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保卫战”的指挥官是谁?这场战役的起因是什么?

张静琪


四平保卫战是国共两党军事,政治斗争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

四平保卫战是一场注定会发生的战争,因为四平的位置决定了它对战局的影响不了忽略。四平处在东北松辽平原的腹地,又恰好在沈阳长春之间,是连接东北铁路的枢纽所在。所以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将夺取四平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指挥这场战争的中共方面由林彪主持,国民党方面由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指挥。当时林彪接受任命以后,立刻调集东满,南满和西满的部队集合在四平南部,准备同杜聿明决一死战。1946年4月18日,国民党军攻城,杜聿明连续攻城九天,但都未能成功。等到了五月中旬,国军又加派兵力进入四平战场,甚至连郑洞明这样的大佬都亲赴前线指挥。


国军为了拿下四平真可谓丧心病狂了,当时国军都是成团,成团的发动冲锋,有些地方都是以数十倍兵力进攻。国民党军用坦克冲锋,用大炮攻击,民主联军的阵地都在如此强烈的炮火进攻下被毁,死伤惨重。中共中央见状果断撤离四平,1946年5月5日守城部队撤出四平,历时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结束

不过国民党的胜利注定只是暂时的,解放战争爆发以后,林彪率领部队反攻四平,成功夺回。

四平战场的胜利为后来人民解放军取得东北战场的全面胜利打下了基础,同时它也进一步锤炼了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能力。此后再接再厉又获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并且迅速扫荡了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残部


一树梅花一放翁


四平保卫战的总指挥是林彪元帅;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国共两党为经略东北,在东北腹心的战略要地进行了四次大战,其中发生在1946年的四平保卫战,以作战规模之大,作战时间之长,战况之惨烈为中外所瞩目。由于四平得失事关中共在东北的最终前途,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亲临前线,在这座宅院里,驻扎了一个多月,指挥了这场中外闻名的四平保卫战。这场战事,在林彪的军事生涯中,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日本投降。随后,中共10万大军、2万干部在苏军的默许下悄然进入东北迅速发展,而国民党政府依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行政接收东北的行动则受到了苏军的掣肘。于是,便在美国的帮助下紧急远兵东北,改行武力接收。三国四方利益在东北的交汇与碰撞,终于擦出了国共东北军事冲突的火花。

1945年12月,美国政府派马歇尔将军来华调处国共冲突。中共希望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东北问题,但国民党政府认为东北是外交主权接收问题而非内政问题,而拒绝东北和谈。几个月后,苏军开始撤离东北。此时,集中沈阳一带的国民党军队打算跟随苏军归国的脚步一路向北,占领全东北,然后再谈东北停战,以军事优势压迫中共在政治谈判中妥协。

针对国民党的战略企图,1946年3月13日,东北民主联军先行占领了东北腹心的战略要地四平街,随后,中共中央部署了以保卫战略要地四平街为核心的东北大会战,坚决阻止国民党军队越过四平进入东北民主联军赖以立足的北满地区,用针锋相对的军事斗争扩展政治回旋空间,迫使国民党停战,促成东北和平。国共以上政治意图的实现,都维系在战略要地四平街的得失上,于是,东北的战与和,在四平街走到了历史转折关头,举世瞩目的四平街大战便在如此深厚的政治背景下展开了。

有关四平保卫战的详细情况,欢迎大家到四平战役纪念馆参观,那里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为大家讲解当年战斗的细节,场馆地址:吉林省四平市英雄大街60号。


旅游四平


  四平保卫战,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绝无仅有的一次城市防御战役,在国民党新编第1军及第71军(后期新6军加入),与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民主联军之间展开,进攻一方的指挥官是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杜聿明,防御一方的指挥官是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此役,国民党方面的一线指挥官是新1军军长孙立人、新6军军长廖耀湘、71军军长陈明仁;共产党方面的一线指挥员是新四军第3师师长黄克诚、山东1师师长梁兴初、山东7师师长杨国夫、南满第3纵队司令员程世才、359旅旅长刘转连等。

图示:四平保卫战国民党军队指挥官杜聿明、孙立人、陈明仁、廖耀湘

  这场战役的起因说来话长。1946年1月,国民党军队向东北地区大量增兵,至3月下旬,其正规军已进入东北6个军,加上地方保安部队,总兵力共计31万余人,企图在苏联军队全部撤离后独占东北。4月初,国民党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置3月27日国共双方关于东北停战的协议于不顾,集中11个师的兵力,从沈阳地区分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向东北民主联军发动进攻,企图首先夺占本溪、鞍山、四平街(今四平市)等战略要点,继而进占长春、哈尔滨,以达占领全东北之目的。为阻止国民党军长驱直入,配合国共两党谈判,促进东北和全国和平民主的实现,中共中央决定力争控制北满地区和长春、哈尔滨两市及中长铁路满洲里至绥芬河段,要求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主力,坚决扼守四平街地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政治委员彭真决心以一部兵力在南满保卫本溪,牵制进攻南满的国民党军;以一部兵力收复被匪伪武装占据的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集中主力于四平街地区阻止国民党军北进。在这种背景下,四平保卫战由此拉开了帷幕。

