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按照全市棚改“三年清零计划”的要求,从2017年到2019年,红桥区要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69.63万平米,占到全市棚改总量的47%。目前,全市面积最大的棚改片——西沽南老旧居民区,动迁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红桥区西沽大街,家住洪家胡同的田国栋一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马上就要搬家,老田的话匣子打开了,还跟小孙子开起了玩笑。

田国栋:拆迁是个机遇,也是好事,能够改善生活环境,住上新房。

老田对我们说,他家已经是上下六代人都住在这一片了,提起这个地方,还带着点骄傲。

田国栋:这平房,一怕下雨、二怕刮风,外面雨停了,屋里总滴答。你怎么收拾也没用。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西沽地区虽然历史久,但居住条件非常差,刮风下雨,冷暖自知。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这次棚改,动迁干部帮他们算好能拿到的安置费,一家人合计合计,赶紧在河北区买了新房。给我们看着在新房里拍的视频,一辈子没住过楼房的老田笑的特别爽朗。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和老田一家一样,在西沽南片区中住着的很多户居民,都是世代居于此处,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迫切。而作为目前全市最大的棚户区,西沽南片区,占地19.3万平方米中,居住着7800多户居民,户均居住面积仅14平米,年代久、条件差。结合这个特点,这次棚改工作,政府也选择了以协商搬迁,作为征收房屋的第一个阶段。这是什么原因呢?

西沽南棚改指挥部副指挥张会群:协商搬迁主要是我们考虑到有一部分居民,他们需要在周边或者是附近的区域来进行购房。

棚户区改造工作总指挥部综合业务部马林:前期通过周密的房屋现状调查,掌握整个片区居民的实际居住情况,然后进行数据分析确定补偿方案,这个补偿方案就是具有针对性,切实可行。

也就是说,先实行协商搬迁,再对剩余居民,进行征收安置的政策,源自从去年8月起,对片区内居民深入调查的结果:有近4成的居民已经有了住房,搬离了这片区域。对于他们来说,协商搬迁的吸引力更大。

搬迁户:2003年搬走的,还是搬了好,搬家后环境改变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听到棚改的消息以后,根据自己的价位觉得合适也就去办理手续了。

搬迁户王惠霞:搬走得有二十来年了,为什么我说要喜出望外呢,就是因为政府体贴关怀。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喜出望外的,还有祖辈住在这里,从没离开过的老人。刘培君一家四代人,挤在这几间房子里已经40多年了,看到政策合适,把所有房都交了,想到能住进楼房,这可把90岁的老太太给高兴坏了。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这两天,一家人正在忙着搬家,老太太的儿子,在西沽住了60多年的刘景元,虽然嘴里不舍,但看着即将离开的小屋,拿着新房的合同,满脸的笑意。

搬迁户刘景元:土生土长的有感情,但是换了新环境政府帮着改善生活,这不更好了。

这次的协商搬迁,项目指挥部,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则,对每一户行使统一的补偿和奖励标准,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公正,打消对于政策的疑虑。

棚户区改造工作总指挥部综合业务部马林:制定补偿方案的时候,考虑到全区总体的平衡性,把原则贯彻到底,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给我们的棚改三年清零任务,能够真正地为我们生活在棚户区的居民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实现他们的安居梦。

截止到记者发稿,西沽南棚户区改造项目,协商搬迁计时期已经全部结束,封房率达到72.54%。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棚户改造工作,某种程度上,就是动迁干部,和居民从不断交流沟通、到拉近关系、最后完成动迁的过程。问题千头万绪,每户都有每户的难处。如何在过程中,与居民建立感情,化解问题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李伯莲一家,在上世纪80年代,从当时的邻居李文华手里,买下了这间房子,可是,房本上的名字没有更改。后来邻居搬走,也失去了联系,名字没法改,拆迁时想交房拿钱,就成了问题。

西沽南棚改指挥部动迁3-2组组长张立房:当时在那种社会情况下,人民产权意识不强,所以只写了一个简单的买卖手续,但是未到房管局办理正式过户。

按照以往的动迁惯例,这种情况属于合同未履行完全,是无法办理封房拆迁手续的。眼看两口子急着用钱,想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动迁干部张立房,一次一次地往他们家跑。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张立房一面安慰住户,一面将这问题反馈给了指挥部,在发现这一问题,在西沽南片区并非个例后,指挥部专门安排了律师事务所,为居民对接类似问题。

按说,这事跟居民交代完,让他们自己去联系律师就行了,但从户里出来,张立房左思右想,还是放心不下。没回到指挥部,张立房就给律师打了电话。

西沽南棚改指挥部动迁3-2组组长张立房:跟律所协调这件事,让居民可以享受这个权益,要不然只能有个住处,但是钱领不到。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回到指挥部,张立房赶紧和前来的律师,沟通了这一户的情况。不到半小时,几个人再一次回到了李伯莲家。问明白了情况,律师给出了专业化的建议。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自从棚改开始以来,就困扰一家人的产权问题,总算有望解决了,李伯莲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搬迁户李伯莲:国家现在给我解决这房子问题,咱有好的住处了,谁不享受去,这件事要是落实了,我马上去办手续。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咱要住小区里面,出来进去干干净净的多好。

