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國事已不可爲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帝,是歷史上的一個悲情皇帝。

公正的說,在明朝後期奇葩昏君迭出的時代,這個皇帝的上位,是王朝晚期的一抹亮色:崇禎為人清廉勤勉、勵精圖治,嚴於律己,旰食宵衣,個人也想改革,振興大明的基業。

崇禎如果不是史上最勤勉的皇帝,至少也是最勤勉的皇帝之一。 

據史料記載,自憲宗至熹宗160多年間,皇帝召見群臣開大會的次數,板著手指都能數出來。

世宗、神宗甚至20多年不朝政,崇禎的前任,明熹宗朱由校,那個喜歡玩木匠活的皇帝,更是將朝中大事一併交給太監魏忠賢處理,臨朝那樣的活,懶得碰它幾回。

朱由檢:國事已不可為

別人17歲可能正在田間勞作,崇禎17歲就登上大位。雖然只有17歲,但是,他比自己的哥哥,明熹宗要成熟有見識和勤勉的多。

崇禎當了十七年皇帝,除了有特殊情況,幾乎天天臨朝。在崇禎手下當差,不知道有多辛苦,天不亮就要起床,若是遲到或是無故缺席,可是要打屁股的(庭杖)。

崇禎又是最寡而少恩的皇帝。

崇禎,多疑而又自以為是、剛愎自用,昏招迭出,在位16年,竟然處死總督7人,巡撫11人,更換內閣大學士50人。

嚴苛的施政,搞得高官人人自危,動輒得咎,所以即便危機的時候,官員也不會主動做為,多做事多犯錯,不做事不犯錯,寧可做個庸官,反正大明江山是你崇禎的,你愛怎麼折騰是你的事。

所以說,個人能力再強,再會折騰,也還是受困於體制,好皇帝又怎麼樣,他依然是個失敗者,亡國的悲劇發生在他身上。

無可奈何花落去……

雖然崇禎勵精圖治,很想有一番作為,但是他接手卻是一個貌似強大,其實早已無官不貪,病入膏肓的帝國,加上自身性格上的缺陷,瞎折騰。

所以,不作為固然不對,自以為是瞎做為更可怕。

在位期間,雖然左支右絀,勉力維持,最後也沒能換救王朝滅亡的命運,自己也在煤山上吊死了。

朱由檢:國事已不可為

這個亡國皇帝,給歷史留下了兩句意味頗深的話:“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

意思是我當政的那個年代,社會上發生了太多足以動搖政權的事情,亡國不能怪他,要怪就怪老天爺。

還有一句話:“朕非亡國之君,滿朝文武皆亡國之臣。”

權力多大,責任就有多大,身為皇帝,將亡國的責任完推脫,顯然說不過去。

你是皇帝,亡國這事,你必須是第一責任人。

崇禎無可奈何的嘆息承認了一個事實,當時那個政權各個階層的官員腐敗而無能,整個體制成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個外表光鮮,骨子爛透了的柑橘。

歷史是無法割裂的,崇禎的亡國,問題出在社會體制上,衰亡的根子是他的祖宗們種好了的,胎裡帶的致命病菌……

當時的官場極其腐敗,處處權錢交易,賣官鬻爵,賄賂風行,無官不貪。

官吏隊伍集體性地無能和腐敗,皇族們割地封藩,稱霸一方,皇族與官吏勾結,牢牢控制了王朝的經濟命脈,整個官僚集團就形成為一個利益相關,相互袒護,超越國家人民利益之上的既得利益集團。

要摧毀那個利益集團,等於是在掘自家的基業和祖墳。

崇禎縱有憂國憂民關心民間疾苦的那顆良心,但是他在腐敗面前的無能為力,卻是他的本質和屬性所決定了的。

老百姓與朝廷的矛盾非常尖銳,頻頻發生所謂“群#體性的反抗事件”,維#穩工作徹底失敗,導致怨民揭竿起義,溫良的草民個個成了手拿刀槍的暴民。

加之外患不斷,邊關時不時有外寇侵犯,內憂外患,積重難返,腐敗已經將國家機制折騰成了大風一吹就要徹底崩潰的爛攤子。

這個爛攤子,是任何一個好皇帝也挑不起來。

也就是說,明代滅亡,崇禎上吊,那是歷史的必然,是制度的弊病造成了政府的倒臺。沒有李自成造反和吳三桂引狼入室,朱家王朝照樣會坍塌。

朱由檢:國事已不可為

崇禎上任之初先反腐,第一個要解決的王朝毒瘤就是天怒人怨的“客魏集團”。

但是,朝中滿是客魏集團的人,崇禎暫時隱忍不發,並沒有沒有操之過急,他在耐心的等待時機。

另一方面,崇禎即位後,客魏集團也很恐慌。

魏忠賢以退為進,提出辭去東廠的職務,來試探崇禎的態度,為了穩住魏忠賢,崇禎沒有立刻批准。隨後,客氏提出出宮,崇禎則順水推舟,馬上表示同意。瓦解“客魏集團”成功了第一步。

