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學區房,到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追逐學區房,到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追逐學區房,到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前年有多家媒體報道,北京西城區某衚衕深處,一間11.4平米的破舊小屋以530萬的價格成交。

追逐學區房,到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追逐學區房,到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是不是破舊得讓你懷疑人生?

但是,每平米高達46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卻刷新了北京最貴學區房的記錄,學區房再次引起高度關注。

後經中央臺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節目調查,並未找到報道中的房子,消息不實。

但通過各大房產中介這幾年的銷售記錄,很容易便了解到,在北京市最好的一批學校附近,學區房單價往往超過20萬,說是天價毫不為過。

而且,很多都是破舊的老房子。

許多城市都有所謂的學區房,可能沒有北京的價格那麼令人咋舌,但比起同城其他房子,價格還是高出不少。

追逐學區房,到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持肯定態度的人,理由是好的學校有更好的師資、生源,孩子在那讀書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前途自然更好。

持否定態度的人,認為讀好的學校不一定學業就好,家庭的影響更為重要,而讀書始終要靠自己。

近日,一位18歲女生的一篇題為《感謝貧窮》的文章引發了網友的強烈反響。

追逐學區房,到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這名女生叫王心儀,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績,被北大中文系錄取。

都說寒門再難出貴子,王心儀這個例子著實讓大家振奮了一把。

其實,所謂寒門難出貴子,並不是絕對不能出貴子,它只是一個概率大小的問題。

實際情況是,從貧窮家庭出來並能考到名牌大學的學生,實在是不多。

在每年的高考中,佔據成績最前端部分的,無一例外地,都是那些名牌高中的考生。

這些學校,大多在省會或一二線城市,要麼有著百年文化積澱,要麼有著雄厚師資隊伍。

更重要的是,它們把大部分成績最頂尖的學生收入囊中。

而這些學生,大多家在本地。能生活在大城市,家境自然不差。

還有一部分從外地來的優秀學生,一般也是家在市區或縣城。

不少人感慨,時代變了,以前的教育可不是有錢人的天下。

追逐學區房,到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其實,對於幾十年前普遍生活水平不高的中國,現在的人們往往有一種錯覺,那時考上清華北大這些名校的,好多都是窮人家的孩子。

其實,過去只是貧富懸殊不如現在那麼大而已。

那時考上名牌大學的,要麼來自書香世家,要麼來自幹部家庭,都是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這是不假的事實。

儘管什麼事情都不絕對,但我們應該認識到,條件好的家庭,能夠給孩子提供更多教育資源。

一個小孩,憑什麼小小年紀就成績優異還各項才藝俱佳?

憑什麼還在讀小學就會組裝複雜的機器人,還會編程?

很簡單,跟教育資源有關,現在更是一個爭奪教育資源的年代。

追逐學區房,到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洋洋灑灑地說了一大段考大學的那些事,跟用來讓孩子讀小學和初中的學區房有什麼關係?

很簡單,學區房也是教育資源的一部分,它可以直接讓孩子進入更好的小學和初中。

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沒有哪個階段更重要、哪個階段不那麼重要的說法。

讀更好的小學和初中,就有可能考上更好的高中,考上更好的大學。

其實,不管怎麼爭論“買學區房有沒有必要”,只需問參與討論的人,假如有足夠能力,你是否願意買學區房?

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會是肯定的。

記得以前有人在討論這個問題時說過,他有錢也不會買學區房,他會把錢用在他所認為的刀刃上。

追逐學區房,到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其實還是沒搞清楚這個問題,有足夠能力買學區房的意思,不是買完後就沒錢吃飯了,也不是做不了其他事情了。

也就是說,假如不存在經濟上捉襟見肘的情況,也不需要考慮量入為出這些日常做法,你會買學區房麼?

答案顯而易見。

“買不買學區房”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買不買得起學區房”的問題,而不是“理不理性”的問題。

在我看來,假如一個家庭因為一套學區房而有生活壓力,基本上也等同於通常意義上買房供房的壓力。

對於經濟情況一般的家庭,不管買的是不是學區房,都會有一定的壓力。

而重視孩子教育又精打細算的人,都會從“剛需房+學區房”的角度去考慮買房。

另外,即使是挑學區,也分最好的、較好的、一般的,學區房價也同樣分幾等。

追逐學區房,到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所以,買不買學區房,買哪裡的學區房,也是一個量入為出的過程。

