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成立 「救命神器」AED了解下!

大家還記得成都的“急救哥”嗎?

↓↓↓↓↓

去年6月29日

劉師傅在百日紅西路附近施工作業

突然觸電溺水心跳停止

關鍵時刻

懂得急救知識的物業經理王森緊急處置

一次一次按壓

一次一次心肺復甦

劉師傅回覆了心跳和呼吸

成都市“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成立 “救命神器”AED瞭解下!

前不久

一則《跪地搶救溺水者 她說:讓我來,我是護士》的報道

刷爆朋友圈

成都市“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成立 “救命神器”AED瞭解下!

▲▲▲彭州市婦幼保健院楊明哲對溺水者進行搶救

網友們紛紛點贊彭州護士上演教科書式救援

成都市“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成立 “救命神器”AED瞭解下!


成功搶救心臟驟停的黃金時間是

4-5分鐘之內

但是急救車往往因為城市交通等各種原因

無法在4—5分鐘內趕到現場

懂得急救知識與技能

在關鍵時刻能救人一命

成都市“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成立 “救命神器”AED瞭解下!

成都市“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成立 “救命神器”AED瞭解下!

今天是第19個世界心臟日

上午,在成都市急救指揮中心

一群醫務工作者

在藍天白雲下宣誓

並向全市醫務工作者

及有醫學背景的專業人士發起倡議

歡迎加入“成都市‘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貢獻自己的知識、經驗、技術、時間,共同提高我們這座城市的公共服務實效,一起提升城市的溫度和幸福指數,助人最樂、服務最榮!

成都市“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

正式成立

成都市“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成立 “救命神器”AED瞭解下!

成都市“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成立 “救命神器”AED瞭解下!

成都市“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秉持“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傳遞“熱心公益、急救助人”的志願服務理念。利用醫學所長,大力普及醫學知識和應急技能,廣泛參與志願服務活動,積極為社會做貢獻、為他人送溫暖,投身志願服務事業歷練和成長。


成都市“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的主要任務

是提高成都市民的急救素質

和城市的公共應急保障水平

要介紹“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

就不得不提到

“救命神器”AED

“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目前的主要任務

就是讓廣大市民認識、瞭解、學會使用AED

AED小科普

什麼是AED?

AED 即自動體外除顫儀,是一種便攜式的、可供非專業人員使用的、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醫療設備。它可以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並且給予電擊除顫,被譽為 " 救命神器 "。

對於“救命神器”AED

你千萬不要覺得陌生

可能你已經與它無數次的在街頭擦身而過

“救命神器”AED其實是長這樣的▼▼

成都市“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成立 “救命神器”AED瞭解下!

點位:成都機場

成都市“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成立 “救命神器”AED瞭解下!


點位:錦裡

為大力推動健康成都建設,自2016年起,在市衛計委指導下,成都市急救指揮中心就開始在全市範圍公共場所安裝配置和培訓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儀(AED),並在全市AED安裝配置點位輪流開展了“救在身邊”大型急救知識與技能培訓公益項目。

成都市“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成立 “救命神器”AED瞭解下!

以 AED 安置點作為我市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宣傳陣地,定期組織開展應急演練和公眾培訓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推廣活動,切實提升我市市民急救素養和自救互救能力。

目前,成都市已在19個重點公共場所安裝配置了60臺AED,累計培訓了600餘名點位工作人員以及超過千人的社會公眾。

AED使用步驟

1 開啟AED,打開AED的蓋子,依據視覺和聲音的提示操作(有些型號需要先按下電源)。

2 給患者貼電極,在患者胸部適當的位置上,緊密地貼上電極。通常而言,兩塊電極板分別貼在右胸上部和左胸左乳頭外側,具體位置可以參考AED機殼上的圖樣和電極板上的圖片說明。

3 將電極板插頭插入AED主機插孔。

4 開始分析心律,在必要時除顫,按下“分析”鍵(在此過程中請不要接觸患者,即使是輕微的觸動都有可能影響AED的分析),AED將會開始分析心率。分析完畢後,AED將會發出是否進行除顫的建議,當有除顫指徵時,不要與患者接觸,同時告訴附近的其他任何人遠離患者,由操作者按下“放電”鍵除顫。

5 一次除顫後未恢復有效灌注心律,進行5個週期心肺復甦。除顫結束後,AED會再次分析心律,如未恢復有效灌注心律,操作者應進行5個週期心肺復甦,然後再次分析心律,除顫,心肺復甦,反覆至急救人員到來。

成都市“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的成立

標誌著成都市醫務志願者工作

進入常態化、組織化、規範化運作

成都市“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成立 “救命神器”AED瞭解下!

“文明成都”微信公眾號在此號召全市醫務工作者、市民積極加入"救在身邊"志願服務隊,通過點位巡查、應急演練等參與AED使用、維護、監督工作,構建健康領域公眾參與氛圍,普及急救知識,營造科學、積極的自救互救社會環境,更好地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提升城市安全、健康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