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按照全市棚改“三年清零計劃”的要求,從2017年到2019年,紅橋區要完成棚戶區改造任務69.63萬平米,佔到全市棚改總量的47%。目前,全市面積最大的棚改片——西沽南老舊居民區,動遷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在紅橋區西沽大街,家住洪家衚衕的田國棟一家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馬上就要搬家,老田的話匣子打開了,還跟小孫子開起了玩笑。

田國棟:拆遷是個機遇,也是好事,能夠改善生活環境,住上新房。

老田對我們說,他家已經是上下六代人都住在這一片了,提起這個地方,還帶著點驕傲。

田國棟:這平房,一怕下雨、二怕颳風,外面雨停了,屋裡總滴答。你怎麼收拾也沒用。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西沽地區雖然歷史久,但居住條件非常差,颳風下雨,冷暖自知。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這次棚改,動遷幹部幫他們算好能拿到的安置費,一家人合計合計,趕緊在河北區買了新房。給我們看著在新房裡拍的視頻,一輩子沒住過樓房的老田笑的特別爽朗。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和老田一家一樣,在西沽南片區中住著的很多戶居民,都是世代居於此處,改善生活條件的願望迫切。而作為目前全市最大的棚戶區,西沽南片區,佔地19.3萬平方米中,居住著7800多戶居民,戶均居住面積僅14平米,年代久、條件差。結合這個特點,這次棚改工作,政府也選擇了以協商搬遷,作為徵收房屋的第一個階段。這是什麼原因呢?

西沽南棚改指揮部副指揮張會群:協商搬遷主要是我們考慮到有一部分居民,他們需要在周邊或者是附近的區域來進行購房。

棚戶區改造工作總指揮部綜合業務部馬林:前期通過周密的房屋現狀調查,掌握整個片區居民的實際居住情況,然後進行數據分析確定補償方案,這個補償方案就是具有針對性,切實可行。

也就是說,先實行協商搬遷,再對剩餘居民,進行徵收安置的政策,源自從去年8月起,對片區內居民深入調查的結果:有近4成的居民已經有了住房,搬離了這片區域。對於他們來說,協商搬遷的吸引力更大。

搬遷戶:2003年搬走的,還是搬了好,搬家後環境改變了,生活質量也提高了。聽到棚改的消息以後,根據自己的價位覺得合適也就去辦理手續了。

搬遷戶王惠霞:搬走得有二十來年了,為什麼我說要喜出望外呢,就是因為政府體貼關懷。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喜出望外的,還有祖輩住在這裡,從沒離開過的老人。劉培君一家四代人,擠在這幾間房子裡已經40多年了,看到政策合適,把所有房都交了,想到能住進樓房,這可把90歲的老太太給高興壞了。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這兩天,一家人正在忙著搬家,老太太的兒子,在西沽住了60多年的劉景元,雖然嘴裡不捨,但看著即將離開的小屋,拿著新房的合同,滿臉的笑意。

搬遷戶劉景元:土生土長的有感情,但是換了新環境政府幫著改善生活,這不更好了。

這次的協商搬遷,項目指揮部,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則,對每一戶行使統一的補償和獎勵標準,讓老百姓感受到公平公正,打消對於政策的疑慮。

棚戶區改造工作總指揮部綜合業務部馬林:制定補償方案的時候,考慮到全區總體的平衡性,把原則貫徹到底,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給我們的棚改三年清零任務,能夠真正地為我們生活在棚戶區的居民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實現他們的安居夢。

截止到記者發稿,西沽南棚戶區改造項目,協商搬遷計時期已經全部結束,封房率達到72.54%。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棚戶改造工作,某種程度上,就是動遷幹部,和居民從不斷交流溝通、到拉近關係、最後完成動遷的過程。問題千頭萬緒,每戶都有每戶的難處。如何在過程中,與居民建立感情,化解問題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李伯蓮一家,在上世紀80年代,從當時的鄰居李文華手裡,買下了這間房子,可是,房本上的名字沒有更改。後來鄰居搬走,也失去了聯繫,名字沒法改,拆遷時想交房拿錢,就成了問題。