图示:四平保卫战共产党军队指挥官:林彪、黄克诚、梁兴初、杨国夫、程世才、刘转连

  四平保卫战虽说是一场败仗,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这一仗,迟滞了敌人的北进计划,配合了停战谈判,对巩固北满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此,东北民主联军采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将敌军孤立在几座城市之中,为彻底解放东北地区创造了先决条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四平保卫战的失败,就没有辽沈战役的胜利。

图示:四平保卫战前夕,正在担负警戒任务的东北民主联军士兵


慕什塔戈


四平保卫战发生的时间是1946年4月至5月,参战双方是东北民主联军和国民党军,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是林彪、政治委员是彭真,最终东北民主联军作战月余,伤亡8000余人,毙伤、俘虏国民党军l万余人,迟滞了国民党军的北进行动,对巩固北满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1946年1月,国民党方面置国共双方关于东北停战的协议于不顾,向东北大量增兵,企图首先夺占本溪、鞍山、四平街(今四平市)等战略要点,继而进占长春、哈尔滨,以达占领全东北之目的。

中共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为阻止国民党军长驱直入,配合国共两党谈判,促进东北和全国和平民主的实现,中共中央决定力争控制北满地区和长春、哈尔滨两市及中长铁路满洲里至绥芬河段,要求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主力,坚决扼守四平街地区。在特定情况下决定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城市防御战,于是四平保卫战就爆发了。


自觉者的孤独


这个问题问得不太清楚,因为四平一共打了四次。

我军从伪军手里接收四平是第一次,林彪在四平阻击杜聿明是第二次,林彪进攻四平被陈明仁打退是第三次,我军轻取四平是第四次。其中,比较出名的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结合出题方的语境,我暂且认为是第二次,我军守卫四平。

抗战结束后,我军从各个解放区调集十万大军,几万干部,抢先挺进东北。另一方面,国军也在杜聿明指挥下,以第13军和第52军为主力,抢夺东北,后面还陆续把远征军主力新1军,新6军,以及第71军等陆续投入东北战场,志在必得。

作为东北我军最高指挥员,林彪见当面之敌过于强大,一退再退,退到四平。这时,中央不答应了,要他无论如何在四平打一仗,并提出口号——“化四平街为马德里”,绝对不能再撤。

林彪按照中央指示,集中民主联军(当时我东北野战军称为民主联军)主力,在四平周边构筑工事,与国军展开激战。国军以远征军头牌新1军为主力,配合陈明仁第71军,对四平发起猛攻。

双方在四平血战了半个多月,用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国军竟然毫无进展,这让杜聿明非常生气。为了突破四平,他想了个点子。他向所有媒体记者表示,自己身体不好,要去上海开刀,结果却偷偷到了本溪,指挥新6军和第52军,击败我南满军区主力,然后兵锋直指四平。新6军军长廖耀湘集中600辆汽车,强行闯过我军3纵防区,使四平守军后路不稳,受到前后夹击。

在这种情况下,林彪认为大势已去,于是指挥部队进行了大撤退。由于国军进军速度较快,这一次撤退,我军损失不小,可以说是进东北以来最大一次失败。

这次四平保卫战的失败,导致我军直接退过松花江。国军追到江边,却突然停止追击,为什么?

第一,苏联的原因;第二,国军自身兵力不足;第三,我军南满3纵和4纵的牵制。

因此,国军没有渡江追击,双方沿着松花江形成对峙局面,为林彪大练兵和日后反攻赢得了宝贵时间。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四平保卫战”又叫二战四平,我军指挥官是林彪元帅,国民党军是杜聿明。

抗日战争后的中国东北风云变幻。

抗日战争末期,日本一度准备放弃本土,迁都东北地区,但苏联红军的进攻打破了他的这一迷梦。1945年8月9日零点10分,德国投降整整三个月后,150万苏联红军兵分4路,越过中苏边界,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攻击。一个星期之内日本百万关东军全面崩溃,仅俘虏就被抓了60万,中国东北时隔45年,再次落入俄国人手中。

按照雅尔塔体系,苏联应该把中国东北还给中国人,那么问题来了,他会把东北交给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毫无疑问,他会在东北挑起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战争。

苏联走之前,东北的工厂铁路被抢劫一空,不但拆走了工厂的机器,砍伐了大量的森林木材,霸占了中东铁路,拆卸了电厂和煤矿的电力设备等,而且还打家劫舍和强奸妇女。

苏联撤军前,我军部署了挺进东北计划:八路军6万余人;新四军第3师3万余人;陕甘宁边区万余人,总计达共11万余人。东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东北抗联和东北民主联军的胜利。同时,我党我军在东北广泛发动群众,清剿土匪,组织和发展武装,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

而国民党政府,一方面不许八路军和新四军离开驻地,要求日伪军就地维持治安,等待国民党收编,一面把军队装配起来坐着美国租用的飞机,到日战区大量接收。当时称为五子登科的“劫收”,当初“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国民党现在成了金子、房子、票子、车子、女子五子登科的“抗日英雄”。

据不完全统计,国民党接收日、伪工厂2411座,价值约达20亿美元;接收日本侵占的大量物资、金银、房地产、仓库等,约值10亿美元以上。这些财产,只有少数进入国库,收归国有,大部分成了国民党官僚的私产。至于普通百姓,随便定一个汉奸罪就是抄家灭族,于是流传开来民谣“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对于东北,蒋介石大量增兵,准备独占东北,1946年1月至3月下旬,国民党正规军已进入东北6个军,加上地方保安部队,总兵力共31万余人。国民党虽然兵力占据优势,却只占据了面积较为狭小的南满地区(辽宁和吉林南部)。

