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迁之议,源于崇祯和朝臣僵持不下?两者的最后归宿如此悲哀!

明末是华夏历史永远的痛,一次次的中兴之机都付诸于东流,最后鹬蚌相争而令九州沉沦,满清入主中原,形成了亡天下之局。崇祯是一个辛勤的皇帝,但并非雄主,他致力于中兴大明,却成为了亡国之君。几百年来,关于大明最后的复兴之机时刻被人们所感慨,南迁,这是当时最好的方针政策了,怎么就因为“面子”问题而丢掉了大好河山,这令得不少后世之人群情激愤,哀叹不已!

南迁之议,源于崇祯和朝臣僵持不下?两者的最后归宿如此悲哀!

自万历以来,大明虽然历经张居正“一条鞭法”,使得国库充盈,可是朝政的腐败却积压已久,未能改变,中后期更是因为国本之争,万历怠政28载,最后形成的党争如雨后春笋,国家糜烂至极,文官集团形成利益小集团,为弹劾而弹劾,到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揽权,为所欲为,整个大明朝是乌烟瘴气,呈现出大厦将倾之局。

皇帝虽然是至高无上的,可是和朝臣们却也一直处于一种相抗的局面,这是明朝的一大特点,嘉靖、万历、天启三朝就是代表。言归正传,我们回到崇祯末年南迁的问题上,北方经过李自成农民军的荼毒,以及后金的扣边,明廷已经无力再战,而精锐之师也是损失殆尽,而当时一段时间,朝堂的议题是关于是否南迁。

南迁之议,源于崇祯和朝臣僵持不下?两者的最后归宿如此悲哀!

关于南迁的问题,就当时的局势而言,很多人都想到了,无论是崇祯还是不少朝臣其实都是赞同的,先是有李明瑞私下向崇祯提议,而崇祯的表现也是高兴的,而当提议在朝堂正式讨论时,也有不少人赞同,当然大部分是南方的官员,而反对的很多都是北方的官,按道理来说,有人提出,又有人支持,虽然也有一部分反对,但是最为最终的决策者,崇祯却是犹豫了,甚至是甩锅了,他想要朝臣们议论好南迁的事宜,然后他再来敲定,即他不用背负任何责任。

南迁之议,源于崇祯和朝臣僵持不下?两者的最后归宿如此悲哀!

好好的台阶,好好的一次机会就这么在崇祯的“面子”或者说是不愿承担责任面前而白白散失,最后的代价,却是煤山自缢的苦果,想来在上吊那一刻,崇祯是悔恨交加的。朝臣们也好不到哪里,李自成的进京最终却成为不少官员的噩梦,家破人亡,在他们被敲打出7000万两白银之时,肯定也是悔恨自己为何就没有支持南迁的决定。

再来说说,关于南迁,为何会出现此种僵持的现象?谁也不肯屈服,最后于僵持浪费大好时机,等来的是两者的惨淡收场。

南迁之议,源于崇祯和朝臣僵持不下?两者的最后归宿如此悲哀!

南方臣子肯定是支持的,到了他们的地界,他们自然就水涨船高,好处多多,同理,北方的官员一旦去了南方,他们的家产,宅子,土地等等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损失,政治影响也会是巨大的,说来说去就是利益面前的不屈服,这就自然形成了南迁的阻力;南迁这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谁都不想背负责任,以免秋后算账,要知道当初陈新甲授崇祯意去和后金讲和,结果事情败露,陈新甲在政治面前成为了替罪羔羊,前车之鉴,谁还敢再提南迁之事宜;17年间,崇祯朝的大学士和首辅是走马观花一般,碰到这么一个刚愎自用,疑心极重的皇帝谁还能不为自己打算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些个老油条早就眼观鼻鼻观心,做好了打算,皇帝不下决断,休想他们开口当责。如此就形成了皇帝和朝臣们的相持局面,朝臣因为利益和性命,皇帝因为“脸面”,最终在相持中搁浅了南迁之议,后来调遣山海关吴三桂关宁铁骑勤王护驾,谁知在半路,吴三桂就得知了北京被攻破,大明覆灭,李自成入主紫禁城的消息。

南迁之议,源于崇祯和朝臣僵持不下?两者的最后归宿如此悲哀!

大明的覆灭是如此的突兀,令人倍感感慨,如果在国家危难之际,朝臣和皇帝能够各退一步,将社稷摆在第一位,相信结局肯定会是另一番场景,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如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