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你今天打卡了嗎?

從外語學習到減肥健身,從早起出勤到作業習題,如今,我們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能見到不少人為各種各樣的事“打卡”。

這個原意為職員上下班時把考勤卡放在磁卡機上記錄到達和離開單位時間的詞語,已經演變成一種新的社交網絡行為。

無一例外,幾乎所有的“打卡”都是為了養成自律習慣,促進自己成長和進步。所謂“圈子打卡”,本質上就是一種“社群化成長方式”,“獨行快,眾行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圈子,藉此認識有共同價值觀和目標的人,藉助他人的讚譽與督促,相互鼓勵、相互監督,確實有助於讓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


滴!你今天打卡了嗎?



這種社交方式,除了能幫“打卡者”結識新朋友之外,更多的是令其與朋友圈形成更頻繁的互動,例如我們的受訪者之一曉致,就可以說是“打卡達人”,她打卡的內容囊括了學習、生活、工作等多個方面,“剛開始,是希望形成一種‘公眾壓力’,監督我堅持去做某件事情。堅持下來之後,就有人在圈裡感慨說我很厲害,能每天堅持做同一件事什麼的,我就發現,原來很多人在關注我,關注我‘打卡’堅持在做的事情,這種感覺還挺好的。”

通過這樣的“圈子打卡”,她也認識了一些和自己興趣愛好比較一致的朋友,也有一些老朋友因此重新聊了起來:“像我一位同學,我們之前有很多年沒有見過面了,大家在同一個同學群裡,因為看到我平時健身打卡,他也會開始偶爾在群裡發一下自己的健身照片或減肥餐單,同時@我,這時候大家就會聊起來,發現自己原來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別人,也是蠻令人驕傲的。”


滴!你今天打卡了嗎?



線上社交是“圈子打卡”的一方面,對於線下社交,“圈子打卡”也能助攻。剛在9月開啟大學生活的楊尹,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城市和親朋好友,未免有時會覺得寂寞,但通過“圈子打卡”,親人和朋友都能瞭解其近期的主要動向,再見面時,即便沒有生活在同一個城市裡,也仍然會有不少新話題。

當然,這樣的社交方式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作為跑步愛好者的Ella,這兩年也加入了不少跑步群,開始大家是交流跑步裝備、跑馬拉松的經驗,自從“打卡”風靡之後,群裡便開始有一些人每天都“秀”一下自己的“打卡”信息:“這些信息一般都是連續兩到三條,除了今天跑了多遠、花了多少時間,還會附一條跑步後的感悟,甚至有人會附上每日餐單,如果你有心,連這個人過去一年裡吃了幾根玉米、多少個西紅柿都能知道。”Ella並不那麼喜歡這種方式,這些“打卡“信息會在各群和朋友圈同步發送,如果你剛好和某位跑友也是微信好友的關係,同時又共同在幾個群裡,那麼就要把同樣的內容在同一時間段裡看好幾遍。

同樣是“圈子打卡”,張彤喜歡每天在群裡看別人分享學習心得,她覺得自己能從中汲取到學習的熱情,同時也是另一種“互動”:“每天在群裡默契打卡,就像有人陪伴著一起學習一樣。”


滴!你今天打卡了嗎?



“社交功能”已成為用戶上網的核心訴求,社交應用由即時通信向綜合性、娛樂化方向發展,種類和功能也越來越豐富,甚至連音樂和寵物,都帶上了“社交屬性”,這會給人與人之間帶來怎樣的新鮮感?

1

音樂口味一致

更易有靈魂共振的驚喜


曾有公眾號做過一個交友實驗:組建一個群,進群的人要填一份音樂喜好表單,主辦方會根據填寫的內容,幫其匹配一位有相似音樂口味的夥伴,之後兩人就可以交換歌單進行互動。還有一種玩法叫“音樂日曆”,這份日曆每天都有一個不同主題,根據主題分享心裡的那首歌給自己的音樂CP或群裡的夥伴,例如今天要分享一首難過時會單曲循環的歌,或一首聽了會讓你想起某個溫馨時刻的歌,等等,這樣的交友實驗方式大受歡迎,並被不少社群運營方複製。

這種實驗,其實也在印證一個說法,即看一個人是否與自己合得來,看歌單就知道了。“歌單”改變了發現音樂的方式,也令歌單創造者和聽眾之間產生了某種互動,有了連接,就有了社交的基礎。

以往可能是定向搜索自己想聽的歌,那麼如今,可以通過朋友推薦歌單、系統推薦歌單來聽歌的Sincy,十分認同歌單的社交功能。“提供了一個新的交友契合點,讓人瞬間有產生‘我遇到了知音’的想法,比其他陌生人社交更多了一份共鳴,目的也更純粹。”