西沽南棚改指揮部動遷3-2組組長張立房:當時在那種社會情況下,人民產權意識不強,所以只寫了一個簡單的買賣手續,但是未到房管局辦理正式過戶。

按照以往的動遷慣例,這種情況屬於合同未履行完全,是無法辦理封房拆遷手續的。眼看兩口子急著用錢,想盡快解決這個問題,動遷幹部張立房,一次一次地往他們家跑。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張立房一面安慰住戶,一面將這問題反饋給了指揮部,在發現這一問題,在西沽南片區並非個例後,指揮部專門安排了律師事務所,為居民對接類似問題。

按說,這事跟居民交代完,讓他們自己去聯繫律師就行了,但從戶裡出來,張立房左思右想,還是放心不下。沒回到指揮部,張立房就給律師打了電話。

西沽南棚改指揮部動遷3-2組組長張立房:跟律所協調這件事,讓居民可以享受這個權益,要不然只能有個住處,但是錢領不到。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回到指揮部,張立房趕緊和前來的律師,溝通了這一戶的情況。不到半小時,幾個人再一次回到了李伯蓮家。問明白了情況,律師給出了專業化的建議。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自從棚改開始以來,就困擾一家人的產權問題,總算有望解決了,李伯蓮心裡的石頭落了地。

搬遷戶李伯蓮:國家現在給我解決這房子問題,咱有好的住處了,誰不享受去,這件事要是落實了,我馬上去辦手續。現在國家政策那麼好,咱要住小區裡面,出來進去幹乾淨淨的多好。

像李伯蓮家這樣,每家每戶的個性化問題,張立房每天都在處理。他說,對一個動遷幹部來說,只有把自己當作居民家的一個成員,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才能促進感情,打通工作上的難點。我們也隨機記錄了,他工作中的一些片段。

西沽南棚改指揮部動遷3-2組組長張立房:加大同老百姓情感上的溝通力度,咱現在不斷地入戶,不斷地和他溝通,實際上就是拉近這種關係,慢慢的有一種特別近的感覺,不拿你當外人,他能把他家裡的話都跟你說了。

張立房說,經歷過幾次棚改工作,從吃拆遷戶的閉門羹,到現在和每戶居民都能打成一片。自己最大的體會,就是動遷幹部和居民的關係越來越近了。但他沒把功勞攬在自己頭上。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在我們的傳統概念裡,棚改工作,就是走街串戶做工作、磨破嘴跑斷腿,挨家挨戶地記錄情況,戶數一多了,每一戶的狀態登記,比如房屋信息、戶籍信息、特殊困難群體,就成了“力氣活”,費時費力。那麼,在西沽南片區,棚改指揮部有什麼招法,提高工作效率呢?調查繼續。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動遷工作期間,每天工作結束後,指揮部都會召開一個現場會議,瞭解當天的成果,把握整體進度,佈置下一階段任務。而眼前屏幕上顯示的,就是紅橋區在棚改項目中,首次引入的智能數據管理系統,而在使用這個系統之前,動遷幹部統計信息,普遍使用傳統的方式。

西沽南片區棚改項目指揮部副指揮張會群:以前我們還是以紙質記錄為主,這種記錄的方式,對於我們現場的統計、管理、查詢都會帶來很大的不方便,另外造成工作的拖沓和時間上的滯後。

那麼,紙質記錄,手動統計,會給動遷工作帶來哪些麻煩呢?

西沽南片區棚改項目指揮部副指揮張會群:如果在以前,像我們這麼大片的指揮部,要一個數字或者是一組數據,我們三四個幹部去一家一家的數,如果一家是多維度統計的話,我們的幹部腦袋就大了,不說面積區間和間數之間的交叉值,如果純人工去統計,可能你要上來一個數,還不一定準確。不準確的數對於你的決策造成很大的影響,決策的失誤這個後果是難以想象的。