像李伯莲家这样,每家每户的个性化问题,张立房每天都在处理。他说,对一个动迁干部来说,只有把自己当作居民家的一个成员,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才能促进感情,打通工作上的难点。我们也随机记录了,他工作中的一些片段。

西沽南棚改指挥部动迁3-2组组长张立房:加大同老百姓情感上的沟通力度,咱现在不断地入户,不断地和他沟通,实际上就是拉近这种关系,慢慢的有一种特别近的感觉,不拿你当外人,他能把他家里的话都跟你说了。

张立房说,经历过几次棚改工作,从吃拆迁户的闭门羹,到现在和每户居民都能打成一片。自己最大的体会,就是动迁干部和居民的关系越来越近了。但他没把功劳揽在自己头上。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在我们的传统概念里,棚改工作,就是走街串户做工作、磨破嘴跑断腿,挨家挨户地记录情况,户数一多了,每一户的状态登记,比如房屋信息、户籍信息、特殊困难群体,就成了“力气活”,费时费力。那么,在西沽南片区,棚改指挥部有什么招法,提高工作效率呢?调查继续。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动迁工作期间,每天工作结束后,指挥部都会召开一个现场会议,了解当天的成果,把握整体进度,布置下一阶段任务。而眼前屏幕上显示的,就是红桥区在棚改项目中,首次引入的智能数据管理系统,而在使用这个系统之前,动迁干部统计信息,普遍使用传统的方式。

西沽南片区棚改项目指挥部副指挥张会群:以前我们还是以纸质记录为主,这种记录的方式,对于我们现场的统计、管理、查询都会带来很大的不方便,另外造成工作的拖沓和时间上的滞后。

那么,纸质记录,手动统计,会给动迁工作带来哪些麻烦呢?

西沽南片区棚改项目指挥部副指挥张会群:如果在以前,像我们这么大片的指挥部,要一个数字或者是一组数据,我们三四个干部去一家一家的数,如果一家是多维度统计的话,我们的干部脑袋就大了,不说面积区间和间数之间的交叉值,如果纯人工去统计,可能你要上来一个数,还不一定准确。不准确的数对于你的决策造成很大的影响,决策的失误这个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工作人员表示,对于海量数据,人工统计的效率低,对于时刻在动态变化的动迁工作来说,影响很大。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工作人员说,此次棚改工作中最难的部分,就是有大量房屋由于年代久远,缺少契证,无法明确权属,严重影响动迁的基础工作。于是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就特意针对远年无契房屋的核查工作,开发了数据统计功能。

西沽南片区棚改项目指挥部副指挥张会群:通过正负零的对比,就可以看出哪一个小组已经解决了多少,还剩多少。

形象的说,这个系统就好比一个“数字大脑”,借助它,指挥部就可以了解工作的整体进度,从而在某些特定环节,成立临时的攻坚小组,匹配相应的人员,解决疑难点问题。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个智能系统,除去辅助指挥部门做分析、下决策,还能调动16个工作组的动迁干部,提高工作积极性。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工作人员介绍,拥有7800多户居民的西沽南片区,仅有150名工作人员。借鉴前期西于庄、同义庄棚户区动迁工作的经验,搭建起的智能指挥平台,优化了动迁干部的工作流程,减轻工作量,提高效率。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在这一次的棚户区拆迁改造过程中,除去民居、企业产,西沽片区还有韩家大院、火柴厂宿舍、西沽堂等三处文物,这些文物怎么处理?来看调查。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王大爷住在马家胡同,这两天正忙着签字办手续,他说,搬离这所全家住了100多年的老宅子,兴奋大于不舍,但是,对距离他家不到500米的一间院子,他却有个不情之请。

搬迁户王璞:在西沽,像韩家大院这个宅子,如果能保存下来,人家那院看着挺气派,算古建筑,不光是给我,给西沽这些老的居民和住户也留个念想。

王大爷所说的这个四合院叫韩家大院,建设于1874年,在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被确定为文物建筑。和周围待拆的民宅不一样的是,它已经被严格地保护了起来,还安装上了视频监控系统。说起这间房,韩家后人特别自豪。

搬迁户韩世涛:我们在这住了140年了,听老辈人说我的太爷韩俊过去在北运河负责漕运,赚钱之后盖了这个房子。门窗花雕都是红松做的,花雕木型经历多少年都不变形,经过140年了它还是原来的样子。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其实,在西沽南片区棚改工作开始之前,红桥区文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已经对这一区域进行了文物普查,确定了三处文物建筑,其中就包括韩家大院。这两天,文保工作人员也正加紧对大院内外进行测量登记。那么,这一处文物,究竟有哪些保留的价值呢?

