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的「核心」是什麼?

“知識核心時代”已逐漸走向“核心素養時代”,學校的任務絕不再是“灌輸”知識,而是給未來發展提供核心素養。那麼,核心素養的“核心”是什麼?有什麼規律?如何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對基礎教育至少有三個價值追問:一是基礎教育的性質是什麼?這是方向。二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是什麼?這是目標。三是“基礎”的種子是什麼?這是“靶心”。

小學階段,是人的核心素養髮展的“種子期”,哪些可以作為“種子”呢?

“核心素養”的“核心”是什麼?

素養的“種子”

友善、思考、獨立

我們認為,人的素養體系有兩個維度,“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涉及三個領域,即“道德”“能力”“情意”。

“道德”,決定做人的方向。教育首先要培育兒童美好的人性,如友善、誠信、盡責、擔當等。兒童在“道德”領域的“種子”是“友善”。

“一毫之善,與人方便”“勿以善小而不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對父母友善、對朋友友善、對動物友善、對社會友善、對自然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中,個人層面居於基礎地位;“友善”,則是個人層面的四項價值觀中的基礎。

“能力”,解決問題的素質。信息時代,能力要有“持續改進與學會改變”的因子,即創造性思維。我們認為,兒童階段,“能力”領域的“種子”叫“思考”。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想起源於思考。高質量學習的奧秘,就是高質量地思考;高質量教學的奧秘,就在於如何激勵學生越來越多地思考、越來越深入地思考、越來越發散地思考……困惑、懷疑、不確定性,成為學習的狀態;質疑、反思、不從眾,成為學習的靈魂。

“核心素養”的“核心”是什麼?

“情意”,人生活、工作的動力系統,是優秀人格的底子。健康向上的情意有獨立、自信、上進、堅持等。兒童階段,“情意”領域的“種子”叫“獨立”。

一個人沒有了獨立人格,淪為他人的附屬品,也就失去了作為“人”的大部分意義。獨立意識薄弱,獨立精神稀缺,獨立能力差勁,心理脆弱,沒有承受挫折的勇氣,都與“獨立”的缺失有關。每個人生來都不缺乏獨立的基因,但是每個人的“獨立”都有可能被“依附”所收買。

“種子的秘密”

三粒“種子”相對獨立,相互依存,相互照應

“質疑”,應建立在“友善”的基石上,缺失友善的質疑,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友善”,又應建立在“獨立”的基石上,沒有獨立的友善,很容易成為沒有原則的老好人。

一個人要友善,也要思考什麼時候無須友善;一個人要獨立,也要思考什麼時候需要服從。

“友善”“獨立”“思考”,三粒“種子”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照應。“種子的秘密”,用圖來表示如下:

“核心素養”的“核心”是什麼?

作為圓心的“友善、獨立、思考”,相互交融,形成了素養髮展的“種子體”,從而凝聚為強大的生命內核,為人的素養——自信與誠信、進取與盡責、堅持與擔當、反思與發現等一一全面形成,提供持續的生髮動力。“友善、獨立、思考”,人的素養的DNA。

一個人認識了自己是誰,才能更好地對話與發展。一個人認同了自己的祖國,才能從容地面對世界,與世界對話。因此,“種子的秘密”的背景是“國家認同”,它是“種子體”發育的肥沃土壤。

不同的年段,人的核心素養要素有所不同;同一“核心素養”,不同的年段,具體的內涵也不盡相同。以“思考”來說,小學更多的是能提出自己的問題,中學更多的是提出反思與不從眾。以“友善”來說,小學更多的是善良和誠信,中學則更多的是盡責與擔當。以“獨立”來說,小學更多的是培養兒童的自信心,中學更多的是耐挫力和堅持。

不變的是核心素養的“種子”。找到“種子”,循著“種子”生長規律,這就是揭示兒童素養秘密的要義所在。

“核心素養”的“核心”是什麼?

“種子”的發芽

“素養的表達”要在校長的腦子裡落戶、在老師的教育裡自覺生長,學生的心田裡才能播下素養的種子

“分數、等級、排名”等沿用了多年的“關鍵詞”,要轉變為“友善、獨立、思考”的“素養的表達”。

“素養的表達”,只有在校長的腦子裡落了戶,才會在老師的教育裡自覺生長。“素養的表達”,只有在老師的教育裡自覺生長了,才會在學生的心田裡播下素養的種子。

一個老師成熟與否,專業技術水平只是其一。一個青澀、毛糙的老師,三五年後,能否成為一個友善的人、獨立的人、思考的人;一個專業技術過硬的老師,能否在“友善”“獨立”“思考”上,給學生以“人”的影響、濡染。這才是我們要經常思考的。

有素養的老師教數學,會給學生以“種子”;有素養的老師教勞技,會給學生以“種子”;有素養的老師教體育,會給學生以“種子”。素養的種子,本質來講,不在於老師教什麼。素養的種子不是教出來的。素養的種子,是“浸”出來的、“潤”出來的。這個意義上講,

兒童跟“怎樣的人”在一起,這才是至關重要的。

“核心素養”的“核心”是什麼?

我們提出了“能力”轉化為“素養”的催化劑——教育的人文關懷(詳見2014年第6期《人民教育》的《從“知識至上”到“素養為重”》),就是要讓“教師”從“教學者”轉化為“有素養的教學者”。我們學校的管建剛老師則提出了從“學科教學”到“學科教育”(詳見2015年第17期《人民教育》的《從“學科教學”到“學科教育”》)。

今天,我們又明晰了小學階段的“人文關懷”的核心是什麼——友善、獨立、思考。

走向核心素養的教育,如何評價學生?我們找到了“班級氣質”“細節日誌”和“關鍵事件”三個抓手。這是一片美妙的教育留白,我們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