見微知著,朝中大臣中那些“客魏集團”的黨羽也心神不寧,他們預感到形勢將要變化,這個年輕的新君不好糊弄啊,許多自以為聰明的人開始尋找退路,反動集團分化使形勢更加明朗。

“客魏集團”首惡楊維垣,上書彈劾同黨崔呈秀專權亂政,面對豬一樣的隊友,魏忠賢大驚失色,與此同時,獨立於“客魏集團”的下級官員也行動起來,是皇帝給他們暗示還是自己主動出擊,已經不重要了。

海鹽貢生錢嘉徵上疏,列魏忠賢大罪十項,呼籲將魏忠賢明正典刑,以洩天下之憤。崇禎發佈上諭,公佈魏忠賢的罪行,魏忠賢畏罪自殺,客氏被打死,客、魏兩家子孫後人都被斬首。

魏忠賢雖然死了,崇禎知道,沒有朝廷中那些寡廉鮮恥的官員幫助,憑他一個閹貨,小混混,是不會造成那麼嚴重的危害的,因此,除惡務盡,繼續逮捕了魏忠賢的主要爪牙,“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等。

朱由檢:國事已不可為

崇禎在剪除“客魏集團”的鬥爭中大獲全勝,為大明帝國消除了最大隱患,顯示了他不可估量的行政才能。

朝堂內憂解決了,但是,後金的不斷侵擾,對帝國卻是最大的生存憂患。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在抗擊後金的一堆庸才中,卻出現了袁崇煥這樣雄才大略的將才。寧遠大捷,他挫敗了努爾哈赤的兇猛,直接導致努爾哈赤的死亡,在崩潰的邊緣換回了整個遼東戰局。寧遠一戰,是努爾哈赤征戰以來的唯一一次敗績,以致於清軍不得不承認,“議戰守,自崇煥始”。

袁崇煥為了寬慰崇禎,立下五年復遼的豪言壯語。但是,又提出要崇禎親賢臣,遠小人,給自己一個寬鬆的施展能力的環境,崇禎覺得非常刺耳,但為了邊疆大事,也不便發作,但是,心中對袁的芥蒂已經形成了……

後來寧遠將士因長期缺餉而譁變,為了穩定軍心,袁崇煥上奏,要求朝廷發餉,崇禎見袁崇煥到邊境寸功未立,要錢的奏摺卻接連不斷,心中早已很不高興。加上朝臣的挑撥,對袁崇煥的信任頓時又減少了幾分。

皇太極又遇到勁敵袁崇煥,知道不好對付,決定利用崇禎多疑猜忌的性格,借他的手,除掉心頭大患。

皇太極假擬了兩封所謂的密信,以自己的口氣和袁崇煥私下議和,信內容最後當然為崇禎所知,那些往日和袁崇煥有隙的朝臣則趁機誣陷,剛愎自用的崇禎深信不疑。當即將袁崇煥逮捕下獄。

崇禎三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煥以“謀判欺君罪”被凌遲。

剪除“客魏集團”時,崇禎表現的超乎尋常的機智,欲攘外,先安內,冷靜而老練,。

但在袁崇煥一事上,卻又表現的相當愚蠢,五年之內收復遼東的大話,簡直就像個瘋子,崇禎異常操切,他真的就相信了,然後又真的相信了反間計。

歷史很弔詭……

朱由檢即位,當時內閣上呈了四個年號讓他選擇:“乾聖”,“興福”,“鹹嘉”,“崇禎”。

年輕的新皇帝基斟酌再三,選中了“崇禎”。

崇的字義是高、尊敬,禎乃吉祥,崇禎,最高的吉祥也。

可是,崇字其實還有“終”、“終了”和“短暫”之義,如果用了崇字的“終了”和“短暫”字義,崇禎,就成了終結吉祥,短暫的吉祥。

真是宿命……

如學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機智和愚蠢,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招,兼而有之”。早年的睿智與後期上吊的悲劇,就這樣矛盾的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後世史家對於崇禎普遍抱有同情,以為他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