時不時聽到,哪裡哪裡成交了幾套天價學區房,然後便引發了“這是不是理性行為”的討論。

其實,買天價學區房的人,佔總人口的比例仍然是極小的,而且一般是有錢人所為,跟大眾“理不理性”沒多大關係。

就跟花700萬買一輛勞斯萊斯值不值一樣,說值不值沒意義,給得起就值。

追逐學區房,到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否定學區房價值的人,恐怕不是否定好學校的作用。好學校能讓學生變得更好,這個觀點沒問題。

只是,能好多少?值不值得多花一些錢去購買那裡的學區房?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未知數。

但土豪是不會在意這個未知數的,他們會很爽快地為未知數買單。

遲疑的人,或者否定學區房價值的人,往往都是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

所以,還是那句話,“買不買學區房”,其實是對“買不買得起、買不買得過”的衡量。

追逐學區房,到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不得不說,對於學區房,大多數人還是相對理性的。

認為孩子進了某間名校,日後的出類拔萃便被打了保票,誰也不敢這麼自信。

但是,大多數買學區房的人,都相信該學區學校的師資力量、管理方式、生源質量會對孩子有較好的影響。

正如網友“桃花流水”說,學生成績和素養的好壞,是受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影響的,拋開任何一方說事都是片面的。

他還說,有一點不容忽視,就是跟自己孩子同校、同班的其他孩子的素質,這才是學區房最大的意義所在。

好的學區房已經自動過濾掉不同階層的家庭,從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孩子的成長環境。

這話有點扎心,但這才是家長們普遍的想法。

我不想把那句話用在孩子身上,那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上面那位網友的話,跟這句話在道理上是不是很像?

追逐學區房,到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事實上,確實沒有多少家長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整天跟吊兒郎當、一堆壞習慣的問題孩子在一起。

儘管,問題孩子可能不算普遍,儘管,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各方面的,社會的,原生家庭的,在某種程度上孩子也是無辜的。

儘管,毫無疑問地,人都要尊重他人,但是,人都有選擇跟誰在一起的權利和自由。

在選擇學校上,選擇生源質量更好的學校,也是一種自由,這是一種“趨利避害”的行為。

在教育資源還做不到絕對公平的今天,有條件獲取更多教育資源的人,又怎麼會對那些資源視若無睹呢?

追逐學區房,到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顯然,假如你的孩子不夠優秀,別的優秀的孩子可能就不會跟他在一起。

雖然這是大人制造出來的“隔離”,但這就是現實。

身為家長的你想到了什麼?

如果你只是憤憤不平地說,有錢才能進好學校,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才能跟所謂的優秀學生同伍,這個世界不公平。

這樣想,顯然是消極的。

一個人的優秀,除了成績、才藝,還應該包括情商、道德。

儘管,社會對於處於讀書階段的孩子進行的“優劣劃分”,主要是建立在成績上。

但是,孩子是否優秀,還是需要走完教育全過程,進入社會後,才能下論斷。

在這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其實大有其他可作的文章。

買不起學區房,起碼還可以教育孩子,什麼環境都不影響一個人的刻苦努力,凡事都要靠自己。

買不起學區房,起碼還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樣,不管生活怎麼樣,都積極去面對。

在現有的條件下做到最好,就是一種成功。

這不是阿Q精神,這是認清形勢,力爭上游。

追逐學區房,到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家境優越的孩子,他的父母、或者祖父母當年也有可能出身寒門。

只是,他的祖父母或父母出人頭地後,他便不再是寒門子弟,這不可謂不是一種公平。

所以,我們應該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別人家現在的優越。

畢竟,還是不斷地會有出身寒門的人晉升至更高層級,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我認識一對賣兒童服裝的夫婦,作為外來務工人員,他們起早貪黑,在城市裡奮鬥多年。

而他們的孩子也很爭氣,雖然無法進入更好的學校就讀,但他成績優異,聰明懂事,並不比一些名校的孩子差。

對於他們,我心裡只有默默的祝福,守得雲開見月明,你們值得收穫更好的未來。

追逐學區房,到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從學區房現象,你看到什麼,就可能會得到什麼。

你看到無奈,你的一生可能也會充滿無奈;

你看到不公,你的一生可能也是在憤憤不平中度過;

只有當你正視現實,看到未來一切的可能性,你的人生才會往上走。

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絕對好或是不好的,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正如考取北大中文系的寒門女生王心儀寫的題為《感謝貧窮》的文章,她不是在歌頌貧窮。

她是感謝生活為她關了“良好家境”這扇門,但為她打開了“自強不息”這扇窗。

沒有什麼東西是理所當然地屬於自己的,如果有,那隻能是自己真正的決心。

在真正的決心面前,一切出身、貧富都顯得蒼白。

有志於超越自己的人,這個世界永遠為你喝彩。

追逐學區房,到底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END-

——關注頭條號“說來話不長”,您可以看到更多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