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哪个才是真正的“天府之国”?哪个面积更大、经济更发达?

嘉会天下


狭义上的成都平原,是四川盆地的精华所在,面积接近2万平方公里,其核心城市成都是我国西南中心城市之一,是人口超过1600万,年产值超过1.3万亿的特大城市。作为我国蜀文化的发祥地,如今的成都,在国内电子产业、航空、教育、科研、旅游、美食等领域,都是赫赫有名。

广义上的成都平原,是成都跟周边几个城市所组成的区域,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西南有名的城市群——成都平原城市群,其中包括成都、绵阳、德阳、资阳、眉山等9座地级市,人口达到了5000万之多。可以说,成都平原城市群集合了整个四川地区最精华的部分,无论是生产总值还是人口数量,都占去了四川省的多一半。

沿着历史的足迹逆流而上,会发现,四川盆地之所以能取得今日辉煌,跟很早以前这里就已经被大力开发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2200多年前,秦始皇的爷爷秦昭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虽然坐皇位的时间很短,但他还是在自己在任的最后一年,眼睁睁盯着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完成对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这可是一项润泽后世的伟大工程,即刻把四川盆地的旱地浇灌成肥美的水田,为老百姓丰衣足食创造了了最佳保证。

三国时期,经过诸葛亮进一步对农业大力改革,这里的农业又得到了一次飞跃式发展,呈现出一派富庶的景象。

唐朝时,诗仙李白因为是蜀中人,所以,他写了许多赞美四川大好河山的诗歌。其中,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的其二写道: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

这首诗大致意思是说,成都的锦绣河山是老天爷创造出来的,因为老天爷对成都独有情钟,他才会如此宠爱这里,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三秦大地哪有这样的风水宝地呀。这首诗直接把蜀地跟秦地来了一次正面比较,言语中多少有些偏爱成都,而贬低长安,在无形中拔高了成都的地位。

鉴于诗仙的影响力实在太大,放在今天,完全是一个很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所以,从盛唐后,四川盆地逐渐享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秦朝存在短短几十年时间,修建了许多堪称奇迹的大工程,像秦始皇陵,兵马俑,阿房宫,秦长城,等等。大名鼎鼎的水利工程除过都江堰外,实际上在三秦大地还有一个,那就是“郑国渠”。

郑国渠跟都江堰修建时间相差不大,前后不过数年。正是依靠郑国渠对陕西关中平原的灌溉,再加上关中平原是秦代的政治中心,各行各业发展非常迅猛,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全国大量财富都集中到了这里,因此,这里被称作“天府之国”。

可见,关中平原比成都平原拥有“天府之国”的称号,足足要早出约1000年。

现在,在宏观层面,关中平原同样发展成为关中平原城市群,是由陕西,甘肃,山西三地的部分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包含陕西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商洛,甘肃的平凉和庆阳,以及山西的临汾和运城,共10座城市,人口接近4000万。

成都平原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两者综合实力相差不大。若要以“天府之国”的名号,来追问到底谁更有资格配这个称谓?

显然是成都平原比关中平原更享有这个称谓。原因有二。

其一,狭义上的关中平原,以西安为龙头,比起成都平原的龙头成都,西安综合实力要弱出不少。

其二,从历史角度来考量,关中平原享用“天府之国”美名要比成都平原短300多年。

关中平原从中唐之后让出了“天府之国”的美名,从秦代到中唐,关中平原享有了近1000年这个美名。而成都平原从中唐到现代,享用了1300多年,时间更长,影响更大。


鸿鹄迎罡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又名川西平原。成都平原除了包括成都市还包括德阳、绵阳、雅安、乐山、眉山等地区。

关中平原又叫渭河平原,在陕西省的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地,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又称“八百里秦川”。

如果从面积上说的话,关中平原比成都平原的面积要大将近一倍。

下图为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从以优厚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条件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孕育诞生了灿烂的古蜀文明,和传统的中原文明风格迥异又并驾齐驱。夏商周及先秦时期以及三国时期,因为四川盆地的特殊性,成都平原很多时候都能独善其身地保持独立的发展。尤其是在三国时期,蜀地给蜀汉政权提供了偏安一隅可以称霸的条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不过三国时益州的范围非常大,包括四川、重庆、云贵、汉中等,成都平原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

