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三院士”的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信里,说得最多的竟是这件事!

中国近代史上,真正能在家教上称得上“古今第一人”者,唯梁任公梁启超是也!人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梁启超的九个子女在性格等各方面也各有千秋,但最终,他们却都在梁启超的培养下成了国家的顶级人才。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句俗话,说的就是梁启超的九个子女。其中,三院士指的是梁启超长子梁思成、二子梁思永(1948年两兄弟同时成为国立中央研究院的首届院士)、五子梁思礼(新中国中科院院士)。

除了这三院士之外,梁启超其他的六个子女也都被培养成了“人中龙凤”。其中: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三子梁思忠,西点军校毕业,曾参与淞沪抗战;二女梁思庄,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著名图书馆学家;四子梁思达,经济学家,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三女梁思懿,著名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奔赴新四军参加革命。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不仅个个品性纯良、皆成领域精英,而且他们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也都相当美满幸福。长子梁思成与美、才女林徽因伉俪情深;次子梁思永与才女李福曼青梅竹马、恩爱一世;四子梁思达与美女俞雪臻相濡以沫、笃定情深......

家庭教育的核心检验除了是否成才外,就是婚姻质量了。在这两方面,梁启超的九个孩子全部做到了顶级。事实证明,这绝不是遗传基因,或者巧合的结果。的确,这背后与梁启超对九个子女所付出的努力有关。

“五子三院士”的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信里,说得最多的竟是这件事!

作为中国的大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平日的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在这些之外,他还是写出1400万字的超级作家。但即使再忙,在教育子女上,梁启超一丝也未曾有过含糊。

梁启超并没有给孩子们制定成文的“家训”一类的东西,他对子女的教育,几乎全是言传身教。而这位忙碌的父亲,他言传身教的一个主要载体,就是书信了。

梁启超现存的400多封家书里,记载着他和孩子们生活的点滴,也记载了他对孩子们的殷殷期望。然而,这些,都并不是梁启超和孩子们家书的主要内容,让很多现在的家长意外的是,梁启超这个做父亲的,在信里大部分时候,竟是在“表达爱”!对,梁启超和子女家书的主要内容不是讲道理,也不是讲方法,而是“讲爱”!

也正因为这个特点,很多读梁启超给子女信的人,都会错觉这些文字,多少不像一个男人的笔调。但梁启超可不在乎这些,他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们知道:他对他们每一个都是满满的爱。而爱,恰是梁启超给自己子女的最重要的家教。实际上,当梁启超以“爱”的方式去“教育”子女时,他就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父母。因为,任何人,都可能会不喜欢,但大多数人却都不会不喜欢“用爱的方式进行的教育”。

梁启超在给孩子们的来往信笺中,给每一个孩子都取了一个温暖而有爱的昵称。

他给大女儿梁思顺取爱称:"大宝贝","我最爱的孩子";而三女儿梁思懿则被他取了"司马懿"的爱称;小儿子梁思礼的代号则是"老白鼻"(老baby的谐音);对二女儿梁思庄,他在信中则肉麻地称她为"小宝贝庄庄”.......

“五子三院士”的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信里,说得最多的竟是这件事!

梁启超给女儿梁思顺的信

一上来就称“宝贝”,“白鼻”,这种爱的播撒在梁启超的信里随处可见,可以说梁启超本身就是一个“爱的教育”的先行者。而这样的爱称,自然也能让梁启超的九个子女都觉得,自己是父亲最爱、最特殊的孩子。而在爱称之外,梁启超给孩子们信的内容则同样“爱意满满”。他在给二女儿梁思庄的信里写到:

"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

有一次,梁启超说他喝了酒,特别想念女儿。虽不知道说点什么好,但总要说点什么。于是,他干脆就在信里:讲他怎么爱女儿,怎么喜欢她的丈夫,他还提到了儿媳林徽因,说她是又一个女儿。不过他很快就补充一句:但要我爱她像爱你一样,那是不可能的。

