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上海」「空嫂」記

市檔案館編號為B134—9—1613的“上海市紡織工業局勞動處一九九四年二月”報告《堅持配套改革大力精減人員》中稱:“1988年全局職工55.16萬人,為歷史最高點。”1994年10月6日,市紡織局召開“再就業工程懇談會”,市委、市政府、市總工會、市勞動局和市社保局、市國資辦、市經委的有關領導出席。會上一致同意將紡織再就業工程作為試點,提供崗位、機會、信息、服務。這也為“空嫂”的誕生埋下伏筆。

01

1994年10月7日,紡織“勞動力置換分公司”宣佈成立,專門管理、安置“富餘職工”。分公司管委會副主任的嚴惠君找出當年筆記:“懇談會說了困難,記者聽後都哭了,市領導也說‘要流淚了’,要求‘沒有政策要創造政策’。”很快六部門“意見”就下發了,鼓勵各企業、全社會吸納紡織下崗的富餘勞動力。有份材料總結當時紡織富餘人員的特點:年齡偏大,職工平均年齡超過38歲,36—45歲佔50%以上;女性偏多,女職工佔三分之二以上,大多為“老三屆”,技能單一、技術平平的操作工佔38.78%,簡單勞動的輔助工佔44.54%,技術通用性弱,離開紡織別無專長……紡織下崗職工出路何在?牽動著大家的心。

上航副總經理範鴻喜回憶:在1994年12月9日市紡織局組織的一次“回孃家”座談會上,請本行業輸送出去的幹部回來一起為紡織調整出主意,當時市紡織局黨委書記朱匡宇、局長姜光裕很動情,講得眼淚也出來了。市紡織局副局長肖義家回憶:有一次市婦聯同志約紡織與上航碰頭,商量上航能否招紡織女工。範鴻喜稱座談會的召開,觸動他想到“國外有空爺爺、空奶奶”,當時的市婦聯主任章博華也想到出訪坐飛機時的同樣見聞。上航董事長賀彭年和總經理孫仲理對上航招收紡織女工作空乘人員這件事非常支持,願意作一次嘗試。當時對於社會上存在的“38萬人要轉崗,上航招十幾個人有什麼用?”的說法,朱匡宇認為:雖然只招十幾個人,但如果社會各行各業都像上航這樣伸出援手,紡織職工再就業何愁不成?紡織女工連天上的航空服務崗位都能上,還有哪個行當不能做?上航設法請來民航總局飛行標準司一位處長進行諮詢,又特意請市婦聯主任章博華等鼎力相助,爭取突破“招空姐的年齡限制”。

《解放日報》《文匯報》等滬上諸多媒體也十分關注報道下崗姐妹的困難。市婦聯綜合部副部長李漢琳回憶:“1994年11月初有次在上航開‘巾幗建功’現場會,我把《新民晚報》記者宋錚介紹給孫仲理他們,當時就說到招空嫂這件事。”11月6日,《新民晚報》頭版頭條刊登《民航能不能招空嫂》。宋錚回憶說,“這是媒體報道民航能否招空嫂的第一篇”,“當時冒了一定的風險”。範鴻喜至今認為:“一石激起千層浪,報道起了‘正作用’。如果沒有這篇報道推動,總局的‘特批’肯定不會這麼快。畢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突破空乘的年齡限制。”

「话说上海」“空嫂”记

1994年11月6日,《新民晚報》頭版刊登題為[民航能不能招"空嫂"]的文章

02

1994年12月,上航正式宣佈招空嫂。在公平競爭的條件下,“空嫂”招聘,歷經報名、初審、面試、體檢、政審等“五關”,時達4個月。經一輪又一輪的篩選,最終從2377名紡織女工報考人員中脫穎而出18人,被錄用為空中女乘務員培訓班學員,通過約四個月的強化培訓,經考核合格後由上航錄用,成為正式職工。被錄用的18名“空嫂”來自市紡織局下屬9個公司(集團)的16個企業。其中有3名下崗待工職工,11名在二、三線崗位或三產工作,4名是生產一線擋車工,年齡最大36歲,最小28歲,平均年齡33歲。

《上海紡織經濟專訊》第605期記載:1995年3月8日上午,市紡織局在新三樓會場舉行“熱烈歡送首批紡織職工加盟上海航空事業的儀式”。儀式上局長姜光裕聽到女工發言說:今天我是紡織的女兒,明天我是上航的媳婦,做女兒要做好,做媳婦也要做好。後來18個人又說“大家起立,向領導致敬”,我一下感動了,感情上真的有點像女兒出嫁一樣,又高興又難過。電視臺鏡頭對著我,我哭了,18個人哭了,來的人哭了,整場都哭了。市紡織局領導在歡送時語重心長地說:“你們18個人代表上海50多萬紡織工人,你們一定要為紡織工人爭口氣啊!”還有份檔案顯示:1995年4月20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鵬在上海召開部分企業負責人座談會,說“我在電視上看到了你們宣傳空嫂的報道”,並問:“空嫂的效應如何?”在聽取朱匡宇介紹上海紡織再就業工程與結構調整同步,做到“無情調整,有情操作”之後,肯定道:“你們做了一件大好事,是一大成績。”