红桥区文博副研究员李鑫桥:四梁八柱都是比较有特点的,它这个木材应该说是在西沽地区首屈一指,它现在还保持了原有的风度,里面的吊棚还保持原来的那种风格,所以说比较有文物价值,通过这三个历史建筑佐证了西沽地区的发展。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拆掉蓬门荜户的旧生活,保留沧海桑田的老记忆。除去韩家大院、火柴厂宿舍、西沽堂等三处文物,红桥区还全面调查了西沽南片区内,未列入文保名录的建筑,并对其中,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构件,登记在册,同步进行保护。

红桥区文保所副所长王冬:下一步根据区规划局的规划,统一进行保护,进行整体的维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整修。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维修、保留,目的是研究它的价值。为此,红桥区聘请了天津市城市规划研究院的设计师,对棚户区内的三处文物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师们也通过观察建筑,走访居民等方式,将文物背后的文化进行详细搜集整理。

天津城市规划研究院主任规划师陈旭:他们对生活的一些感知和认知,这是他们对一个城市生活的记忆,我们认为应该把他们的记忆写在我们的规划里面,写在我们的设计里面,我们认为这些都是保留城市、保留文化记忆、保留城市文脉的一个点。

红桥区在制定西沽南地区整体规划的过程中,坚守文物安全底线,结合运河文化,发掘历史遗存,凸显西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

市规划局红桥分局副局长丁强:沿河和公园部分应该做成一个文物保护的区域,因为运河文化是咱红桥历史比较悠久的文化,结合它的一些历史文化传承打造运河的一个文化旅游带。主要是体现西沽南地区历史文脉的保留和传承。

该保护的保护起来了,棚改拆迁进度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西沽南棚改指挥部副指挥张静:形成片的拆除可以用大型的设备,但是对于文保建筑周边房屋的拆除我们就加大了人力的投入,采取人工的拆除方式,这样就保护了文保建筑防止它受损。

对此,指挥部也组织了“定点保护,但不影响总体进度”的拆迁方案。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棚改动迁,一户一况。在此次工作中,第一个签署搬迁协议拆迁的王惠霞,就圆了全家人,特别是母亲几十年的梦。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王惠霞今年55岁,她家的房子在冯家胡同17号院,小屋还不到11平方米,和周围的房子一样,破败老旧,环境逼仄。父亲过世后,自力更生的她买了房,把母亲接出来和自己住,她说,母亲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能看到自家平房拆迁。

搬迁户王惠霞:老人都愿意自己有一个家,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自己不指着儿女,还是愿意自己有房子。

老人想住在自己的房子里,不靠着儿女的帮助独立生活,但环境不允许。

搬迁户王惠霞:这片的房子其实都是老房子,有的甚至上百年的房子了,不太适合老年人居住,比如说它的厕所解决不了。

虽然人不住在这里了,但老人还是一直惦记着。

搬迁户王惠霞:一年得回来好多趟,看这房子,还经常回来看看老邻居,大伙也都议论这事,一直盼着赶紧拆迁吧。

三年前,王惠霞的母亲去世了,临终也没有看到房子搬迁。为了满足老人家最大的心愿,一听到拆迁的消息,她就第一时间来咨询了。

搬迁户王惠霞:老人要是活着看见多好啊,这是老人一直盼着的一件事。

为了圆母亲的梦,也让拆迁款“专款专用”,王惠霞在协商搬迁期间,第一个登了记,封房,领钱。

搬迁户王惠霞:非常欣慰,而且也挺遗憾,老人没等到这一天,我母亲虽然没有了,但是她心心念念地要得到这个改善,我就决定用这笔钱买房子纪念我母亲。

本计划用拆迁款买房,没想到出了波折,王惠霞在西青区提前定的房,尾款需要在9月底前交齐,不然就要支付违约金。

搬迁户王惠霞:我预计咱们是6月份动迁,没想到10月份款到。

拆迁款到账时间,比购房尾款交付时限晚了一个月,违约金对于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着急的王惠霞赶紧找到了拆迁指挥部。

搬迁户王惠霞:我把这困难讲给工作人员,他们特别认真负责,一遍一遍给我打电话,需要什么东西提前都筹备好了。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考虑到王惠霞的情况,拆迁工作组帮她协调,用最短时间走完了手续,让她能够在第一批,9月20日就领到了安置款。

搬迁户王惠霞:发的非常快,存条都给我预备好了,当时我第一个去领。非常高兴,让我到最后能尽快地把这事解决了,使我在那头不至于去再贷款什么的,解了我燃眉之急。

西沽南棚改指挥部 2-1组组长张文:居民很配合我们工作,我们也尽量地去给居民们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从签订协议,到封房,领款,最后拿到新家钥匙,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记者也跟着王惠霞来到了购置的新房。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看着新房的好环境,王惠霞拿出了在老房子拍的照片,对比之下,全是感慨。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王惠霞打算把这个房间打造成两层的复式,一层自己住一层给孩子,虽然还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但相比她小时候的条件,已经翻天覆地了。

搬迁户王惠霞:想想过去的那些岁月,都这么熬过来了,所以现在这次赶上拆迁特别知足。

「媒体看红桥」喜出望外,终圆新居梦——记红桥区西沽南棚改

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告别旧时光,王惠霞说,自己这一代赶上了好时候,好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