Sincy將自己常混的音樂平臺稱為“雲村”,在裡面結識的朋友稱“村友”,雖然才剛剛開始嘗試建立歌單,但偶爾聽到好歌單肯定會分享到社交平臺,在“雲村”裡評論、發動態、看附近的人,都可以結識到新朋友。“剛進‘村’認識的一位‘村友’,交流之下發現他暗戀的女孩,竟然是和我在同一座大廈上班的,他就是一直默默關注著女孩而已,都沒勇氣表白,我還鼓勵他呢。”雖然沒有下文,但Sincy亦繼續通過歌單關注他的心情動向。

有一次打車,Sincy偶遇了一位播放自己所建歌單的司機:“上車時在播我很喜歡的英文歌《Wonderful U》,起初只是聽著自己喜歡的歌感覺心情不錯,但沒想到緊接著的歌竟然都是我喜歡的。”Sincy於是忍不住詢問司機小哥播的是哪個平臺的歌單,當小哥點亮手機的那一瞬間,Sincy就呆住了,那竟然是自己前一天晚上更新的歌單。儘管一直到下車Sincy都沒告訴司機小哥她就是這份歌單的“主人”,但說到司機小哥誇讚歌單“挺好聽,要不要分享給你”的時候,Sincy抑制不住地露出滿意笑容:“很開心,擁有了當天份的驚喜。”

2

萌寵化身“丘比特”

意外擦出愛火花


寵物,對很多人來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夥伴”,除了專為養寵物的人研發設計的APP,現在更普遍的是根據日常遛寵的區域自發形成的群組,寵物主們會在每天約定的時間段帶著萌寵到特定區域玩耍,除了讓萌寵的社交運動需求每天得到充分滿足之外,主人與主人之間也可以通過這種交流和經驗分享,獲取到更多樂趣,甚至因此而擦出愛火花的,也不在少數。

滴!你今天打卡了嗎?


製圖:廖木興


金毛犬Lucky和拉布拉多犬壹仔,就是CC和小麥子之間的“丘比特”。自養了Lucky,CC每晚都會去太古倉遛狗,在那裡認識了同樣帶自家拉布拉多犬壹仔出來玩的小麥子,還加入了這一區域的遛狗群。

成為“狗友”後,兩人如果在遛狗時偶遇,就會結伴同行,在這個過程中,CC和小麥子都看到了彼此身上的“閃光點”,而養狗也令他們有更多共同的話題和共識,也深刻感受到彼此的愛心和耐心,兩人很快就發展成戀人關係。

更驚喜的,是“狗友”們精心策劃配合的求婚儀式。“遛著遛著狗,我們的朋友突然叫我走到廣場中間,說要和我講悄悄話,結果沒說兩句,平時一起在這裡遛狗的‘狗友’們就牽著各自的狗狗上前圍住我。”手機燈光都射向CC,突然大家轉換隊形,讓拿著花和戒指的小麥子來到最前面,單膝下跪向CC表達了求婚的意願。CC在眾多萌寵的簇擁下點了頭,應允了小麥子的求婚。CC告訴記者,這樣的求婚形式和自己心目中想要的一樣:“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像‘丘比特’一樣的狗狗,面前是有愛心、對動物和家庭都負責任的人,然後我點頭嫁給愛情,完美。”

也有一些萌寵本身就屬於稀缺品種,比如一種叫“斯芬克斯貓”的品種,是自然界的基因突變而產生的寵物貓,全身除了耳、口、鼻、尾、腳等部位有些又薄又軟的胎毛外,其它全身部分都沒有毛,Dobby就是這樣一枚“喵星人”,作為在廣州生活了一年的“斯芬克斯貓”,主人Nina在養它之前很擔心稀有品種貓咪會不好養,動用了各種途徑打聽有沒有飼養“斯芬克斯貓”的貓主:“本以為很少人養,一打聽,卻發現其實飼養這種貓的人還是不少的,我加入了好幾個‘斯芬克斯貓’的貓主群。”

通過這些群,Nina獲得了很多飼養“斯芬克斯貓”的經驗,貓主之間也會互相約出來讓貓咪們一起玩兒:“貓和狗不一樣,如果太多隻聚在一起反而不好,所以每次聚會可能只有兩三個人,貓咪玩得很開心,主人間也能更好地深度交流,我也因此認識了關係密切的新朋友。”

像這樣的“遛寵群”在廣州其實有很多,成員來自各行各業,也有著各自的生活習慣,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對寵物的熱愛,而這熱愛,便是社交的“基石”。

每個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不喜歡接觸陌生人,不然說話會緊張,心跳會加速;在社交場合總是自發性的焦慮,本能想逃開。不善於社交的你,如何快速贏得別人的好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