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梅河口市概況

梅河口市(名梅河)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通化市北部、長白山西麓、輝發河上游,地處松遼平原與長白山區的過渡地帶。

地理座標:東經125°15´至126°03´,北緯42°08´至43°02´。

全境南北長極至97公里,東西寬極至35公里,總面積2174.6平方公里,2009年建成區面積30.3公里,城區常住人口30萬人,耕地面積10萬公頃。

梅河口市距省會長春271公里,距通化市區120公里,位於沈吉、長通兩線的交匯點,是吉林省東南部交通要衝和東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是吉林省東南部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煤炭生產集聚地,同時也是全國雙擁模範城、省級文明城市。

2013年11月,梅河口正式成為吉林省直管縣試點城市,被賦予地級市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2017年6月,梅河口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

基本概述

梅河口市隸屬於吉林省 是副地級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地處松遼平原與長白山區的過渡地帶。全市幅員2174平方公里,城區規劃面積81平方公里,總人口62萬,其中城區人口35萬。

梅河口市交通便利,通信快捷。公路鐵路四通八達。梅河口火車站是全國49個全路編組站之一,日接發客貨列車159列。公路網絡發達,國道202線、303線、四白一級路貫串全境,日車流量13500臺次。通信舉措措施提高完備,是吉林省四個電信傳輸、數據關鍵之一。

梅河口市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是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

吉林省梅河口市概況

城。2007年,完成了政務中心主體工程,開工建設了文化活動中心、朝鮮族中學、五中教學樓、一中學生宿舍,新建和改造了農村中小學校舍48所、更換課桌椅1.6萬套,實施了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工程。紮實開展雙擁工作,再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強化醫療衛生和計生服務,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分別達到53%、81.2%,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養老和失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低保對象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新增就業1.1萬人,救助困難群眾4.7萬人,新建和改造社會福利中心13個。克服財政困難,年內三次為財政供養人員調整工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平安梅河口、和諧梅河口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果,再次榮獲“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殊榮,首次被評為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全國政務公開先進市。地理位置

梅河口市位於長白山西麓,輝發河上游,吉林省東南部,遼寧省東北隅。東經125°15′-126°03′,北緯42°08′-43°02′東以伊通河下游新合鎮雙勝村與輝南縣毗鄰,南與東南以分水嶺、新開嶺、盤道嶺、雞冠砬子山與柳河縣分界;西南白銀河彼岸、楊樹河上源及西部的山城鎮樺樹村與遼寧省清原縣交界;西與西北與東豐縣接壤;北與東北部以亮子河與磐石市搭界。瀋吉線、四梅線、梅集線3條鐵路和 黑(河)大(連)線[1989年10月稱愛(琿)大(連)線]和集(安)錫(林浩特)線2條國道分別交叉通過。全境南北長極至97公里,東西寬極至35公里,幅員2174.6平方公里。

自然氣候

梅河口市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天氣,年均氣溫4.6℃。礦藏豐富,主要礦產有煤、黃金、硅藻土、油頁岩、鐵、石墨、石英、礦泉水等17種。 市內10公里以上河流4條,流域面積1291平方公里。水資源總量為6.0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總量為4.08億立方米。全市林地面積79445公頃,有林地面積59502公頃,立木總蓄積量315.4萬立方米,森林籠蓋率達27.8%。