东北的核心地带四平街,瞬间成了国共内战的最前线。及时前一年已经形成的重庆谈判成果《双十协定》,都不能遏制国民党反动派的野心。

四平保卫战,东北野战军的第一次大兵团作战。

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于1945年10月31日,他的主要干部是:

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运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肖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

而战争的另一方,是国民党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他们的30万大军,凭借优势兵力对我军步步紧逼,东北人民自治军的空间在不断被压缩。

1945年10月,杜聿明的13军和52军在山海关、九门口等地打败我军,打开东北大门。

1946年1-2月,锦州战役,我军在国民党打击下全线撤退,一路丢弃锦州、沈阳。

解放军退无可退,在四平与国民党军队开战决战。

四平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有长大铁路线、平梅铁路线、平齐铁路线,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是东北的核心地带。

这一战,国民党派出了新一军、新六军、第71军等王牌军队,装备优良,还有飞机大炮辅助,我军兵力少、装备差、努力阻击之下,最终败退。(杜聿明和蒋介石)

这一战,我军在四平作战一个月,杀敌10000,自损8000,丢掉了四平街。不仅如此,我军在四平作战后,丢掉了长春,一路溃败到了松花江以北。

不过,四平保卫战虽然失败了,却也起到了迟滞了国民党军的北进行动,对巩固北满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不过,仅仅一年半以后,1947年夏,东北野战军卷土重来,开始了四平攻坚战,陈明仁率领71军死守四平,我军4倍兵力来攻,陈明仁在四平外围布下的陷坑、绊脚桩和铁丝网,被称为“陈明仁防线”。我军发动总攻16天攻下四平西半城时,国民党援军迫近,只好撤退。国民党守军伤亡1.6万,而民主联军则付出1.3万人的代价,没有打下四平。这就是“三战四平”。(三战四平重创我军的陈明仁,后湖南起义加入我军,成为共和国开国上将)

三战四平之后8个月,东北野战军第四次攻打四平,当初的陈明仁防线还在,但人已经不一样了。我军发动总攻23小时,歼灭敌人4000人,剩下1.5万人全部缴械投降。

38军军歌里面唱到“四战四平街,威名全国扬,我们越打越硬,越战越强。”正是血战四平,让东北野战军积累了大量作战经验,打造出一支敢于刺刀见红的铁军,为后来的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知事


这个问题,有书君来回答:

"四平保卫战″的指挥官,是林彪。

"四平保卫战″,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绝无仅有的一次城市防御战略。这场战役,是在国民党新编第一军、第71军、新编第六军,与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之间展开的。

"四平保卫战″是国共最惨烈的一战。进攻方指挥官,黄埔一期杜聿明;防御方指挥员,黄埔四期林彪。

这场战役的起因是:1946年初,国共正式签订了停战协议,进入了和平谈判时期。美国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停,让中国出现避免内战的希望。

毛泽东对马歇尔寄予极大期望,想通过马歇尔的调解,与国民党达成合作,让国民党承认中共在东北的合法地位,取得政治上的生存空间。

双方调兵遣将,在东北大打出手,毛泽东的意图,是在东北占据一块地盘,一边讨价还价,不仅赢得谈判桌上的有利地位,还要将国军的攻势,彻底止在四平一线,双方平分东北的目的。这是一张与蒋介石谈判的牌。

因此,一向主张,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毛泽东,坚决要求保卫四平。

而且,大家都认为打完这场仗,保住胜利果实,就可以休养生息。

但蒋介石,他要独霸东北,要把中共赶尽杀绝,马歇尔岂能调停得了?

因此,1946年,国民党向东北地区大量增兵,到3月下旬,正规军也有六个军,加地方保安,总计兵力31万人,企图在苏联军队全部撤离后,独占东北。

4月初,国军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不顾3月27日,国共双方,关于东北停战的协议,集中11师兵力,从沈阳地区分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向东北民主联军发动进攻。以期达到,占领全东北的目的。

而四平得失,政治影响,大于军事意图。所以毛泽东命令林彪坚守,口号为"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所以,实力相当悬殊的双方就开战,打得惊天动地,成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第一次大规模的主力会战。

战争爆发后,战况一度陷入僵局,我军更是伤亡惨重。

最后,当四平外围要地失守,我军陷入危局,在这种情况下,林彪先斩后奏,撤出四平,国军顺利进入。

四平保卫战,虽然没能守住,但却为大后方的谈判支持策略,争取了有效时间,可以说是,军事失利,赢在战略。

通过这一仗,迟滞了敌人的北进计划,配合了停战谈判,对巩固北满根据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共产党,认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认清了自己的差距与实力。

从此,东北联军采取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为彻底解放东北地区创造了先决条件。

因此,意义上说,没有四平保卫战,就没有辽沈战役的胜利。

这些是有书君个人的见解,供大家探讨!


