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风光背后的处境,这是野心的助长,更是被人逼迫而反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却将盛世皇朝给推向了覆灭之路,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承受了后世千百年的唾骂,被永恒的钉在了叛臣之列,可当我们掀开历史的那一角时,所有的罪责真的应该由安禄山来承担吗?

安禄山风光背后的处境,这是野心的助长,更是被人逼迫而反

政治是残酷的,这种由盛而衰的局面总得有人为之负责,而安禄山很幸运的就承担了这一任务,谁叫安史之乱最终被评定了呢?成者王侯败者贼,这就是可笑的“胜利者书写历史”。

先说说安禄山的不可一世的风光吧。他凭借军功,也凭借着做人的圆滑,从一名不见经传的胡人而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且手握军政大权,俨然是划分而出的土皇帝,当然纵观当时唐朝的体制就是外重内轻,天下十镇节度使,哪个又不是国中之国,犹如诸侯一般。

安禄山握军十数万,且又是精锐之师,是最强大的节度使,而当时也只有邻近的朔方军可以与之媲美,可是后来安禄山和李林甫联手干掉了朔方军老大王忠嗣,如此安禄山一人独大。

军事上是一枝独秀,在政治上也不遑多让,他是最受圣宠的人,唐玄宗对之极为信任和亲近,他还认了杨贵妃为干娘,如此的关系,安禄山扶摇直上也就能够理解了,毕竟这是一个集拍马屁和能力以及狠辣而三者合成之人。

安禄山风光背后的处境,这是野心的助长,更是被人逼迫而反

安禄山是风光的,可是也是处境堪忧的,他凭借贬斥太子而得到了圣宠,虽然是一时风光无限,却被太子所记恨,这一点安禄山是心中有数的。宰相李林甫在时,安禄山是安分守己的,他和李林甫既是盟友关系,又处处受制于李林甫,这是安禄山的一道紧箍,可是在李林甫死后,朝中能够制衡安禄山的人已经不存在,他的野心也助长了他气焰的嚣张。

按道理说,一介布衣能够做到如此高位,应该要满足了,可自古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心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特别是在那些有野心之人的身上将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这和安禄山的出生也是息息相关,一个胡人,一个不怎么接触汉人儒家思想,不知忠君爱国,更不懂得敬畏的人,一根导火索将会成为燎原之势。

并不是说安禄山就是一心一意的要造反,也不能说他就是一个不知感恩,定要弑主叛国之贼人,当然他的野心绝对是存在的。

安禄山风光背后的处境,这是野心的助长,更是被人逼迫而反

一个有野心,有能力,且手握军政大权的人,造反的条件已然成熟,可是却缺少一个必须令他造反的原由。安禄山是犹豫的,唐玄宗待其不薄,对其信任有加,高官厚禄从不吝惜,他不能做忘恩负义之事。可是安禄山明白他得罪了太子,日后新皇帝登基,肯定没有他好果子吃,可是这也不是他必须造反的理由啊,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安禄山左右为难,甚至并不想造反的局面。

杨国忠斗倒了李林甫,成为了宰相的继任人,可是其能力相较于李林甫,当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一点从安禄山瞧不起杨国忠就可见一斑。由此两人也结下了梁子,杨国忠仗着唐玄宗的信任,没少嘀咕安禄山的坏话,特别是他了解到安禄山对三镇的经营后,得知的结论是安禄山有造反的倾向,为此他不止一次的提醒唐玄宗“安禄山要谋反”。

听得多了,唐玄宗的确是有些动摇了,由此招安禄山进京,安禄山得到诏令,犹豫不决,去或是不去,最终他还是去了,来到京城,唐玄宗是完全放下心来了,此举安禄山已经表明无反叛之心,而撺掇者杨国忠却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安禄山凭借胆大心细,逃过了一劫,他急匆匆的离开京城是快马加鞭的往老巢跑,他怕唐玄宗变卦,更怕杨国忠会半路截杀,可惜他高看了杨国忠,该狠辣时不狠辣,该跳出规则时却紧守规则,相比李林甫,他的确相差太远。

安禄山风光背后的处境,这是野心的助长,更是被人逼迫而反

安禄山知道,自己是很受唐玄宗信任的,可是这种信任在杨国忠无休止的挑拨下总有轰然倒塌的一刻,现在的局面是,太子对其记恨,宰相杨国忠一再挑刺,朝堂之上没有盟友,如此一来大祸不远矣,从此次进京就可看出平静背后的暴风雨即将来临,相信就是这一刻,安禄山坚定了反叛的决心,是杨国忠一手将其推向了大唐的对立面,从此安禄山厉兵秣马,而杨国忠也没有闲着,他仍然不遗余力的告安禄山谋反,最终唐玄宗以诏安禄山共沐汤池为由再次进行试探,而此次的试探等来的却是安禄山的造反。

当加急文件送到中枢时,唐玄宗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举朝都是处在震惊当中,唯有杨国忠是幸灾乐祸的,因为这证明了其猜想,“安禄山果然谋反了,我是对的”,国家社稷在其眼中就是正确和错误,如此睚眦必报,小肚鸡肠之人却能成为百官之首,可见大唐王朝已经行将朽木,危机的来临只不过是迟早的。

安禄山风光背后的处境,这是野心的助长,更是被人逼迫而反

总看安禄山的一生,受圣宠却不忠,做高位却反叛,的确是罪大恶极,可是在其谋划的背后,却也是有着杨国忠的推波助澜以及唐玄宗的无限信任,帝王应该是驭人有术,恩威并施,可是唐玄宗却刚愎自用,而杨国忠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拨,这不是摆明要逼迫安禄山造反吗?一个从没有接受儒家思想,且行为乖张,历经行伍,不可一世,还有着极大野心的边界军帅,面对如此咄咄逼人之态势,谋反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所以安史之乱,安禄山是刽子手,杨国忠是催化剂,再加上“老眼昏花”的唐玄宗,造就了大唐盛世的轰然覆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