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厚植沃土聚英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宋敏 逯彥萃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前不久,在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主辦的跨國公司河南行活動中,君信融資租賃(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鑑鴻與業內人士熱烈交流:“河南有很多優勢,與其說我們給河南帶來了資金,倒不如說河南給我們帶來了機會。”作為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後的首家融資租賃公司,君信早與河南很多企業有過合作,“如今河南也有了自己的自貿試驗區,我非常看好河南的環境、市場和未來的發展。這裡能幹事、能成事!”陳鑑鴻說。

開放的河南正以更大的氣魄參與世界經濟發展,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求人才。只有不斷提高河南的綜合競爭力,才能吸引人才、聚集人才、培育人才,更好地發揮人才對河南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這,已成為全省共識。

“磁場效應”吸引八方賢才

10月24日,在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視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中心250平方米的超淨間,彭先兆正在精密試驗檯前指導工作人員檢測產品樣機。

彭先兆博士是美國光學領域資深專家,曾在美國硅谷主導研發寬帶高速可調諧半導體激光器,在調諧寬度、調諧速度、光束質量上取得多項世界第一。2017年年初,他謀劃在中國打造產品研發生產中心,並最終選在中原腹地洛陽。“‘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完整的創業服務鏈條,在這裡已經初具規模。行業頂尖項目還可通過‘河洛英才計劃’申請至少1000萬元的扶持資金。可以說,洛陽創業軟環境一點不比國內一線城市差,對創業創新的政策扶持力度甚至大過不少沿海城市。”彭先兆說。

在彭先兆的帶領下,這裡凝聚了一批擁有相關科研背景的科學家,組成了一支超強實力科研隊伍,從當初的7人已增至目前的32人,其中博士9人。目前,團隊已完成世界最先進的眼科OCT的樣機,填補了我國在高端OCT影像領域的空白。

“長期以來,河南最缺的是各行各業各領域的領軍人才、拔尖人才、高層次人才。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河南從來不缺人才,因為河南是為我國高考提供優秀本科生生源最多的省份,關鍵是河南怎麼把豫籍人才、其他省份人才吸引過來。”作為“鄭州人才特使”,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如是說。

“讓人欣慰的是,鄭州市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中,發佈‘1+N’招才新政,實施‘智匯鄭州’人才工程,這是鄭州發展的原動力。”施一公說。

今年僅前4個月,“智匯鄭州”人才工程吸引了近13000名青年人才入戶鄭州,接近2017年全年入戶總和。前7個月,鄭州市房管局共受理鄭州市青年人才首次購房補貼79件,受理非鄭州戶籍人才購房4171件。

除了鄭州,開封、平頂山、許昌等地市紛紛發佈“招賢令”、拋出“橄欖枝”,為加快發展、集聚人才,高校、醫療等領域也都拿出最大誠意,通過制定薪酬待遇、個性化定製等方式,讓政策紅利很快得到釋放,一批高端創新人才紛至沓來,形成天下英才聚中州的創新局面。

今年9月,河南省消化內鏡尖端診療技術院士工作站在省人民醫院揭牌,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教授與我省專家聯手,為患者帶來世界先進的消化內鏡診療技術,造福更多中原百姓。

我省把柔性引才匯智作為聚才用才的重要方式,通過搭建平臺、合作對接、崗位特需等渠道,引進各類“高精尖缺”人才。目前,在豫工作兩院院士達到284人,我省工程院外籍院士實現零的突破;四次開展全省中小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對接活動,300餘家企業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達成合作項目959項。

“無論是從時代機遇,還是從自身發展,我省展現出的潛力、活力、動力都成為吸引人才聚集的強大動力,各類人才對中原更有信心,紮根河南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有更多機會實現夢想。”中國(河南)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喻新安說。

圍繞“產業鏈”打造“人才鏈”

今年春季,南京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麻醉科主任醫師楊建軍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回鄉。

“在近幾年的學術會議上,河南本土專家蒸蒸日上的學術水平,常常讓我感到耳目一新。”楊建軍認為,一滴水能折射太陽的光芒,通過河南醫學界專家的精神面貌,可以想象出河南重視人才、大步發展的勢頭。這位祖籍信陽市光山縣的醫學教授對家鄉充滿了嚮往,如今受聘為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主任。

