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虹:商業的本質從未改變

程虹:商業的本質從未改變

導讀:在做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時,程虹朗誦了王小妮的現代詩——《我感到了陽光》。這首短詩讓人內心溫暖、充盈、明亮,內心有光芒,就有奮進的力量。程虹說,是否從審美的視角看待事物,影響著一個人未來的發展。

"

我從長長的走廊走下去

啊,迎面是刺眼的窗子

兩邊是反光的牆壁

陽光,我

我和陽光站在一起!

啊,陽光原來是這樣強烈

暖得人凝住了腳步

亮得人憋住了呼吸

全宇宙的陽光都在這裡集聚。

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存在

只有我,靠著陽光

站了十秒鐘

十秒,有時會長於一個世紀的四分之一。

終於,我衝下樓梯,推開門,

奔走在春天的陽光裡……

王小妮 《我感到了陽光》

"

職業的終極PK是審美能力


這首詩的題目吸引了我,然後循著題目我再去讀這首詩。我覺得它很短小,好像就是一個瞬間的感覺被作家捕捉、並且放大,給內心帶來一種溫暖、充盈和明亮的感覺。

其實想想,一個人在生活、工作、學習當中,當你感覺到自己狀態最好、最愉悅的那種狀態,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心裡有一個明亮的東西,你想去追求,想去觸摸。那種感覺特別像跟陽光站在一起,有光芒,有溫暖,讓你有奮進的力量。

我想我大概20年以前還算是一個文學青年,喜歡大量地閱讀,並且喜歡寫作。我初中的時候,可能古典名著基本都讀完了,紅樓夢是我在中學時候看得最多的。到現在所有讀物分類的話,我還是最喜歡看人物傳記,我喜歡在別人的這個生命故事裡面去體會更多的人生。

現在我也有這樣一種認知,就是其實閱讀於我而言,大部分都還是快餐。泛泛翻過的東西,實際上在當下會有一些感覺,但是未必能夠真正形成強烈的印象。因為如果你的這種印象不能夠非常強烈和持久的話,有的時候是很難改變我們的,去幹預我們的一些日常行為,其實是一種深閱讀對於行為的改變才會真正的產生影響。

我記得應該還是小學吧,父親第一次鄭重其事地給我推薦一本書——《美的歷程》,因為那本書有非常多的插圖,可以看很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平面的、形象的藝術,這些東西對我印象挺深的。我現在再來想,其實對於一個孩子在他特別渴望知識,集中精力很高效率去吸收知識的這個年齡段,接觸到什麼樣的讀物是非常重要的。我爸爸是搞工藝美術的,那當時因為他的工作背景,給我推薦的閱讀跟美學相關性很強,這使得我從小具備了一種天然的東西,就是在審美這件事情上會比較敏感。

直到今天我的工作當中,我跟同事分享更多的也是怎麼樣從一種美學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一個項目,一份工作。我甚至跟很多更年輕的小朋友們分享,當他們來問我職業競爭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我說職業的終極PK是審美能力。你在畢業早期的時候可能會看到一些技能,但是越往中期,在長遠,你是不是真正用一個審美的心態來看待你做的事情。

程虹:商業的本質從未改變

做一條圍繞在六十座山峰中間的水系

我大學讀的中文和新聞,畢業後一份非常短的工作是在政府機關裡面,做了有半年。然後就剛好遇到那個時候廣電系統開始第一次社會公開招聘採編人員,我就去參加考試,所以就進入了山東省淄博市的一家報紙,開始了媒體生涯。

90年代中期的時候,我們做記者完全還沒有完成電腦的代筆,我們都還是拿水筆在紙質的格子紙上來寫稿子,所以我們那時候都叫爬格子。我最喜歡的一種情景就是夜裡一盞檯燈,桌面有一點凌亂,但是格子紙很整齊,然後你在寫的過程是可以聽見那個筆尖跟紙摩擦的聲音。因為很安靜,沒有任何人來打擾你,也沒有任何人來催促你,好像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這可能是寫作一種最放鬆最自由的狀態吧。現在想來那真的是一些幸福時光,我還記得我寫過的一首詩裡頭有一句是說——“夜睡了,夢醒著。”

中國企業傢俱樂部2006年成立,我們當時只有20位理事,到今天發展為60位,十多年的時間其實發展的速度並不快。我們每年有完全開放的活動,像“中國綠公司年會”。取名字的時候是2007、2008年那會兒,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的理事在討論說我們一定要做一個開放的論壇。我們想這個“綠公司”的意思,其實是可持續發展和商業的良性生態,但是它確實需要解釋。當時還有理事開玩笑說,為什麼要叫“綠色”公司?我們當時說一個綠公司就是要做到三個不傷害——不傷害環境,不傷害未來,不傷害別人。