旅遊景區

摺疊

五奎山風景區

距沈吉鐵路蓮河車站2公里,距國道202線1公里, 東西長2公里,南北寬1.4公里,佔地2.8平方公里。五奎山境內山戀起伏,五峰聳立,狀如龍飛鳳舞。山有洞穴嶙峋,泉眼處處,流水淙淙,東起第二峰為最高峰,海拔444米, 峰頂矗立著八角九層內梯外廊佛教樓閣式觀賞塔──祥雲塔,第三峰南坡,背風向陽,視野廣闊,群山環抱,坡內東有龍泉,西有鳳眼。恢宏、壯觀、金碧輝煌的龍泉寺屹立在山坡上。龍泉寺西面山峰建有梅河口市廣播電視發射塔。五奎山為長白山脈系。山下田梗阡陌如織,河流池塘星羅棋佈。公路、鐵路縱橫交錯,周邊田野一望無垠。本境原為榛莽之地,樹木參天,草菜蔽地,鹿豕縱橫,荒無人煙。偶有獵虎、射熊、挖參、採藥者結隊穴居於此。明代為建州女真之地。 據《梅河口市地理概要》記載:“本境清初屬盛京封禁圍場之地。當康熙十六年,以長白山為滿清祖先發祥重地,奇蹟甚多,宜加封號,用重典。於是將興京以東、伊通縣以南、圖門江以北、培壅、封堆、禁民採樵。”“凡土地、森林、礦產、人參、東珠等等,禁止採捕挖墾、人口入住。盛京設兵戍守,以備巡幸狩獵。”“光緒四年,盛京將軍歧元,以鮮圍場多被流民私墾,奏請丈放。增二十圍地升科,準民就業。”光緒六年“得到旨準,在圍場劃出20圍地,立36社。”從此,圍場失禁,皇封禁地逐步得到開發,五奎山也被開墾。 1993年秋,吉林省風景園林協會的專家,對五奎山風景名勝區進行了詳細的踏察、勘測,做了廣泛的調查研究、科學論證,制定了《五奎山總體規劃》設計方案和分佈實施方案。並對風景區的開發建設進行論證定性, 五奎山風景區規劃設計為十個功能區,有大門商貿區、水景遊覽區、寺廟宗教區、遊樂遊藝區、動物觀賞區、園林別墅區、旅遊度假區、民俗風情區、管理服務區、風景遊覽區。現已開發建設的有寺廟宗教區、民俗風情區、管理服務區、風景遊覽區。

摺疊

雞冠山

是旅順口區重要的山峰,它分東西兩處,西雞冠山在老虎尾海口,這一景區指的是東雞冠山。 該景區位於旅順口區東北部,這裡山巒起伏,蒼松青翠,這裡有著大量人文景觀,是日俄戰爭重要戰場之一。東雞冠山北堡壘、松樹山堡壘、望臺炮臺等堡壘炮臺遍佈山中,扼守要塞,戰爭遺蹟是整個景區的主要人文景觀。景區規劃面積為931萬平方米。 其中的東雞冠山北堡壘是沙俄為在陸上防守旅順塞而修築的,這是旅順俄軍在20公里長陸地半環狀防線上5個永久性堡壘之一。該堡壘海拔119米,正面地形較平坦,射界開闊,生活設施較完善,攻防兼備,以攻為主,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該堡壘是日俄戰爭中兩軍爭奪的主要戰場之一,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摺疊

磨盤湖

是建於1958年的人造湖,座落在吉林省梅河口市西南五十多公里的群山中。它整個形狀象個平放的丫丫葫蘆,全長十五多公里,寬處竟達五、六公里,最深處四十米左右。水庫群山環繞、山清水秀、松綠柏翠、鳥語花香、魚躍鹿鳴、鶴嘯,是一處天然的遊覽勝地。水庫的山水以秀著稱,山水之秀附以美麗的傳說,構成一幅秀美的水鄉澤國

歷史文化

梅河口市原名海龍縣,昔日作為清朝皇家“圍場”被封禁了二百餘年。海龍縣的正式設置,雖始於清末光緒

吉林省梅河口市概況

年間,然徵史籍和考古資料,歷史卻相當久遠!

梅河口市出城向東南行十數公里,有一上億年的古生物化石群。古生魚化石種類為狼鰭魚,距今在1.3億年-1.5億年之間。在輝發河上游,一片山水相連的區域,二十年前發現了大量的石棚墓群,東起鹼水北溝,西至雞冠砬子。戰國時期的石棚墓,在梅河口境內發現已多達28座。松花江上游春秋戰國時代的石棚墓葬群是我國乃至東北亞地區此類墓葬分佈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也是反映東北亞民族關係與文化相融最具價值的例證之一。鹼水石棚墓已被吉林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被推薦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梅河口還珍存著我國僅

吉林省梅河口市概況

有的幾塊女真字碑之一的女真摩崖,早在1961年,就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46年3月6日,東北局梅河口會議在市區和平街一座二層樓召開。這次會議是經毛澤東批准,由彭真主持會議的主題是討論中央軍委提出的攻打長春和四平的決策。

龍泉寺,亦名關帝廟,始建於清光緒五年的梅河口市山城鎮,1966年殿舍被拆除。1993年龍泉寺復建,遷址五奎山風景區。

在梅河口廣袤的平原上,大大小小的荷塘星羅棋佈,其中尤以蓮河的蓮花泡值得稱道。

摺疊

清朝末年

光緒四

吉林省梅河口市概況

年(1878年)在海龍設荒務局,丈放鮮圍場荒地。光緒五年(1879年)於海龍城設置圍聲總管衙門,置總管1人,轄佐領人,左翼協領駐朝陽鎮,右翼協領駐山城鎮。光緒五年(1879年)由盛京將軍歧元奏請,添設海龍通判。

