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口時代」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世界機遇

“新进口时代”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世界机遇

“新进口时代”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世界机遇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世界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博覽會,是中國支持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中,進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貨物貿易進口從1978年佔世界比重的0.8%、排名第29位,上升至2017年的佔比9.7%、排名第2位。同期,進口規模從1978年的109億美元躍升至2017年的18410億美元,增長169倍。中國服務貿易進口額從1982年的20億美元增至2017年的4676億美元,增長233倍。自2014年起,中國服務貿易進口額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國的進口需求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對世界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推動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完善全球經濟治理

在反全球化勢力抬頭、地緣政治局勢緊張、貿易摩擦和投資保護加劇等消極因素影響下,國際貿易形勢變得嚴峻。世貿組織和經合組織均指出,貿易保護主義是短期內阻礙經濟復甦的最重要因素。與此同時,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進口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01年全球進口需求總量約為7.8萬億美元,2012年全球進口需求總量則增加到約22.3萬億美元,增長幅度高達158%。但是,自2014年起,全球進口總量開始逐年下降,全球進口總量面臨著巨大的下行壓力。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仍然堅持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建立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樣一個全球各國及採購商參與的國際性開放平臺,充分釋放了中國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支持更加公平自由的全球化,引領新一輪全球經濟治理的積極信號。

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宣佈中國將從2018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進口博覽會不是一次簡單的會展,而是中國開放市場的宣示,是中國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資源、推動國內產業升級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建設新型國際關係、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的重要平臺。舉辦進口博覽會,不僅為外國產品進入中國,也為世界各國開展全球貿易、推動全球貿易增長提供了全新的選擇。

中國願與感興趣的國家和地區商建自由貿易區,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加強貿易便利化和基礎設施合作,支持相關國家加強經貿及投資人才能力建設。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共實現進出口貿易額7.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8%。根據商務部估計,通過舉辦進口博覽會等方式進一步開放中國市場,未來5年中國將從“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進口價值約2萬億美元的商品。這意味著“一帶一路”建設將進一步推進,相關國家市場將進一步融合,經濟要素將更加自由地流動,有助於各國在更深層次和更大範圍內開展區域性合作,實現共同繁榮。

推動中國產業升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成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六大任務之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就是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而進口質量的提高、結構的合理化、規模的適度擴大恰恰有助於中國產業升級進程的推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締造了“中國出口奇蹟”,這其中,進口引致出口機制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進口引致出口機制是指通過進口所帶來的先進生產設備、管理水平等直接或間接的溢出效應,幫助國內企業獲得跨越技術差距的生產率優勢,在“自我選擇效應”的作用下最終擴大出口。同樣,通過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可以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利用博覽會帶來的先進生產要素推動國內產業升級換代,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來提升國內企業運營能力,甚至是借國際產品競爭力倒逼國內企業發展新的比較優勢,重塑中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位置。

此外,消費已成為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08年的45.7%增長到2017年的58.8%。因此,順應消費升級的趨勢能夠有效推動中國產業轉型升級。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時發揮消費對經濟的引領作用,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最終推動中國產業優化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市場經濟體系。

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為各國加強利益融合、實現互利共贏搭建新的平臺。中國的貿易政策正從出口導向型向進出口平衡發展轉變。中國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真誠希望擴大進口。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超過10萬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為世界各國提供新的歷史性機遇。

(作者:關照宇,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