在歡送儀式現場,市紡織局送給18名“空嫂”每人一對筆和一本帶鎖的日記本,衷心祝願她們“寫”好在藍天上的每一個晝夜。午飯後,市紡織局派了兩輛麵包車把“女兒”送至上航。下午2時許,18名“空嫂”乘車來到上海航空公司,參加’95空乘學員班開學典禮。9位上航“空姐”在熱烈的掌聲中,為初來乍到的18位“空嫂”一一戴上大紅花。上航培訓中心教師、市“三八”紅旗手宋躍欣預祝“空嫂”通過培訓,早日登機。上航總經理孫仲理致詞中要求18位空嫂帶來“特別能吃苦”的精神,增強上航競爭力。

「话说上海」“空嫂”记

市紡織局為“空嫂”們舉行歡送會

培訓中心為18位紡織女工開出乘務理論、乘務操作、飛機專業知識、英語、航訓常識、航空商務等課程,還必須學習衛生、禮儀、形體、地理、普通話會話等13門課目。軍訓不過關、業務考核不過關、英語知識不過關的都不能上崗。18位“空嫂”懷著不能給“孃家人”丟臉,要為紡織工人爭口氣的堅定信念,通過體能消耗很大的軍訓課,摔打滾爬,立正稍息,儘管每天汗流浹背、腰痠腿疼,“空嫂”們個個一絲不苟,連嚴厲的教官也被感動。她們闖過難度極高的英語關,每天早晨堅持4點多鐘起床,拿著書本,坐近2個小時的公交車趕往培訓學校,車廂成了流動學堂,背單詞,背語句,家裡的牆壁上也貼滿英語單詞,一切可以被利用的時間和空間都成了學習英語的場所。“功夫不負有心人”,強化培訓的考核中,18位“空嫂”以平均85.3分的優良成績取得結業證書,全部取得上機實習的資格,實現飛上祖國藍天的願望。

「话说上海」“空嫂”记

首批“空嫂”結業典禮

03

1995年7月29日下午,施松蓉和周慧琦兩名學員,在兩位比她們小10歲的師傅、上航乘務隊中最優秀的服務明星韓永紅和周微微帶領下,首次以空中乘務員的身份,登上上海至深圳的375航班波音飛機。她們以富於職業特點的沉靜、甜美的微笑,迎接旅客登機入座,開始航空乘務員的新生活。她們的“孃家人”——上海市婦聯和紡織控股公司的領導專程來到飛機旁,向她們祝賀,為她們送行。

空嫂吳爾愉上機100天,收到感謝信98封,創造上航成立之後的最高紀錄。以此發端,創造“眼睛裡要有話”、“服務於乘客開口之前”的嶄新理念和“乘上航,到家了”的動人效應。“吳爾愉服務法”,成為新中國成立60年來,唯一以員工名字命名的民航服務經驗。吳爾愉本人也成為新中國成立60週年時,唯一在天安門盛典彩車上的民航服務代表,並先後被評為全國和上海市的勞動模範,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空嫂施松蓉通過崗位競聘,憑著自己的實力,成為客艙服務部乘務四隊的隊長,管理著100多名空乘。據2002年《解放日報》一篇報道的統計:18位空嫂沒一人掉隊,她們全部在藍天上飛!當初把空姐當師傅的“徒弟”,如今成了客艙的管理骨幹;18人中有6人成為乘務長,佔總數的三分之一;18人中有16人已考出乘務員A照,可以承擔國際航線的飛行任務;80%以上的空嫂通過民航系統“英語工程”中級培訓;吳爾愉在市工商管理幹部學院學習,施松蓉和胡偉萍則在錄取率很低的情況下,考取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民航商務專業。

「话说上海」“空嫂”记

工作中的吳爾愉

“空嫂效應”直接帶動著紡織工人的再就業,引發全社會關心。《上海紡織經濟專訊》顯示:就在1995年3月8日空嫂進上航後,僅3月28日一天,就同時記錄了“60餘名紡織女工到國脈臺,應聘126臺尋呼員,當場錄用44名當‘呼嫂’”“歡送17位職工到植物園附近的聯華超市當營業員的‘商嫂’”“當月帶動五千人就業,當年帶動五萬人就業”的消息不脛而走。“空嫂”事件改變了對“下崗”的認識,推動社會就業觀念的根本性改變。正如有的工人所說的,“這是人生軌跡的調整。不要怕下崗,走出去前面是一片天”“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今天不提高素質,明天被市場淘汰”“只要你有本事,就可挑選市場”。朱匡宇說:空嫂事件絕對是“再就業”從一家一戶、一個行業一個系統,開始走向全社會共同來關心的“民心工程”。1995年空嫂效應之後,1996年上海紡織、儀電兩家“職工下崗再就業服務中心”首批成立,百萬工人轉崗大幕就此拉開。

