忠心。他對君王的忠心,正如一絕代佳人對夫婿的痴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因此,杜甫的《佳人》也不難看出詩人對困難的不屈與不甘墮落。

雖然杜甫的一生窮困潦倒、身無分文,還曾經做過乞丐。但是他所留下的詩文卻流傳千年,影響了中國文學,乃至日本文學。

背完了《佳人》,我被佳人的堅強所深深感動,我要學習她的高尚品格,遇到困難敢於去克服它,不要像現在的某些人,因一點小小的挫折而對生活失去信心。

一首詩寫盡了佳人的脫俗和清雅,杜甫《佳人》深度翻譯和賞析

【賞析二】

詩一開始,是“幽”,詩到結束,是“寒”。從詩的開始到詩的結束,我們感到的,是同一個東西:同情!憐愛!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那麼,《佳人》24行,一言以蔽之,也是三個字:思無邪!

不知到杜甫以後有沒有再來過這個美麗的山谷,我想他一定是來過的。

一首詩寫盡了佳人的脫俗和清雅,杜甫《佳人》深度翻譯和賞析

杜甫在秦州,認識的女子肯定不只佳人一個,比如他常去喝酒的店裡,要是有一個女老闆或者有一個漂亮的老闆娘呢?比如秋後秦州農人給他著送除架的瓠瓜的時候,要是正好是那個農夫的俊俏媳婦送的呢?再比如《搗衣》一詩,顯然也是杜甫與一個浣衣的婦女河邊交談的記錄,那個婦女顯然也有讓詩人感動不已的地方,比如她對自己遠去丈夫的牽掛,她給自己的丈夫做棉衣的痴情(有些牽強的學問家可能又要說這其實暗示著杜甫的忠君思想了)。但是,杜甫去並沒有以《搗衣婦》來命名自己的那一首詩,而是名之為《搗衣》,好像是“對事而不對人”的,而在《佳人》這一首詩裡,杜甫卻直接寫了這一個美貌的女子,而且直接以《佳人》為題,顯然又是“對人而不對事”的。因為這個人太像作者自己了:都是從關中來的;都身懷寶珠潔玉之節操;都零落而依草木;都曾遭棄;都懷念舊情而不忘;都飽經桑亂……於是詩人對這個太像自己的女子,自然傾瀉了更多的筆墨與感情,現在我們看上去,句句是寫佳人,句句也都是寫作者自己。

《佳人》所寫,肯定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真實的故事,要是讓現在那些專一演繹名人的愛情故事的人知道了,自然會編出一本《戲說杜甫在秦州》來,把我們的老好人杜甫也拉下水去,以現代小人之腹,度古代君子之心,讓他和佳人之間,生出無數風流韻事來。那樣的話,公元759年的秦州秋天,可就真的成了一個“多事之秋”了。然而,杜甫和佳人之間,肯定是什麼讓現在無聊者感興趣的事也不會發生,首先,杜甫不是風流才子唐伯虎;佳人也非浪漫多情的秋香,你只要聽一聽佳人的訴說,就知道她的“封建思想”是多麼的嚴重:“夫婿輕薄兒,美人新如玉。合婚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佳人對自己的丈夫是如此,杜甫對自己的皇帝其實也是如此,在這樣的思想之下,即使在這樣的空山野穀風清月白之中,詩人與佳人猝然而遇,即使杜甫心裡是動動動動動動……,然而,發乎情而止乎禮義者,真儒大儒也,他們固然是會“向前看,齊步走”的,然而他們也一定會“立定”,“向後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