我們還有半開放的活動,像“道農會”。“道”的意思就是規律,“農”的意思是紮實肯幹,農民嘛還是要看天時,然後要下地勞作,要有播種才有收穫。所以其實“道農”於我們而言也是指企業家的一個特性。

在這些活動裡面,我們無非就是要探討商業專業部分的這些方法論。俱樂部60家企業來自超過10個行業,理事們都是各個行業最領先的企業,在行業裡面全是要學習和效仿他們的人。所以對於行業領導型的公司來講,跨行業地去學習可能變成一個比在行業內的學習更重要的東西。我們一站一站地去走訪企業,一個一個的座談會,一個一個的研討,其實都是在探討從大的商業環境到小的一個公司內部的運營和管理。這些商業領袖,在互相問、互相解答,然後互相挑戰、互相學習。

我在這個平臺上的工作,我們面臨的是60座高山,當這些人到一起討論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未必能就任何一件事情都能達成共識。但是怎麼樣讓這些差異化的意見達成一種建設性的共識,可以讓一件事情能夠階段性地往前推展,這個是需要一些溝通的工作。其實我總能聽到,差異化的意見當中總有疊加的部分,只是有的時候人在表達意見的時候,通常不在聽別人講什麼,他只關注他自己要講什麼。那我會從第三方聽,如果你從重合的部分來去跟大家溝通,還是比較容易建設性地達成一致。

俱樂部的目標不是想去發現更多的山峰,也不是想讓任何一座山峰木秀於林。我們其實最想做的是讓所有的山峰連起來,做一條圍繞在這些山峰中間的水系,稍微有一點深度,有一點厚度,能夠把一座一座的山連成山脈,這是中國商業的脊樑。

尋找最具時代特徵的企業家精神

作為一個非營利機構來講,通常都會定義一個自己的核心任務——我是為什麼而成立的、我是為什麼而前進的?中國企業傢俱樂部,我們就是為了企業家精神,我們要去尋找、梳理,什麼才是這個時代最具時代特徵和中國特徵的創業企業家精神。找到這些,然後能把它講清楚,無論是講給海外、講給公眾、還是講給創業者……

其實關於企業家精神的定義有很多,恐怕也很難用一句話概括完整。但是我覺得對於中國過去四十年這樣一個群體,能夠代表一種中國的企業家精神的話,應該是勇氣、勤奮、不屈不撓、創造價值、為他人著想。

所有的成功都有它成功的一些共性的原因,我們發現其實在成功的企業家身上也搭載著一些可以被歸納和總結出來的品質。

比如說你要獲得自己的商業成功和財富積累,必須要為別人創造價值,這就是利他的想法。

第二,你要想去變現你的價值,就必須要通過平等的、自由的市場交易,你要讓客戶自願地去購買你的產品和你的服務,你要在你的產品和服務上建立獨特的競爭優勢,這個是公平交易的原則。

第三個原則就是你都要合法合規,要自律。

第四個原則是無論是看你的公司治理層面,還是產品運營業務層面,公司的公開透明的機制都是要建立的。

所有這些我們認為都是商業成功所遵循的最基本的準則。商業的本質其實好像從來沒有變過,只不過是商業的一些創造的技術手段在日新月異地發生著變化。

已經走過了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這第一代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他們身上所搭載的這些意志品質,以及他們做企業的這些方法論,都是有價值的。但是它應該不是個體的價值,它是一個群體性的價值。它帶有強烈的一個時代的特徵和中國的特徵,文化的特徵。

程虹:商業的本質從未改變

讓中國的商業獲得世界級的尊敬

經常會被問到說,你要跟這麼成功的一些人在一起,你是不是會天然的讓自己情緒上就會很緊張?

這個真的沒有。但是壓力來自這個平臺代表著某一個業界的最高水準。所以我們要把事情做到最好,然後每一次要比那個最好還要再好一點點,這個標準的壓力是很大的。

我周圍能看到的這些大企業的企業家,他們保持著一種一如既往的理性、勤奮。我覺得公眾看到的他們,顯然跟我工作界面看到的大家還是會有所差別。比如說他們不會像在公開的演講當中那麼高調,其實他們每天的日子過得是高度理性、高度緊張的。他們的日常生活也跟普通人沒什麼兩樣,甚至有些人會吃得比普通人還要簡單。他們應該也不是說是刻意自律還是怎麼樣,是因為他們真的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想下一頓我要吃什麼,或者是我要去買什麼。

我覺得他們最奢侈的部分就是他們的思考,他們為了能夠讓自己有能量、有心力去應對這些越來越複雜和越來越重大的問題,他們就得要填充自己。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可能就是要跟一些高手的朋友花一些時間在一起頭腦風暴,然後他們有的閱讀,有的去做一些挑戰的體能訓練,其實這些方法都是為了讓自己的思考力、決斷力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