有书博物馆


血战四平:请主席须清醒的考虑之(林彪传第十九章)

四平大战--林彪的犹豫

1946年3月,苏军已经违背协议在东北多呆了3个月之久。当时由于国民政府的抗议,苏军让八路军暂时退出沈阳,长春这些大城市。

根据中苏协定,苏联会允许国军部队空运到这些城市,移交以后,苏军才会全部撤退。

龌龊的是,3月10日苏军并不通知国民政府,突然全部撤退出这些大城市,那么在近郊等待已久的共军自然立即进入,顺理成章的占领这些地方。

而杜聿明的27万大军,还都在锦州一线,傻等着苏军移交城市呢。

苏军撤退以后,东北境内除了大连旅顺的苏军以外,就只剩下国军和共军,两军的冲突再也没有障碍。大战就在眼前,而大战的焦点就在四平。

3月13日,苏军撤退出四平,黄克诚的3个旅立即进入。四平本来有四平省省长刘翰东的4000多保安队负责维持当地治安,猝不及防之下,全部被黄克诚缴械,这就是第一次四平战役。稍后还有三次大战,所谓四平四平,要打四次才能平啊!

3月18日开始,杜聿明主力北上,林彪则将主力集中在四平!

4月18日,新1军推进到四平郊区,大战一触即发。

四平别称四平街,是一座新城,1937年它才正式建城,1947年城郊人口不过20万。四平虽小,但有着极大的军事意义。他是东北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中长、四(平)齐(齐齐哈尔)、四(平)梅(河口),共三条铁路在此处交汇。这样一来,四平就成为南满,西满,北满之间的交通核心,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四平是近代因为经济发展才建立的小城,所以该城不可能考虑军事上的作用。

实际上,四平是一个易攻难守的地方,城市面积不大,地势非常平坦,并没有什么坚固建筑。城市外面的东南北三面都是低矮的丘陵,和平地区别不大,无险可守。

林彪仔细分析四平的地形,认为城里对于防御一方不利,所以尽量要避免巷战,在四平城外面和国军决战。

由于此时国军和解放军都是几十万重兵,采用红军时代诱敌深入歼灭的手段,恐怕是不可行了,还是要采用正规军的大兵团作战。

当时的解放军为了防御四平,修建了很多工事,甚至人工阻塞河流,让河作为天然的屏障。

但国军也不示弱,从18日开始,郑洞国的新1军开始全线攻击四平外围阵地。

新1军的核心是新38师,该部前身是税警总团,也是精锐中的精锐。而新1军也是早于新6军建军的所谓老大哥部队,战斗力更强。经过2天激战,新30师和新38师配合,就一举突破了四平外围防线。

激战中,新1军的炮火比新6军还要猛烈,解放军鸭湖泡阵地等地几乎被新1军的炮火打成平地,平均每分钟落弹35发以上。

4月20日开始,新1军步步推进,战到26日,已经逼近了四平的核心阵地。不过,此时郑洞国认为四平解放军最少有8万人,光靠新1军一个军的兵力,是比较吃力的。

所以26日开始,新1军暂时停止进攻,等待沈阳地区杜聿明的主力赶上来。

当时毛泽东对四平大战极为关注!在毛泽东看来,四平不同于锦州。放弃锦州,只是让开了东北的大门,却仍然可以在东北和国军决战,一决雌雄。



但四平不同,四平是东北的核心,如果四平一丢,首先南满基本就保不住,东满西满也很可能会被敌人控制,北满和南满的联系也会被切断,那么解放军很可能就只剩北满了。

4月21日,毛泽东电告林彪:新1军是缅甸远征军,蒋军主力,我必须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养精蓄锐。。。将其各个击破,全部或大部歼灭之,就可顿挫蒋方攻势。

22日,毛泽东又追加一份电报给林彪,要求林彪:望死守四平,挫敌锐气,争取战局好转。

林彪开始对于防御四平,也是比较有信心的。

一来经过近半年的休整,林彪认为东北解放军部队战斗力已经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完全有和国军一战的实力。

所以在23日,林彪回电表示:坚决执行(毛泽东的命令),死守四平!

可是,仅仅通过第一个阶段的防御,林彪就感觉到己方部队的很多问题。

主要在于现在的东北解放军,虽然战斗力有很大提高,却还不太会打正规作战。

实际上,这也不稀奇。因为从南昌起义开始到现在,共军其实从没有打过这种大兵团的正规作战。就算中央红军时期,也是打的运动战,很少有阵地战,八路军时期都是游击战,就更别说了。

实战中,林彪发现大部分解放军只知道朝正面射击,根本不会交叉射击。而阵地防御战中使用交叉射击是基本的常识,因为单纯某方向的正面射击,火力杀伤是极为有限的,更很有可能被敌人迂回突破。

射击的时候,甚至没有统一的指挥,大家看到敌人,不管远近,就自发射击,有时候敌人还没有摸到阵地前,子弹就打光了。

更有甚者,阵地没有纵深,重机枪,轻机枪,步枪全部放在最前线,一点突破,就全线崩溃。

让林彪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很多战士对于枪械都维护不好。本来对于红军时代来说,武器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如果因为保养武器不利,甚至可以枪毙。

此时的很多新战士,步枪连油都不擦,结果实战时候,枪根本打不响。用日军轻机枪射击的时候,一紧张,连冷却枪管都忘记了(歪把子机枪不能更换枪管,打一打就要冷却),结果搞得枪械报废。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55团4连防御的阵地,在敌人进攻时,除了1挺重机枪以外,其他所有自动枪械全部不能射击,都是因为保养的问题。