04

在20世紀90年代那18位空嫂的“明星”效應下,更多默默無聞的普通下崗紡織女工,從空嫂們身上受到感召、看到出路、鼓起勇氣,在當時市婦聯與社會各界的合力推動下,走上城市產業轉型中產生的一個個全新崗位,詳查1994年、1995年的老報紙:在空嫂“驚豔亮相”之後,緊隨其後是上海大眾巴士公司招聘公交售票員,第一批18人,緊接著開旅遊五號線、旅遊八號線,又招了30多個,既做乘務員,也是導遊員。當時記者來採訪,說該怎麼稱呼她們,大眾巴士一合計,既然剛有了“空嫂”,那我們的乘務員就叫“巴嫂”吧……”紡嫂再就業後對工作倍加珍惜,十分刻苦。考服務卡,15天學4門專業課,還要通過考試,紡嫂的合格率讓老師也讚歎;日常工作需每天凌晨6點出車,晚上8點才能回家,但僅一年,公司先進工作者中,這批巴嫂就佔36%。

在推動促成空嫂一事之後,市婦聯又抓住契機,廣泛開展更具針對性的技能培訓與更廣泛的就業崗位開發。繼空嫂之後,巴嫂再次引起當時人們的關注;而在巴嫂之後,尋呼臺裡的呼嫂、地鐵中出現的地嫂、商場超市裡站出的商嫂、房產中介承擔業務的房嫂、里弄街道走出的社嫂、文化宮組建的樂嫂……越來越多企業和部門,開始重新認識紡嫂的能力和價值;越來越多的用工單位,伸出熱情的雙手。社會上,一股幫助下崗紡織女工再就業的高潮,逐漸形成規模。“空嫂”一事見諸報端,滬上著名商家花園飯店、東亞飯店、櫻花度假村、鐵路賓館、大世界遊樂中心等紛至沓來,主動到市紡織局聯繫招聘,市紡織局下屬的一個工作點一下子解決300多個女工的再就業。1996年盧灣、楊浦、普陀等區紛紛向紡織敞開大門,吸納優秀紡織人才進社區,工業與地區聯手進行“兩點一面”試點工作,“兩點”就是普陀區甘泉街道與楊浦區殷行街道,當時這兩個街道經過招聘,共錄用132名紡織幹部。“一面”就是盧灣區,當時盧灣區組織8個街道聯合招聘,一次就錄用67名幹部當居委主任或書記。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话说上海」“空嫂”记

工作中的“空嫂”空乘組

05

在招“空嫂”的三個月期間(1994年12月底—1995年3月),紡織共向外輸送下崗職工15846名。這不僅為此後上海紡織工業大調整過程中40餘萬產業大軍的安全轉移和再上崗打開通途,更重要的是使紡織職工充分感受到政府、社會、組織各方的關心、愛護,看到希望,平衡了心態,穩定了情緒。一個個普通下崗工人,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開墾出新生活的田野。

——潘美英賣過皮鞋,賣過服裝,之後又做過建材生意,在得到競爭上崗的機會後,再也沒有休息日,每天早出晚歸,“這種執著,不是我們與生俱來,而是因為我們吃過苦”。這應是一種不為人後、敢於闖一回的勇氣。

——禹金娣從上絲三廠的車間工會主席去應聘聯華超市的店長,誰知一到現場就有些懵了,來的全是紡織車間的主任、副主任,最後應聘比例15∶1,如今的禹金娣,已是聯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管理部招商部的負責人。

——凌春霞參加地鐵面試時,考官看完她的文憑和證書之後,雙手抱胸難以置信地看著她:“團委書記來應聘服務員,你怎麼想的?”但凌春霞甘願從零做起、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使她剛踏上工作崗位,便成為徐家彙站副站長,後來又先後擔任人民廣場區域站站長、上海地鐵第二運營有限公司工會主席,1996年獲上海市勞動模範,1997年獲五一勞動獎章。

——邱德馨原是老勞模,因年齡不能參加空嫂報名,1994年底選擇做一名鐘點工,3年後,上海市委書記黃菊當面誇讚這位“第361行”的開拓者。邱德馨從鐘點工做到楊浦區家政服務隊的隊長,管理400多名“弟子”,獲得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職工十大創業先鋒稱號。

——趙桂芳從一名普通工人到如今的保險業高級客戶經理,多年來“換過的、試過的工作就有10多個”。

——從上棉八廠走出的周彗星,1996年應聘為殷行590弄居委會書記,半年時間,就幫助小區成功創建“楊浦區文明社區”,後來她已是楊浦區殷行南塊新村片黨委書記。

當年,空嫂效應之後,眾嫂接踵而起。在那一輪轉方式調結構中,一個全局性的時代難題,被齊心協力的社會力量攻破。就“空嫂”一事而言,1995年3月8日算第一個逗號,2005年10週年算第二個逗號,2010年12月就是第三個逗號,有空嫂開始退休。到2018年,空嫂中年齡最小的也將退休,“空嫂”將就此劃上句號。

END

本文選自 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官網

“地方誌與上海改革開放40年”專欄

文字內容原載於《上海市志·工業分志·紡織業卷》

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