在一封写给所有孩子的信里,他写到:

“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我们今人,尚可通过这些有爱文字,想见梁启超是含着怎样的深情为孩子们写信、做礼物的,何况他的孩子们呢。

但梁启超从不只是在信里说爱,诉思念,他经常有意无意地在爱里,表达着他对孩子们的的期许,偶尔,他还会在信里给孩子们提点小要求、讲点大道理。他在一封给长子梁思成的信里诉完思念后,笔锋一转说:

“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火炖的功夫。”

从信里可知,梁启超虽然偶尔用爱的方式和孩子们讲道理、说方法,可他的方式,却从来是如此的温暖,语言也是那般的生动、幽默。只这短短一句,梁思成自然就懂得了:处理好学习知识和消化知识的关系。“哦,就是猛火熬、慢火炖”,梁思成瞬间明朗。

“五子三院士”的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信里,说得最多的竟是这件事!

而在自己的孩子表现不佳时,梁启超从来不会第一时间责备,而是给予安慰和鼓励。同样是面临孩子成绩不佳的问题,今天的很多家长多半会严厉斥责孩子并施加压力,而梁启超的处理方式则截然不同。

二女梁思庄刚到加拿大时,一次考试,竟在班上只得了第十六名。梁启超得知这个“噩耗”后,立刻写信说:

"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因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级递升的洋孩子们竞争,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

一向名列前茅的孩子成绩突然下滑,换成现在的家长,多半会急不可耐地责骂了。但梁启超,却第一时间送上了安慰,在安慰的同时,他还告诉孩子,爸爸对你的成绩很满意了。接着,他急忙给孩子找了各种理由,末了还不忘安慰说“好乖乖,不必着急!”这样的方式,是否会让孩子懈怠呢?答案恰恰相反,在这种爱的包容和鼓励下,他的小庄庄更加努力了。

“五子三院士”的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信里,说得最多的竟是这件事!

很快,梁思庄经过努力,成绩一跃成为了班上前几名。梁启超高兴之余,特意写信嘱咐:

"小宝宝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你们弟兄姐妹个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功课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在孩子考出好成绩时,梁启超这位父亲,竟不是如今天的父母一般写信大加“鼓励”、“加猛油”,却恰恰是给孩子们减压说:“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没错,他是在告诉孩子:你们的成绩,爸爸一点儿也不在乎,我在乎的是你的身体,所以:“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相信,任何一个孩子在收到父亲这样满是温暖关怀的信时,多半都会热泪盈眶,同时充满爱的力量。

相比成绩,梁启超一直和孩子们强调,自己更在意的,是子女的人品,他在信里对孩子们说:

“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

梁启超还将爱国教育也融入了家庭教育中,他用一封封满是爱的气息的书信,将一生不变的家国情怀,融入了梁氏后人的血脉。

“五子三院士”的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信里,说得最多的竟是这件事!

也正因此,梁启超9个子女中有7个在哈佛等顶级名校毕业后,都无一例外地,全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并一直致力于国家的建设。他的小儿子梁思礼在毕业回国后,曾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梁思礼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术,为向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导弹试验作出重要贡献.....

正是在这种爱的教育下,梁启超才创造出了“一门三院士、九子女皆才俊”的奇迹。但其实,这种奇迹,任何人都可以创造,如果我们也能如梁启超这般,将爱揉进教育里的话!

孰不知,在家庭教育里,最好的家教从来都是最简单的,对,给够爱就行了!爱的教育,胜过一切。还是那句话,最好的东西,从来是免费的。最好的教育,也从来不是物质、钱财堆积的结果,而恰是爱的结果!只有当子女从家庭里获得的爱足够多时,他才能获得爱的能力,这种爱的能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它能助子女在学业、事业、婚姻等等上,都取得成功、获得圆满,甚至创造奇迹。

愿我们,都能拥有爱的能力,并创造爱的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