至于战士们打仗时,比锦州时确实好了很多,却和精锐的敌人还有很大差距,甚至比不上红军时期。

作战的时候,大部分战士确实很勇敢,但一到换防的时候就看出来问题。看一只部队怎么样,很多时候不是看进攻,而是看撤退。因为撤退时候一般都是战败了,比较慌乱,能保证秩序的才是真正厉害的部队。

而此时共军撤退的部队根本不管不顾,一接到撤退命令就一味往下撤,甚至不等到换防的部队全部进入阵地。这导致一些阵地莫名其妙的丢失了,国军也知道共军这个弱点,往往算准了他们换防时间发动攻击。

相比起来,新1军却厉害的太多。林彪和国军打过10年仗,后来又和鬼子打过几年,在苏联期间也见识过苏军的厉害,但他感觉这些部队都赶不上新1军。

就火炮来说,新1军极为厉害,鬼子都是比不了的。新1军步兵进攻时,他们的火炮几乎是掩护着步兵往前走,一般就在步兵前200,300米爆炸,光是火炮一项,就往打得防御的解放军部队抬不起头。

防御的时候,新1军火炮是所谓的拦头炮,也就是在进攻的解放军前十几米处爆炸,而且随着敌人部队的前进而推进,导致进攻一方伤亡极大。能打出这种炮的,不但需要极高明的炮兵技术,还要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光靠在训练场上练习,是练不出来的。

林彪5月12日给毛泽东电报中写道:由关内进入东北之部队,经几次大战斗,战斗部队人员消耗已达一半,连排班干部消耗则达一半以上,目前尚且能够补充一部新兵,但战斗力已减弱!

经过第一阶段的总结,毛泽东还是要求坚守四平,林彪的态度却变化了。

27日,毛泽东明确指出,要求增加守军,变四平为马德里。

老萨:所谓马德里,就是马德里保卫战,当时西班牙两只军队在马德里进行长达2年多的拉锯战,成为持久防御战的代名词。

28日,毛泽东又指示林彪,让集中长春,南满的主力,在四平和国军决一死战。

5月1日,毛泽东任命林彪为党政军一号人物,也就是所谓:前线一切军事政治指挥,统属林彪,不应分散!实则几乎将整个东北交给了林彪。

林彪却不是这么想的,他现在仍然四平不能死守,更不能打持久战。

通过和新1军的交手,林彪明确感觉到,他的部队经过半年的休整,从一触即溃到可以和国军正面顶一顶,甚至可以伏击战中歼灭国军一部。可是,如果共军采用正面阵地作战,真的还不是这些国军精锐部队的对手。

林彪认为,既然目前东北国军已经有20多万,那么肯定会陆续增兵四平,显然此时共军总体战斗力还是占下风的。

如果在四平投入绝大部分共军主力,又是以弱打强,很有可能四平最终没有保住,而且主力还尽数覆灭,这是最坏的结局。

这就是和毛泽东想法相反的地方,事实上,林彪和毛泽东有过很多分歧,事实证明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林彪正确的。而毛泽东和另外一个大将粟裕也经常有分歧,事实证明绝大部分时候,正确者也是粟裕。

有些东西是战略眼光问题,有些则是一个在前线,一个在后方,对战局把握不同。相比远在后方的毛,林彪和粟裕更了解一线的情况,所以判断自然也就更准确。

实际上,林彪和毛泽东的分歧争论,从东北一战山海关战役开始,一直到平津战役结束,基本上,林彪没有听过毛泽东什么,都是自说自话。而毛远远的在小村西柏坡,又不像蒋介石一样没事坐个飞机到一线督战,对于林彪这种统兵大将实则无力约束。

而林彪此时对军事上是军霸,丝毫不让人,甚至毫不客气,甚至多次不给毛泽东台阶下。

在东北,林彪甚至说出了:请主席头脑冷静考虑之 这种算是半讥笑的话。时间是在1946年1月,当时毛泽东乐观的认为东北很快会停战,四平战役不会发生,让林彪考虑全面根据地工作,暂停军事行动,将部队分散到地方去。

林彪却认为:全国别的地方不知道,但东北不会有和平,仗是肯定要打的,部队绝对不能分散。

在毛泽东不满的说:我们完全不应怀疑东北问题和平解决与国民党实行和平合作的可能。

林彪居然毫不客气回复毛泽东说:此次和平协议的实质为蒋之一重大阴谋。这一阴谋是对我党力量采取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方针。。。。如我在这方面停战,而让敌自由攻击东北,则对我党的后果是很不利的,华北之暂安局面也决不会长久的,因此我们对现在所谓和平的实际收获,须清醒的考虑之(请主席)。


这样说话,触犯龙威,真的很够呛啊。

老萨写道文革时候的林彪,不觉得异常惊讶,文革的林彪同四平战役时候的林彪,是同一个人吗?根本感觉不出有什么共同点!