工作人員表示,對於海量數據,人工統計的效率低,對於時刻在動態變化的動遷工作來說,影響很大。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工作人員說,此次棚改工作中最難的部分,就是有大量房屋由於年代久遠,缺少契證,無法明確權屬,嚴重影響動遷的基礎工作。於是在系統開發過程中,就特意針對遠年無契房屋的核查工作,開發了數據統計功能。

西沽南片區棚改項目指揮部副指揮張會群:通過正負零的對比,就可以看出哪一個小組已經解決了多少,還剩多少。

形象的說,這個系統就好比一個“數字大腦”,藉助它,指揮部就可以瞭解工作的整體進度,從而在某些特定環節,成立臨時的攻堅小組,匹配相應的人員,解決疑難點問題。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採訪中我們瞭解到,這個智能系統,除去輔助指揮部門做分析、下決策,還能調動16個工作組的動遷幹部,提高工作積極性。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工作人員介紹,擁有7800多戶居民的西沽南片區,僅有150名工作人員。借鑑前期西於莊、同義莊棚戶區動遷工作的經驗,搭建起的智能指揮平臺,優化了動遷幹部的工作流程,減輕工作量,提高效率。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在這一次的棚戶區拆遷改造過程中,除去民居、企業產,西沽片區還有韓家大院、火柴廠宿舍、西沽堂等三處文物,這些文物怎麼處理?來看調查。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王大爺住在馬家衚衕,這兩天正忙著簽字辦手續,他說,搬離這所全家住了100多年的老宅子,興奮大於不捨,但是,對距離他家不到500米的一間院子,他卻有個不情之請。

搬遷戶王璞:在西沽,像韓家大院這個宅子,如果能保存下來,人家那院看著挺氣派,算古建築,不光是給我,給西沽這些老的居民和住戶也留個念想。

王大爺所說的這個四合院叫韓家大院,建設於1874年,在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時,被確定為文物建築。和周圍待拆的民宅不一樣的是,它已經被嚴格地保護了起來,還安裝上了視頻監控系統。說起這間房,韓家後人特別自豪。

搬遷戶韓世濤:我們在這住了140年了,聽老輩人說我的太爺韓俊過去在北運河負責漕運,賺錢之後蓋了這個房子。門窗花雕都是紅松做的,花雕木型經歷多少年都不變形,經過140年了它還是原來的樣子。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其實,在西沽南片區棚改工作開始之前,紅橋區文物保護部門的工作人員,就已經對這一區域進行了文物普查,確定了三處文物建築,其中就包括韓家大院。這兩天,文保工作人員也正加緊對大院內外進行測量登記。那麼,這一處文物,究竟有哪些保留的價值呢?

紅橋區文博副研究員李鑫橋:四梁八柱都是比較有特點的,它這個木材應該說是在西沽地區首屈一指,它現在還保持了原有的風度,裡面的吊棚還保持原來的那種風格,所以說比較有文物價值,通過這三個歷史建築佐證了西沽地區的發展。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拆掉蓬門蓽戶的舊生活,保留滄海桑田的老記憶。除去韓家大院、火柴廠宿舍、西沽堂等三處文物,紅橋區還全面調查了西沽南片區內,未列入文保名錄的建築,並對其中,具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建築構件,登記在冊,同步進行保護。

紅橋區文保所副所長王冬:下一步根據區規劃局的規劃,統一進行保護,進行整體的維修,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整修。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維修、保留,目的是研究它的價值。為此,紅橋區聘請了天津市城市規劃研究院的設計師,對棚戶區內的三處文物進行深入挖掘。設計師們也通過觀察建築,走訪居民等方式,將文物背後的文化進行詳細蒐集整理。

天津城市規劃研究院主任規劃師陳旭:他們對生活的一些感知和認知,這是他們對一個城市生活的記憶,我們認為應該把他們的記憶寫在我們的規劃裡面,寫在我們的設計裡面,我們認為這些都是保留城市、保留文化記憶、保留城市文脈的一個點。

紅橋區在制定西沽南地區整體規劃的過程中,堅守文物安全底線,結合運河文化,發掘歷史遺存,凸顯西沽南地區的歷史文化價值。

市規劃局紅橋分局副局長丁強:沿河和公園部分應該做成一個文物保護的區域,因為運河文化是咱紅橋歷史比較悠久的文化,結合它的一些歷史文化傳承打造運河的一個文化旅遊帶。主要是體現西沽南地區歷史文脈的保留和傳承。

該保護的保護起來了,棚改拆遷進度會不會受到影響呢?