光緒六年七月四日(1880年9月19日)旨準劃鮮圍場山城子圍等20圍設海龍撫民廳。置撫民通判,通判衙門與圍場總管同住海龍城。海龍廳共有村屯220個,分別屬於36社:海升社(奶子山)、海平社(雙頂子)、海盛社(牛心頂)、海治社(高楊樹、亮子河)、海億社(北黑咀子)、海兆社(康大營)、海安社(八大泉眼)、海康社(朝陽鎮、野豬河)、海振社(團林子)、海興社(蛤蟆河)、海保社(蛟河)、海甲社(黃泥河)、海綏社(孤頂子)、海聚社(伊通河窪)、海化社(灣龍溝)、海通社(鴨綠河)、海達社(太平川)、海恩社(蓮荷泡)、海惠社(杏嶺)、海循社(三合堡)、海良社(六八石)、海仁社(四合堡)、海義社(梅河口)、海智社(大黑咀子)、海永社(山城子)、海和社(頭八石、楊樹河)、海樂社(二龍山)、海永社(白銀河)、海強社(孤山子)、海升社(大荒溝)、海隆社(鹼水河)、海恆社(六官巷)、海茂社(大樺樹)。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盛京將軍增禮花要求勘東流水圍場,安插金州願遷之旗民。光緒二十八年六月(1902年8月),添設東平(東豐)、西豐、西安(遼源)3縣,海龍升為府,並劃年收入柳河縣均歸海龍府管轄(後於宣統元年添設輝南廳)。隸屬盛京將軍,府城海龍。海龍升府後圍場總管逐漸失去職能,故於宣統元年(1909年1月)再次奏請,於宣統二年九月(1910年10月)旨準(當時山城鎮、朝陽鎮兩佐各領未裁,各領摧甲兵仍駐原地,兵丁隨時選充地主巡警),總管裁撤以且,其所徵地、房、田、糧稅等,一律轉歸海龍府徵收報解。

宣統元年(1909年),按自治規程海龍府本治劃為22鄉。即城廂、奶子山;東路一鄉雙頂子,二鄉伊通河窪,三鄉朝陽鎮、野豬河;南路一鄉太平川,二鄉鴨綠河,三鄉杏嶺、三合堡;西路一鄉灣龍溝,二鄉梅河口、蓮花泡,三鄉六八石(後改為保安鎮)、鹼水河子,四鄉大黑咀子、四八石、五鄉山城鎮、頭八石,六鄉大荒溝,七鄉楊樹河子,八鄉六官巷、大樺樹、亮子河,三鄉北黑咀子,四鄉康大營。不久,合併為2鎮6鄉,2鎮有朝陽鎮、山城鎮。6鄉有高楊樹、亮子河、北黑咀子、康大營為一鄉,梅河口、灣龍溝、蓮花泡為一鄉,太平川、野豬河為一鄉,六八石、鹼水河子、杏嶺、三合堡為一鄉、白銀河、孤山子為一鄉,城廂(縣城)為一鄉。同年,輝南設廳,將海龍轄區海振社(團林子)、海興社(蛤螞河)、海保社(蛟河)、海甲社(大陽)、海緩社(孤頂子)、海聚社(樓上)、海遠社(南平安川)、海方社(北平安川)劃歸輝南。

摺疊

民國時期

1913年,改海龍府為海龍縣,隸屬於奉天省東邊道。1929年2月,廢除道制,改奉天省為遼寧省,海龍縣承受之歸遼寧省所屬。

民國二年(1913年)1月,奉民國政府臨時組織令,改海龍府為海龍縣(定為一等縣),隸屬於奉天省東邊道。原海龍府所屬東平、西豐、柳河、輝南5縣由海龍劃出。海龍縣劃4個警區,第一區海龍城東關,包括雙頂子、灣龍溝、杏嶺。第二區朝陽鎮。包括八大泉眼、高楊樹、北黑咀子。第三區六八石,包括梅河口、鹼水河子、大荒溝。第四區山城子。

民國十二年(1923年),根據奉天省實行區村制的規定,全境130個村劃為8個區。一區縣城(海龍、下同)南雙頂子,二區縣城南鴨綠河,三區縣城北牛心頂子,四區縣城東北黑咀子,五區縣城西南保安鎮(六八石),六區縣城西南三八石,七區縣城西山城鎮街,八區縣城西北小灣龍溝。