在林彪谨慎考虑的时候,杜聿明却改变了战略。杜聿明认为四平战役并不是仅仅是占领四平这么简单,主要目的应该是歼灭林彪的主力。所以,杜聿明几乎将所有部队北上,在四平一线集中了多达10个师的兵力。

同时,为了彻底围歼四平共军主力,杜聿明分兵猛攻南满重镇本溪,消除侧面的威胁,然后进行合围作战。

在5月3日,廖耀湘的新6军,轻松击溃南满解放军3个主力团,占领了本溪,这样一来,国军侧后的威胁就不存在,可以集中兵力进攻了。

5月15日开始,杜聿明集中新1军,新6军,71军再次发动对四平的总攻击。

林彪本来就对是否继续死守四平持严重怀疑态度,而新6军随后的威远堡战役彻底帮助林彪下定了决心。

廖耀湘的新6军新22师65团攻击威远堡,迎头遇上共军南满3纵主力。

刚开始的时候,65团出动1个连进攻,结果没有成功,连长也战死。随后65团调整战术,以1个团的炮兵猛烈轰击威远堡,然后再用步兵协同冲锋。

3纵怎么说也是一个纵队,纵队也就是军的编制,1946年1月组建时候有2万6000多兵力。

进攻的国军不过是1个步兵团,全团最多不超过3000人,双方兵力相差八倍。

3纵司令员程世才是红四方面军的名将,也是身经数百场战斗的悍将。他认为以这么多倍兵力,怎么可能防御不住敌人区区一个团呢?

由于轻敌,3纵开始并没有修建工事,只搞了一些战壕。

所以说,这就是土八路观念上的问题。二次世界大战中,步兵武器造成的伤亡顶多在2成左右,余下8成主要是火炮,坦克,空军造成的。所以,虽然3纵表面上兵力雄厚,但新6军新22师却有着炮兵火力的绝对优势,所以就火力上来说,根本不比你3纵要差。

更况且,新6军和之前的13军不同,13军是国内编组的美械军,和在缅甸编组的新1军,在火炮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新6军的火炮数量是13军的一倍,火力自然也是一倍。也就是说它下属的6个炮兵团,每个团都有36门火炮!

当然,如果3纵谨慎对待,修筑一些坚固工事防御,毕竟有这么多兵力的优势,还是可以防御住,至少可以坚持防御一段时间。

此次却由于3纵轻敌,吃了大亏!

在国军炮兵猛烈轰击下,没有坚固阵地可以依托的3纵伤亡很大,尤其士气受到重大打击。随后在65团的冲击下,3纵居然出现兵败如山倒的惨败,全线放弃威远堡后撤。

随后,廖耀湘亲自赶赴威远堡,查看战役情况。本来廖耀湘以为阻击的部队是解放军1,2个团,结果检查尸体却发现原来是3纵整整1个纵队的主力。

解放军的纵队是军的编制,却被新6军区区1个步兵团加1个炮兵团击溃。那么,在东北,新6军和新1军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就算解放军集中所有主力,能够对付的了这两个军吗?

威远堡是廖耀湘一生最得意的几战之一,他用1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打垮了解放军1个军。

18年后,廖耀湘在回忆威远堡门之战时,仍不失得意的说:当时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的作为,可以说大部取决于战场上负实际指挥之责任者的决心和企图,尔后新六军敢以六个师北上长春与东出梅河口(而东出梅河口是我个人的主张,呈报杜聿明决定的),宜直接与威远堡门之战斗结果攸用。威远堡门不仅给我个人带来的嚣张的气焰,也给整个新六军的所属各部队带来旺盛的士气。但同时也带来了轻敌的心理。对新六军而言,可以说威远堡门之战斗开启了顺利进犯四平与长春的端绪。这个并不闻名也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小战斗,其影响是很深远的。

由此,进攻四平的国军士气大盛,杜聿明也坚定了一举歼灭共军的意志。

随后,新6军轻松夺取叶赫和哈福,一路追击3纵。3纵此时已经崩溃,根本站不住脚,一路退到四平。

而在林彪严令下,急行军赶到叶赫的解放军主力359旅,仅仅坚持1天也无法支持,狼狈后撤。

更可怕的是,新6军进攻的速度,比3纵撤退速度还快。新6军以600辆卡车作为运输工具,高速绕过撤退的3纵,一举从侧翼杀向四平。

-------------------新1军和新6军这两只部队,其实大体就可以击破四平地区的国军。他们重武器众多,火力很强,更重要的是官兵战斗力也很高。加上其他几个师,就有能够包围歼灭共军的实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擅自在四平决战,无异于自我毁灭!

请主席头脑冷静思考之--务必放弃四平,保存有生力量

从16日开始,国军集中主力猛攻塔子山。

塔子山是解放军防御四平的核心阵地,如果塔子山丢失,四平也就不保了。

国军连续进攻2天,塔子山上被新6军的炮火轰的粉碎,光是炮击就把守军歼灭百分之五十以上。

参加作战的解放军老兵回忆:炮火密集的无法想象,整个大地都在摇晃,人根本站不住。一次炮击中,突然有一个大炮弹落在战壕里面,就掉在我的面前。我大吃一惊,心想这下完了,要给阎王爷做女婿了。结果等了半天,这个炮弹却不炸。我仔细一看,哪里是什么炮弹,是一条被炸掉半截的人腿!

