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積金逐步淪爲雞肋,樓市下一步怎麼走?

今年下半年,關於社保的各項消息不斷傳來,大家都還沒緩過神來,關於公積金的各項政策又開始發酵,不斷衝擊著大家。

9月中旬的時候,北京最嚴公積金貸款新政橫空出世。

◎公積金每繳一年可貸10萬,最高120萬;

◎二套房認房又認貸,額度從80萬降到60萬;

◎普宅首付至少35%,二套非普宅首付不低於80%;

◎東西城戶籍買城六區以外住房額度能上浮20萬;

◎貸款年限最長算到65歲,不再是70歲;

◎每月還款額不超月收入6成,超限降貸款額度;

◎一大批貸款申請材料、檔案材料精簡。

新政一出,不少人紛紛表示,這完全是在打壓剛需。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分析認為,北京公積金佔交易比例不高、平均在20%左右,這個政策影響下,預計起碼一半需求將只能選擇商業貸款或者全款。這個政策對剛需影響非常大,特別是年輕人,本來公積金貸款額度就很少,按照這個政策,公積金將基本離開剛需,而從認房又認貸看公積金政策全面收緊。


公積金逐步淪為雞肋,樓市下一步怎麼走?



住房公積金越來越難申請

其實,住房公積金之所以存在的目的,原本是為了解決中低收入群體的基本住房需求。

百度上說,住房公積金,是指國家機關、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城鎮私營企業及其他城鎮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在職職工繳存的長期住房儲金。通俗點說,就是每個人出錢集資,形成一個公積金池子,出錢的人就獲得一個公積金貸款買房的資格,想買房的時候,就可以通過這個池子裡面的錢申請房貸。

聽上去是不是覺得特別美好?

感覺每個人都能申請上,給自己省下不少錢。

但事實並非如此!

一定有一些買過房子的人聽置業顧問建議過,如果你每個月繳納的公積金不多,真沒必要用公積金貸款,省不了幾個錢,手續還麻煩。

其實他們說得並非沒有道理。


公積金逐步淪為雞肋,樓市下一步怎麼走?


根據全國住房公積金2017年度報告,全國共發放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45049.78億元,個人住房貸款率87.27%,比上年末微幅減少,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仍有16個地區個貸率超過85%的警戒線,甚至天津、安徽、浙江三省市的個貸率超過100%。

這說明一個事實,公積金池子裡的水已經不多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地方都開始出臺政策,限制申請公積金貸款的人數了。

這些政策一出臺,就意味著,你每個月老老實實交了公積金,但是這些錢你卻不一定用得上。

公積金額度簡直是“可笑”

正如同上文所說,為什麼不少置業顧問會建議你不要折騰,不要去使用公積金貸款呢?

一方面就是,你能貸到的額度與高昂的房價相比簡直是杯水車薪。

在三四線城市,公積金貸款額度還基本能滿足購房者需求,但在一二線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公積金貸款表現為最高額度與房價不匹配。

加上各種限制條件,是的很多剛需申請額度遠未達到。


公積金逐步淪為雞肋,樓市下一步怎麼走?


另一方面,通常民企職工的公積金都是按照下線標準繳費,一個月不過百十元;而政府部門、國企央企職工的公積金基本上按照頂格上線標準繳費,一個月數千上萬元都不稀奇。

這也就意味著,不少人在買房的時候會發現,額度實在太少。

原本是計劃幫助中低收入群體改善住房問題的,結果卻跑偏了方向。

為了糾正這一問題,國家近幾年也想了不少的辦法,比如拓寬公積金的用途,除了貸款買房,還能用以租房、治療重大疾病等。

但問題是,提取公積金的手續十分麻煩,而且這種方法也都是治標不治本,甚至還偏離了公積金制定時的目的。


公積金逐步淪為雞肋,樓市下一步怎麼走?


公積金一步一步淪為雞肋

公積金是國家強制繳納的,無法拒絕。然而,賬戶上的錢雖然歸職工個人所有。但目前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自己的錢,自己卻不能支配!

在北京新政公佈之後,公積金更是一步步淪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所謂“食之無味”,是因為強制繳存,如果不買房,能提取的額度十分有限,大量的資金沉澱在賬戶裡,任其貶值。如果想要申請貸款買房,也會由於審批週期過長、審批條件繁瑣,導致開發商普遍拒絕公積金貸款的情況頻發。

至於棄之可惜,則是因為公積金貸款屬於政策性貸款,其利率遠遠低於商業貸款。目前,全國商業貸款普遍上浮,首套房商業貸款利率已經攀升到5.69%,而個公積金依舊維持在3.25%的水平,商貸利率相當於公積金的1.75倍。

所以,雖然眾所周知,公積金貸款非常優惠,但是它的使用率卻十分有限。


公積金逐步淪為雞肋,樓市下一步怎麼走?


2018年5月30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聯袂出爐住房公積金2017年年報,按城鎮單位就業人口計算的住房公積金收繳覆蓋率較2016年略有提升,達到41.05%。這是自1991年從新加坡引進住房公積金制度以來的最高值,但距過半水平依舊相差較遠。但與之相對應的,是更多人繳納了,卻未曾享受貸款福利。

2014年,廣州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曾經發布一組數據,截至當年2月,廣州約有9%繳納公積金職工享受低利率的公積金貸款,仍有91%職工未曾貸款。這意味著,大量正在被強制繳存公積金的職工,根本就沒有使用過公積金。

低收入人群因為買不起房,除了每月租房可提取幾百元的公積金外,根本無從享受公積金貸款的福利。

而如今,伴隨著公積金貸款額度進一步緊縮,甚至伴隨著北京的新政出來,公積金的雞肋化已經越來越明顯。


公積金逐步淪為雞肋,樓市下一步怎麼走?


接下來樓市會如何走?

前面提到,在很多人看來,北京新政對剛需是一種傷害,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蝶叔以為,這也是另一種保護。

何解?

通過此次新政,我們知道,剛需,不再是商品房市場被保護的對象。

那麼,剛需以後怎麼辦?

北京大規模推出的公租房、共有產權房,以後就是他們的新選擇。

買不起商品房?可以租啊,以後,租購同權或將進一步優化。

而共有產權房,雖然品質並不能和商品房相提並論,但是,作為剛的不能再剛的家庭,有房住就不錯了,還要啥自行車?

關於保障性住房,香港和深圳一直就做的不錯:

2018-2035年17年間,深圳計劃新增住宅170萬套,平均每年10萬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總量不少於100萬套,佔比接近60%,商品房佔比為40%。

而香港公屋,自1960年開始推出,到現在已運行近60年,從運行時間來看,已經相當成熟。

所以,以後,北京很可能會效仿香港、深圳模式——讓公租房、共有產權房、商品房三分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