民國十六年(1927年)行政區劃調整為10區,一區縣城,二區霍家燒鍋(雙頂子),三區八大泉眼,四區黑咀子,五區梅河口,六區六伯丹(六八石),七區下水道子,八區摟脖崗(灣龍溝),九區朝陽鎮,十區山城鎮,計120村。

民國十五年(1926年)清原設治時,將海龍七、八區之一隅(白銀河、土口子、孤山子和六官巷)計3鄉歸劃清原縣,並明確劃分海龍、清原兩縣疆界以三間房東崗分水,即姜家街之西崗分水為界,三間房及所屬附村歸清原縣管;姜家街及所屬附村歸海龍縣管。同年,經省派人調解,將東豐毗連海龍的小龍灣溝、小柳樹河子兩鄉所屬之安善、安裕、裕慶、靠山、雙龍、大興、夾信、東安等村全部劃歸海龍縣。同時將海龍縣境鹼水河子、大荒溝二鄉的偏南處(南北約七八里)和西部伊通河兩岸新發堡、釣魚臺、鹼水河子、砬門子、乾溝子、四方頂子、五人班6個鬥村劃歸柳河縣管轄。

1930年夏季,撤銷區的建制,劃44村,直屬於縣。縣城分東關、南關、西關、北關4村,城鎮有朝陽鎮,山城鎮2村,農村有同和、大安、中山堡、興農、灣龍溝、雙頂、全峰、和睦、福增、太平、安樂、鴨綠、江源、牛心頂、東鳳舞、雙泉堡、野豬河、一座營、雙鳳山、腰駐所、二道崗、梅河、連山、寶山、新民、太安、樺樹、四合堡、明新、三合堡、杏嶺、楊樹河子、姜家街、磨盤山、頭八石、大荒溝、東山城子、二龍山38村。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海龍為淪陷區,設偽海龍縣公署,列為乙類縣,隸屬於奉天省。1932年,經呈准將興隆與楊樹河2村合併,變為43個村。1934年1月17日,根據偽政府民政部頒佈的《暫行保甲法實施規則》規定,全境劃10保88甲。1934年將10保改為8區,仍屬43村,八區有縣城南雙頂子、鴨綠河,縣城北牛心頂子,縣城東北北黑咀子,縣城西南保安鎮、三八石,縣城西山城鎮、北小灣龍溝。

1936年3月1日起實行街村制。設朝陽鎮、山城鎮、縣城(海龍)3個街,梅河、大安、同和、興農、灣龍溝、中山堡、太平、全峰、鴨綠、江源、雙頂、安樂、永濟、野豬河、牛心頂、東鳳舞、雙泉堡、雙鳳山、一座營、腰駐所、二道崗、連山、寶山、新民、長安、杏嶺、謝家營、三合堡、四合堡、樺樹、大荒溝、姜家街、頭八石、楊樹河、磨盤山、二龍山、東山城37個村。1937年梅河口村改為梅河口街。1943年將樺樹村改為中和村,頭八石村改為花園村,大荒溝村改為吉樂村。

1943年,朝陽鎮及東鳳舞村劃歸輝南。將安樂村撤銷併入杏嶺和鴨綠村,三合堡併入謝家營,駐腰所併入雙鳳山,二道崗、牛心頂併入雙泉堡,楊樹河子、姜家街併入磨盤山村,全峰、江源併入雙頂子村,東山城子併入山城街,中山堡併入海龍街,新民村併入長安村,寶山村、四合堡併入興龍村。合併後有山城鎮、梅河口、海龍3個街。野豬河、吉樂、二龍山、太平、永濟、同合、大安、灣龍溝、興農、連山、鴨綠、杏嶺、謝家營、二道崗、一座營、雙鳳山、雙泉、磨盤、花園、雙頂子、中和、長安、興龍計23村。

摺疊

建國前

1945年東北光復建立人民政權後,屬遼北省。1947年,屬遼寧省第四行政專員公署。1948年屬遼北省,1949年屬遼東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佈無條件投降以後,由偽縣長組織當地偽官吏和士紳成立治安維持會。10月23日,東北挺進縱隊第一支隊(東北聯軍前身)進駐海龍縣城,解散治安維持會,成立臨時縣政府。11月1日政工成立海龍縣民主政府,隸屬於遼北省。海龍縣民主政府成立後實行區村制,海龍境內劃10區。即城廂(海龍)區、梅河口中心區、山城鎮中心區、杏嶺區、太平區、(霍家燒鍋)、野豬河區、中和(白家堡)區、吉樂區、興農(雙興)區、一座營區。

