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羅曼式、哥德式、巴洛克融爲一體

上一篇:

從城堡山上一路下來不管怎麼繞,我們始終朝著城堡正南方向的兩座鐘樓前進,那裡是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也是里斯本最重要的天主教堂——聖母瑪利亞主教座堂。

1147年阿方索一世從摩爾人手中收復里斯本後,下令將這裡原有的清真寺改建成天主教堂。最初的建築為晚期羅曼式,13世紀初完成。13世紀末迪尼什一世(Dinis I de Portugal,1261-1325)下令增建了哥特式迴廊,他的兒子阿方索四世(Afonso IV de Portugal,1291-1357)繼位後又將後面的禮拜堂改為哥特式的皇家墓室,17世紀中期還建造了矯飾風格的聖器室。又是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它將一切都毀掉了,禮拜堂、墓室和鐘樓上的尖塔等都遭到嚴重損壞。震後的18世紀後期曾進行過一些修復,並引入了巴洛克風格,但現在看到的大部分是20世紀初修復的結果。他們採用新羅曼和新哥特風格對教堂中殿、鐘樓、窗戶及迴廊等進行了大規模重建。眼前的教堂主立面從整體看是羅曼式風格,大門和鐘樓的窗戶都是典型的半圓拱形,但門上方的玫瑰花窗卻將哥特式元素引入其中。

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羅曼式、哥特式、巴洛克融為一體

教堂內部為三殿式結構,中殿的羅曼式筒形拱頂就是20世紀初重建的。

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羅曼式、哥特式、巴洛克融為一體

震後修建的巴洛克風格主祭壇和天花略顯突兀,就像黑白兩色的送葬隊伍突然闖進一個花裙女孩,給原本端莊肅穆的氣氛帶來些許凌亂。天頂畫從東至西分別為聖父、聖子、聖靈,這是傳統的聖三位一體主題。祭壇畫則表現的是聖母昇天。

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羅曼式、哥特式、巴洛克融為一體

回頭看,主入口上方的玫瑰花窗表現的是耶穌和十二門徒。

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羅曼式、哥特式、巴洛克融為一體

20世紀重建時在教堂的十字翼側也增加了玫瑰花窗。

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羅曼式、哥特式、巴洛克融為一體

主祭壇後方是哥特風格的皇家墓室,這裡埋葬著阿方索四世和王后比阿特麗斯。

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羅曼式、哥特式、巴洛克融為一體

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羅曼式、哥特式、巴洛克融為一體

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羅曼式、哥特式、巴洛克融為一體

教堂的側殿仍為羅曼式風格,科林斯柱支撐著十字拱,因為沒有窗戶,這裡保持著羅曼式教堂中慣有的幽暗。

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羅曼式、哥特式、巴洛克融為一體

一層的後殿、珍寶館和從二層才能到達的迴廊都需要購買門票,一層和二層如果單獨買各需2.5歐,我們買的是4歐一張的套票。在後殿的幾個小禮拜堂中,大部分是王室成員的墓。有位非王室成員就顯得格外搶眼,他是曾給予阿方索四世巨大幫助的貴族Lopo Fernandes(1280-1349)和他的第二任妻子Maria Vilalobos的墓。Lopo Fernandes曾做過阿方索四世的管家,負責教育阿方索四世的孩子們,其中包括後來的國王佩德羅一世(Pedro I de Portugal,1320-1367),也曾代表阿方索四世出使羅馬和卡斯蒂利亞等國。他死後,阿方索四世親自安排將其安葬於此。

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羅曼式、哥特式、巴洛克融為一體

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羅曼式、哥特式、巴洛克融為一體

珍寶館中保存著大主教曾經穿過的大袍和戴過的冠冕。

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羅曼式、哥特式、巴洛克融為一體

上到二樓向東走是教堂的迴廊,以往我們看到的迴廊通常都建在教堂的側面,而這個迴廊卻建在教堂後殿的後方,原因是這裡正處於山坡的位置,南北地勢差異較大,而東西方向的地勢則基本相同。哥特式的迴廊略顯破舊,圍合的院子裡據說正在進行考古挖掘。

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羅曼式、哥特式、巴洛克融為一體

我們在牆邊發現一根雕刻精美的石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的傑作。

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羅曼式、哥特式、巴洛克融為一體

迴廊周圍是一圈小禮拜堂,其中20世紀重建的議事堂顯得最為奢華。房間裡掛滿了繪畫,透過Augusto Fuschini設計的帶陽臺的落地窗可以看到特茹河的美景。

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羅曼式、哥特式、巴洛克融為一體

房間的一角擺著鑲滿寶石的主教冠冕,它是權力的象徵也是財富的炫耀。看來無論如何標榜自己超凡脫俗,也免不了對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金銀珠寶的渴望。用金錢來證明自己的成功,可能是人類最大的誤區,可惜古今中外,哪門哪派皆未能倖免。

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羅曼式、哥特式、巴洛克融為一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