西沽南棚改指揮部副指揮張靜:形成片的拆除可以用大型的設備,但是對於文保建築周邊房屋的拆除我們就加大了人力的投入,採取人工的拆除方式,這樣就保護了文保建築防止它受損。

對此,指揮部也組織了“定點保護,但不影響總體進度”的拆遷方案。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棚改動遷,一戶一況。在此次工作中,第一個簽署搬遷協議拆遷的王惠霞,就圓了全家人,特別是母親幾十年的夢。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王惠霞今年55歲,她家的房子在馮家衚衕17號院,小屋還不到11平方米,和周圍的房子一樣,破敗老舊,環境逼仄。父親過世後,自力更生的她買了房,把母親接出來和自己住,她說,母親一直有個心願,就是能看到自家平房拆遷。

搬遷戶王惠霞:老人都願意自己有一個家,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自己不指著兒女,還是願意自己有房子。

老人想住在自己的房子裡,不靠著兒女的幫助獨立生活,但環境不允許。

搬遷戶王惠霞:這片的房子其實都是老房子,有的甚至上百年的房子了,不太適合老年人居住,比如說它的廁所解決不了。

雖然人不住在這裡了,但老人還是一直惦記著。

搬遷戶王惠霞:一年得回來好多趟,看這房子,還經常回來看看老鄰居,大夥也都議論這事,一直盼著趕緊拆遷吧。

三年前,王惠霞的母親去世了,臨終也沒有看到房子搬遷。為了滿足老人家最大的心願,一聽到拆遷的消息,她就第一時間來諮詢了。

搬遷戶王惠霞:老人要是活著看見多好啊,這是老人一直盼著的一件事。

為了圓母親的夢,也讓拆遷款“專款專用”,王惠霞在協商搬遷期間,第一個登了記,封房,領錢。

搬遷戶王惠霞:非常欣慰,而且也挺遺憾,老人沒等到這一天,我母親雖然沒有了,但是她心心念念地要得到這個改善,我就決定用這筆錢買房子紀念我母親。

本計劃用拆遷款買房,沒想到出了波折,王惠霞在西青區提前定的房,尾款需要在9月底前交齊,不然就要支付違約金。

搬遷戶王惠霞:我預計咱們是6月份動遷,沒想到10月份款到。

拆遷款到賬時間,比購房尾款交付時限晚了一個月,違約金對於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著急的王惠霞趕緊找到了拆遷指揮部。

搬遷戶王惠霞:我把這困難講給工作人員,他們特別認真負責,一遍一遍給我打電話,需要什麼東西提前都籌備好了。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考慮到王惠霞的情況,拆遷工作組幫她協調,用最短時間走完了手續,讓她能夠在第一批,9月20日就領到了安置款。

搬遷戶王惠霞:發的非常快,存條都給我預備好了,當時我第一個去領。非常高興,讓我到最後能儘快地把這事解決了,使我在那頭不至於去再貸款什麼的,解了我燃眉之急。

西沽南棚改指揮部 2-1組組長張文:居民很配合我們工作,我們也儘量地去給居民們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從簽訂協議,到封房,領款,最後拿到新家鑰匙,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記者也跟著王惠霞來到了購置的新房。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看著新房的好環境,王惠霞拿出了在老房子拍的照片,對比之下,全是感慨。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王惠霞打算把這個房間打造成兩層的複式,一層自己住一層給孩子,雖然還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但相比她小時候的條件,已經翻天覆地了。

搬遷戶王惠霞:想想過去的那些歲月,都這麼熬過來了,所以現在這次趕上拆遷特別知足。

「媒體看紅橋」喜出望外,終圓新居夢——記紅橋區西沽南棚改

幾代人的夢想終於實現,告別舊時光,王惠霞說,自己這一代趕上了好時候,好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