此时林彪的头脑还算清楚,他认为,塔子山丢失只是时间问题,目前看来,东北解放军的战斗力根本不是新1军和新6军的对手。

现在四平三面都是敌人,如果塔子山失守,敌人立即会向唯一一个空档包抄,彻底切断四平共军的退路。

如果强行死守四平,唯一的结果就是主力被歼灭,四平也丢失了。

既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不如主动放弃四平撤退,这样至少可以保住大部分主力。

18日,塔子山的战斗进入最高潮,负责防御的第3师低7旅19团英勇的死守阵地,伤亡大半,实在无法坚持,多次电告林彪要求紧急增援。

林彪经过深思熟虑后,向毛泽东发电报,表示四平防御已经极为困难,要求撤退。

到了中午,塔子山终于失守,此时林彪在没有得到毛泽东的批准下,毅然下达了总撤退令,主动放弃四平。

当晚8点开始,四平的解放军全线后撤,连夜撤退20公里。

这一招大大出乎杜聿明的预料。

杜聿明认为林彪付出这么大代价死守四平,应该不会随意的撤退。

所以当晚国军的炮兵,还对准空无一人的四平打了一晚上的炮!直到国军第二天全线进攻的时候,杜聿明才发现解放军主力已经撤走。

5月19日,在得知林彪已经指挥部队撤出四平,无可奈何的毛泽东发电表示同意:如果你觉得继续死守已不可能,便应主动地放弃四平,以一部在正面迟滞敌人,主力撤至两翼休整。。。。

此战解放军伤亡很大,我们自己公布的数据就有8000多人,歼灭国军1万。其实想想这也是不可能的,而国军认为解放军伤亡至少超过2万。而且,此次伤亡的主要都是解放军中最有战斗力的精锐部队!

诸如黄克诚的3师7旅,是解放军主力,四平战后仅剩3000多人。万毅的3师原有1万3000多人,四平战后仅仅还剩4000多人。而梁兴初的1师也只剩5000多人。其余部队也是类似!

关键的在于,由于撤退及时,主力没有遭受歼灭性打击,骨干都在,只要补充新兵,就立即可以恢复元气。

四平撤退的指挥很好,国军占领四平的时候,没有发现什么共军战士的遗体,说明在撤退前都被埋葬了。在十万火急的撤退中,还能从容掩埋尸体,说明撤退是有组织有计划的。

老萨不是拍马屁,四平虽然惨败,却也看出了林彪的指挥能力和统兵能力。

自古很多部队都是能胜不能败,顺风时候百战百胜,败一仗就全垮了。

其实,如果占据相当的优势,打赢敌人也不算稀奇,毕竟世界军事历史上,超过九成的战争都是以实力占优一方获胜告终。

而能够在己方不利的情况下,从容撤退,保存实力,然后重整旗鼓,反败为胜才是真正的不容易。从古至今也没有几个名将能够做到,但林彪做到了。


萨沙


四平保卫战的前线最高指挥官是林彪,最高决策者当然是毛主席;国军方面的前线最高指挥官是杜聿明,最高决策者当然是蒋介石。这场战役实际是国共双方争夺东北地区控制权的一场战役,最终以我军保卫四平失利,全面撤退告终,但这只是双方上半场的一次较量,在东北战场笑到最后的仍是我军。

全面抗战期间,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遭受严重损失,反倒是最早被日军侵占的东北未受战火波及,而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因此成为两党觊觎的战略要地,也是此次战役主要起因。

抗战胜利后,苏联政府和国民党达成秘密协议,由国民党军队接手东北,因此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一方面在重庆进行桌面谈判,另一方面暗中角力,争夺全国战略要地,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局势非常紧张。

抗战胜利后,林彪原本是要到山东军区任司令员的,但东北形势的严峻改变了这一计划。1945年9月下旬,林彪在赴鲁途中接到中央电令,奉命兼程转赴东北,于10月底抵达沈阳。

但即便以林彪杰出的军事才能,也无力阻止国民党军的疯狂攻势。

到1945年底时,短短几个月时间,国民党军队已率先占领山海关、兴城、锦西、锦州、黑山、义县、阜新等东北的战略要地,其后又抢占北票、朝阳、建平、建昌、平泉等地,控制了锦(州)承(德)线,也就是进出山海关内外的交通主干线,占据了东北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国民党之所以能够快速布局,抢占地盘,一是因为他们目标明确,酝酿已久,准备充分;二是在美国支援下,很多精锐部队的机械化提升大大提高,可以快速部署调动。

如果任由阻止国民党军长驱直入,占据整个东北,那国共两党手中的谈判砝码就会彻底失去平衡,我军在谈判桌上势必落于下风,双方和谈根本进行不下去,和平民主也无从实现。

有鉴于此,中央军委决定,力争控制北满地区和长春、哈尔滨两个中心城市,以及极其重要的交通运输线“中长铁路”(中国长春铁路的简称,又称东省铁路、东清铁路,系中东铁路干线的满洲里至绥芬河段),而执行这一策略的关键就在于守住四平。

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得到指示后,决定集中主力,坚决扼守四平街地区。

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兵力并不算多,总司令林彪对有限兵力的安排部署如下:

一部兵力在南满保卫本溪,牵制进攻南满的国民党军,防止对方趁机发力抢攻;

一部兵力收复被匪伪武装占据的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这是为了扩大缓冲区。

集中主力于四平街地区阻止国民党军北进。

应该说,这一兵力部署是没问题的。

但国民党军准备充足,兵力强大,尽管林彪指挥兵力在四平街以南的兴隆泉、金山堡、秦家窝棚等地区进行了顽强的外围防御和反击,歼敌数千人,仍无法阻挡国民党军队主力进逼,尤其是国民党军新编第1军和第71军作为主力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大,攻势迅猛,步步紧逼,很快逼近四平街以东、以南地区。