事實正如他想象的那樣,幾個月來,楊建軍充分感受到在河南這片沃土上“創業有機會、創新有條件、幹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生活有溫度”。得知今年我省將要舉辦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後,楊建軍以“代言人”的身份,把好消息告訴了自己的老師——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麻醉學終身教授左志義。目前,左志義教授的項目團隊已經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功對接。

“引進一個項目、帶來一批人才、打造一個團隊、搞活一個產業”,我省以人才推動轉型發展,圍繞“產業鏈”打造“人才鏈”,成為這句話的生動詮釋。

人才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中國工程院院士、交通部跨世紀重點學科帶頭人鄭健龍帶領9名博士,創辦了河南萬理公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從事交通建設領域內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技術研究工作,填補了省內公路養護的6項技術空白;許昌德通振動攪拌技術有限公司引進長安大學馮忠緒博士帶領的創新人才團隊,實施“振動攪拌裝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可以大大減少水泥、瀝青等高耗能、高汙染材料的使用數量,使公路、住宅等工程建築的壽命普遍延長10%以上。

地處長葛的森源集團,“以事業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吸引了曹宏、過金超、陳西山等上百名國內輸配電設備製造行業、汽車製造行業的知名專家來此“紮根”。正是由於人才引領、創新驅動,森源集團去年實現年產值突破400億元,今年再次入選“中國企業500強”,創造了“森源奇蹟”。

英才聚,企業興。引進一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催生一批高科技創新企業,崛起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對地方轉型跨越發展的引領作用越發凸顯,為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無限生機與活力。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人才資源總量達941萬人,其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210.3萬人、專業技術人才447.9萬人、高技能人才169.3萬人……人才聚集正在成為我省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中原人才”品牌越叫越響

10月24日,從新加坡傳來喜訊,在被譽為國際質量管理領域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質量奧林匹克”——第43屆國際質量管理小組大會上,由國網河南電力公司檢修公司報送的項目勇奪“金獎”。這是我省首次參與該項國際比賽,也是此次國家電網公司唯一一支代表隊。

“能夠在世界級的舞臺上,從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475項成果中脫穎而出,我覺得作為一箇中國人、一個河南人非常自豪。”項目科研攻關小組成員吳西博說,本次參賽的項目,解決了傳統檢修作業量大、安全性低的問題,使主幹電網設備停電時間和停電風險有效降低,“這與注重實效、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分不開,更得益於我們有一支年輕的、敢於思考和突破的人才隊伍。”

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優秀的人之間會相互吸引,正是有了一批批自主培養的優秀人才,對外來的人才產生了磁吸效應。

“中原人才”的品牌越叫越響亮。近年來,我省注重提升“中原百人計劃”、省優秀專家等傳統人才項目優勢,以“中原學者”為龍頭,涵蓋對中原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原文化名家、中原教學名師、中原名醫、中原技能大師、中原青年拔尖人才等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的“中原千人計劃”,用5至10年左右時間,遴選支持2000名左右中原學者、中原領軍人才和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打造中原人才系列品牌,形成海外引才與本土育才相互銜接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開發體系。

吸引人才還要用好人才。我省靠加快培養、搭建平臺,通過優化政策環境,為人才鬆綁,打造有利於人才幹事創業的軟環境。在育才上注重提升素質,設立中原院士基金,對高層次人才進行特殊支持;在用才上拓寬渠道領域,選派博士服務團成員、科技特派員等到基層一線服務鍛鍊,人才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效果不斷顯現。

“我們公司主要做境外電商,這次有專家上門培訓,員工們收穫很大。”去年10月,聽過鄭州大學博士後王千關於“互聯網時代推進農村電商發展”的講座後,焦作市博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任夢倩說。當時河南博士後科技服務團活動啟動,來自全省高校及科研院所的21名博士後舉辦專題講座,並深入企業進行了項目對接。

近年來,我省不斷拓寬博士後創業平臺,在全省企事業單位、產業集聚區等設立博士後科研創新實踐基地287個,成立博士後科研創新團隊50個,成員800餘人。博士後創新團隊深入基層與創新實踐基地建立合作關係,目前已對接項目1900多個。

厚植沃土,廣聚英才,未來可期。在世界的橫軸上,一塊充滿新經濟奇蹟和創新活力的熱土光芒耀眼;在歷史的縱軸上,越來越多的創新創業者,正在投身中原大地浩浩蕩蕩的發展洪流,弄潮其中,風光無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