1946年5月18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海龍縣劃歸遼寧省政府領導,為直屬縣。5月24日,國民黨軍佔領海龍,成立國民黨海龍縣政府,隸屬於國民黨遼北省政府。海龍縣民主政府實行戰略轉移,撤至柳河縣聖水河子區,開展遊擊鬥爭。梅集鐵路以東地區遊擊鬥爭,由中共海柳邊工作委員會領導,隸屬於遼寧省第四專員公署。6月15日,將柳河縣第八區(聖水河子)劃歸海龍縣,為海龍縣民主政府遊擊根據地(1947年9月,收復海龍後劃回柳河縣)。梅集鐵路以西的遊擊鬥爭,12月以後由海、柳、清聯合縣領導,隸屬於遼寧省第二專員公署。

1947年5月31日東北民主聯軍收復海龍全境,恢復海龍縣民主政府,隸屬於遼寧省第四行政專員公署(駐海龍)。1948年,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海龍縣劃歸遼北省第三專員公署(駐遼源市)管轄。1949年,遼北省撤銷以後,劃歸遼東省,並於同年5月18日劃歸通化地區行政公署管轄。

1949年9月中旬,鎮鄉分開,梅河口、山城鎮單設,農村劃城廂(海龍)、興農、一座營、野豬河、太平、杏嶺、六八石、中和、吉樂、花園10個區。

摺疊

建國後

1951年4月撤銷花園區,其所屬地域分別劃歸吉樂、中和二區和山城鎮。

1954年5月,首次召開海龍縣人民代表大會,依法選舉產生海龍縣第一屆人民委員會。同年8月15日,遼東省撤銷,海龍縣劃歸吉林省,仍由通化地區行政公署管轄。1956年10月26日海龍縣縣城正式由海龍鎮遷至梅河口鎮。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後,海龍縣人民委員會失去職能。1968年7月成立海龍縣革命委員會,代行縣政府職能。1980年改革黨政合一的體制,恢復縣人民政府。

1954年10月,呈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海龍縣第七區友好村十三戶劃歸柳河縣。1955年?5月31日,海龍縣人民政府發出通知,廢除以數碼順序的區名,直稱其地名。1955年9月15日,原東豐縣和平鄉和大陽鄉境內駐軍營地(即東工地和西工地)之行政區域劃歸海龍縣管轄。

1956年3月19日,撤銷區的建制,重新組建48個鄉,即:興安、福安、同善、蓮河、三興、興農、裕慶、中心、二道崗、靖安、興華、雙睦、民安、牛心頂、馬場、小河北、雙泉、野豬河、河窪、新合、保安、興隆、城南、雙峰、雙勝、杏嶺、進化、義民、張家、永強、六八石、建設、李爐溝、四八石、白石溝、二八石、頭八石、永勝、黑山頭、水道、金廠、小楊樹河、大楊樹河、吉樂、姜家街、磨盤、大灣、五里堡。山城、梅河口、海龍三鎮未變。柳河縣所屬項家堡子劃歸海龍縣。1957年,將海龍縣進化鄉邵大院、侯家店兩個自然屯劃歸柳河縣。

1958年3月上旬,合併為25鄉,即:雙興、三興、蓮河、康大營、中心、興華、雙泉、牛心頂、馬場、城南、河窪、新合、杏嶺、義民、進化、李爐、六八石、建設(同心)、四八石、二八石(白家堡)、頭八石、黑山頭、五里堡、磨盤、吉樂。山城鎮、梅河口、海龍鎮仍然未變。 同年9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的體制。成立鋼鐵(雙興)東豐(一座營)、冠軍(牛心頂)、勝天(新合)、英雄(杏嶺)、曙光(六八石)、中和(二八石)、上游(吉樂)、火箭(山城鎮)、梅河口、原子(海龍鎮)計11個人民公社,所屬 197個管理區。

1960年3月1日,境內石頂子和三里村劃以東3個自然屯、野豬河村以東3個自然屯劃歸輝南縣。

1961年4月,將11個人民公社調整為27個。即:福安、雙興、康大營、興華、一座營、雙泉、牛心頂、野豬河、河窪、義民、杏嶺、進化、李爐、曙光、四八石、水道、中和、姜家街、小楊、大灣、吉樂、城郊(駐山城鎮)、郊區(駐黑山頭)、環城(駐海龍鎮)和海龍、梅河口、山城鎮。同時改管理區為大隊,所屬大隊290個,生產小隊1509個。