迫于敌军攻势的强大压力,林彪决定将部队转入四平市郊,实施防御作战。

国民党新编第1军在飞机、坦克的支援下,向四平街南郊、西北郊方向进行大举进攻,林彪则组织兵力以“昼守夜袭”的战法顽强抗击,国民党军攻势受挫,一度停滞,战局陷入对峙。

4月底,蒋介石彻底撕破脸皮,明确拒绝关于东北停战的谈判,并从南满抽调兵力增援,使得国民党军进攻四平的兵力高达10个师。

林彪也在不断从北满地区调兵增援,使得我军参加保卫四平街作战的兵力增加到14个师,双方投入大量兵力,可谓势均力敌。

5月中旬,调整后的国民党军分3路向四平街发起全面进攻,郑洞国、陈明仁、廖耀湘、孙立人等名将悉数出战,阵容不可不谓强大。

要说国军的战斗力也不是吹出来的,而是抗战时期打日本鬼子,实打实打出来的,他们刚刚在正面战场取得抗战胜利,又经过整编和休整,兵员和装备得到补充升级,无论战力、士气和信心都处于巅峰,真正打起来,我军还真不是这些装备精良的国军对手。

经过数日激战,国民党军各个方向的攻势均取得顺利进展,诸路大军齐头并进,对我军扼守四平街咽喉的塔子山阵地形成三面包围,并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开始大举围攻。

尽管我军竭力抗击,终因寡不敌众、伤亡过多,为防止更大损失,不得已奉命撤离阵地。

塔子山失守后,形势更加严峻。国民党新编第6军继续迂回到四平东北,企图截断我军退路。

林彪一看战场形势不利,而我军伤亡较多,无力反击,为保存实力,下令连夜撤出战斗。国民党军得以顺利进占四平街,四平保卫战至此正式结束。

但国民党军东北地区最高长官杜聿明并没有打算就此收手,他下令继续追击,打的林彪毫无还手之力,只得一退再退,简直溃不成军,不但丢掉了长春,还一直被追击到松花江以北!

杜聿明本来想一鼓作气,继续追击,但蒋介石出于慎重考虑,再加上美国人的干预,遂下令停止了追击,林彪好歹逃过一劫。

关于四平保卫战的伤亡人数,双方记载并不一致。国军称此战(含追击作战)伤亡官兵4000余人,我军伤亡8万余人,但我军记载自身伤亡8千余人,国军1万6千余人。

不管哪个数据更准确,毫无疑问的是,这是林彪军事生涯中最惨痛最耻辱的一次溃败,足以让他铭记终身。

不过林彪没有气馁,他吸取了这次失利的惨痛教训,知耻而后勇,终于在后来的辽沈战役一雪前耻,打的国民党军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并且一直解放了大半个中国,也让蒋介石感叹到:林彪一个人打败了整个黄埔军校的师生!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已经击败德国的苏联撕破了与日本签订的互不侵犯协议,苏联百万大军兵分四路,向被日本占据的中国东北发起了全面进攻。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势如破竹的苏联红军就将日本关东军大部消灭,占据了中国东北。


按照条约,日本投降后,苏联军队将会撤出中国境内。因此,为了争夺东北这个关乎全局的战略要地,国共双方都派出了精锐的部队,向东北进发。例如,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新一军和新六军,都被蒋介石派往了东北。

此时,在东北的共产党方面军队——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为林彪,政治委员为彭真。而他们的对手,国民党东北军队的首脑,则为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

具体到四平地区,仅国共双方为争夺四平,就爆发了四场战役。而题主所说的四平保卫战,则是1946年3月发生的“二战四平”。

位于松辽平原腹地,既是三条铁路交汇的交通要道,又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的四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经过“一战四平”后,四平街已经被东北民主联军控制。

为争取战略主动,消灭东北民主联军,占据东北,1946年3月31日,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撕毁停战协议,集中了国民党精锐的十个整师的兵力,向四平发动进攻。这其中,就包括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二的新一军、新六军,和陈明仁的71军。



面对国民党军队绝对优势的进攻,为了配合两党谈判,争取谈判桌上的主动权,同时,为争取时间控制北满地区,给国民党军队以重创,在毛主席的命令下,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了六个旅,由林彪亲自指挥,奋起还击,四平保卫战正式打响。

四平保卫战是国共双方在东北的第一次主力大会战。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之下,对驻守四平阵地的东北民主联军进行了全面进攻。



面对拥有兵力、装备、训练、乃至后勤等全面优势的国民党军队,以寡敌众,以弱击强的东北民主联军奋起抵抗,给国民党军队以极大杀伤,但是,由于四平无险可守,再加上我军装备落后,战事对东北民主联军极为不利,阵地接连失守。

最终,在廖耀湘的新六军占领塔子山后,由于战场形势极为不利,在四平保卫战爆发一个多月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各部队撤出了战斗,国民党军队在19日正式占据四平街。四平保卫战,杜聿明率领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胜利,占据了四平。



不过,虽然四平保卫战东北民主联军并未守住四平,自身也承受了惨重的伤亡,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场战役也给了国民党军队以极大杀伤,同时,四平保卫战迟滞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为巩固北满革命根据地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