1964年3月,將城郊改稱花人民公社,環城改稱城南人民公社,郊區改稱黑山頭人民公社。

1983年改革政社合一的農村人民公社體制,成立鄉人民政府,建立村民委員會。1983年11月14日,經省政府批准,福安鄉更名為灣龍鄉。

1984年6月5日,省政府批准,撤銷花園鄉,設立花園朝鮮族鄉。同年11月5日,省民政廳批准,撤銷河窪鄉,設立新合鎮。至年末,全境有5個鎮、23個鄉、315個村、23個街道、92個居民委。

1985年2月4日,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海龍縣,設立梅河口市(地級),以原海龍縣的行政區域為梅河口市的行政區域,並將通化地區的輝南、柳河2縣劃歸梅河口市管轄。

1985年12月19日,國務院批准同意梅河口市改為縣級市,將輝南、柳河2縣劃歸通化市管轄。由通化市代管。

2000年,梅河口市轄5個街道、14個鎮、10個鄉、1個民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61767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新華街道 76444 和平街道 49070 光明街道 18616 解放街道 31726 福民街道 30425 山城鎮 43647 海龍鎮 43037 紅梅鎮 51982 新合鎮 28057 野豬河鎮 8372 曙光鎮 14097 中和鎮 14196 黑山頭鎮 12548 水道鎮 10756 進化鎮 12945 一座營鎮 11597 康大營鎮 13308 牛心頂鎮 12008 大灣鎮 9690 雙泉鄉 5717 義民鄉 12378 杏嶺鄉 17509 李爐鄉 9770 四八石鄉 11797 灣龍鄉 20228 雙興鄉 13894 興華鄉 11122 小楊滿族朝鮮族鄉 9647 姜家街鄉 4732 吉樂鄉 8359

2002年,梅河口市轄5個街道、14個鎮、10個鄉。總人口61.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6.1萬人。

2003年,梅河口市轄:新華街道、解放街道、和平街道、福民街道、光明街道、山城鎮、海龍鎮、紅梅鎮、新合鎮、曙光鎮、中和鎮、進化鎮、一座營鎮、水道鎮、野豬河鎮、康大營鎮、牛心頂鎮、大灣鎮、黑山頭鎮、李爐鄉、雙泉鄉、杏嶺鄉、雙興鄉、興華鄉、姜家街鄉、吉樂鄉、小楊滿族朝鮮族鄉、灣龍鄉、義民鄉。

2005年,梅河口市由24個鄉鎮調整為21個,鄉鎮平均幅員面積為100.4平方千米、平均人口為21465人。

1990年梅河口市風箏代表隊代表吉林省參加第七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暨第四屆全國風箏邀請賽,獲得團體總分第六名。

1991年7月20日第三屆北方醫藥藥材交易會在梅河口舉行。

吉林省梅河口市概況

1993年9月24日第五屆北方藥材交易會暨吉林省醫藥藥材交易會在梅河口市舉行。

1994年4月,經省民政廳批准,將梅河口市城區面積擴大到80平方公里,相當於中等城市規模。

1994年6月10日,俄羅斯布涼斯克州財貿代表團來梅河口市,與梅河口省政府簽訂貿易合作協議。 1994年8月27日,以尹雲香為團長的朝鮮慈江道友好代表團來梅河口市訪問。

2002年3月12日,梅河口市政務中心成立。

2003年10月10日,梅河口市公眾信息網開通。

2004年8月,總投資4.6億元,全長20.4公里的國道202線梅河口城區繞越線工程正式開工。

2005年6月30日省委書記王雲坤來梅河口視察。

2005年9月2日,梅河口市參加了首屆東博會,共簽約三個項目,總投資3.6億元。

2005年12月16日,吉林省省長王珉來梅河口市視察。

2006年3月,國家正式批准在諾氏(吉林)製藥有限公司建立博士後工作站。

2006年4月14日,在上海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了梅河口上海暨長三角同鄉聯誼會,上海市和長三角地區 250多戶知名企業及有關單位500多人參加了項目推介會,共達成簽約項目43個,一項合同總投資額34.4億元。

2006年9月27日,南環繞越線建國南路施工通車。

2007年4月29日,省長韓長賦來梅河口市視察縣域經濟發展和工業集中區城市建設。

2009年4月22日,全省突縣域突破工作會議在梅河口市召開。

2012年6月15日,“紅雙喜 開拓杯”全國少兒乒乓球賽在梅河口舉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