下图为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自上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地区。半新石器时代属于仰韶文化代表的半坡文明就是在关中地区诞生发展的。距今六千年前的半坡人已经过上了稳定的农耕、畜牧的有序生活。成熟的早期王朝西周还有统一六国的秦国都以关中地区作为重要的发展根据地。西汉时期以长安为都,在关中地区奠定了汉文化的基础。南北朝时期,关中地区作为西魏、北周的势力根据地,也为后来隋的统一、唐的鼎盛提供了充足发展的基础。正因为关中是周秦汉文明的发源地及沃土,所以称之为“天府之国”。


沅汰



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是中国第四大平原,介于秦岭和渭北(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黄龙山、梁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长约300余公里,海拔约323~800米,北纬34°左右,面积55623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铜川,常住人口2455.79万,2017年GDP总量为14136.80亿。因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亦有称“秦中”之说,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河网密布,植被茂盛,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历来是富庶宜居之地。

关中自古号称“陆海”、“天府”,自秦修建郑国渠后,更是富甲天下。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献“连横”之计时称颂关中曰:“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史记·高祖本纪》中鸿门宴之前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可见此时刘邦对关中已情有所属。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言:“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这是史书关于关中为“天府之国”的最完整记载。

关中平原所在的渭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最重要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肇始之地。从最早的华胥氏、伏羲氏、炎帝黄帝 ,再到夏商周秦汉隋唐,关中创造了最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关中自古帝王州,长安是中原王朝长期建都的地方,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成都平原又称川西坝子,是西南三省最大的平原,海拔600米左右,面积18810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成都、德阳,常住人口1992.17万,2017年GDP总额15849.99亿。关于四川或成都为“天府之国”的说法,查遍史书,还真没有找到一条记载。


《隆中对》有一段是这么说的:“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里说益州为“天府之土”,并非“天府之国”,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天府之土”是指很好的沃土,但“天府之国”就一个,专指关中平原。现在看来,“天府之国”只是对关中平原的称谓,没有其他地方这么叫的,这个是很肯定的答案。关中被称为“天府之国”,是由其地理,历史,人文等综合因素所决定的。

成都平原在秦人李冰父子开发都江堰后,才成为了很好的农耕基地,物产丰富,但就单单凭这点就被称为“天府之国”未免言过其实。毕竟蜀地闭塞,和中原王朝交通不便,社会经济文化在历史上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

我们要理性看待成都不是“天府之国”的事实。环境、物产、经济只是一个方面,关中平原的文化底蕴和战略价值是成都永远无法比拟的,这也是成都做不了“天府之国”的核心原因,因为汉初张良已经赋予了“天府之国”更多的关中基因、战略意义和文化内涵。“天府之国”是要能立国并开创帝业的,显然成都并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

所以说成都平原所谓“天府之国”的说法只是一种误传,《隆中对》中“天府之土”也只是古人“借喻”成都土地肥沃而已。“天府”、“天府之国”都专指关中,从历史到现实,这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现在西安无论环境、气候、水质、科教、文化、旅游、创新科技还是城市规划、吸引投资,明显是优于成都的。今年的许多经济统计数据表明,虽然现在成都GDP总量很大,但整体竞争力、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是要弱于西安的。

现在西安是国家中心城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著名旅游城市,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西安是大陆除北京上海之外的三大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并和北京上海成立国际旅客入境联盟,是中国硬科技之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国际核心支点城市。2018年度西安吸引外来投资4.2万亿,几乎是成都的10倍。近几年来,西安取得了爆发式的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文明程度也明显提高,国内外游客无不为之惊叹。西安文化底蕴深厚,科技发达,时尚多元;西安既是历史之华夏圣都,也必将是未来国际化大都会。

成都经常去的,冬天基本因化工污染看不到太阳,无论老城区还是高新区,问题很多。现在不是夜郎自大的时候,自我吹嘘只能固步自封。现在不是探讨西安落后成都几年的问题!?而是到了需要思考成都应该向西安学习些什么的时候了。

我是清乐堂,探寻历史,展望未来,欢迎关注交流。


清乐堂


我呸。一个黄土高原。荒山野岭的。冬天荒凉冷嗖嗖。鬼都看不见一个。就看见光秃秃树枝上有几个鸟窝。和我四川根本没法比。西北风吹的全部高原红。一个脸哦。看着都亲不下去


用户7326785474735


不得不又“呵呵”了。这个问题提的……

(1)从历史角度来说,最早和官方确认的“天府之国”就是 关中平原,而依据就是 粮食问题。

后来随着气候变迁和漕运的发展,及关中长期作为帝都和京畿之地的地位凸显,粮食产量逐渐减少,“天府之国”的代称在东汉末期逐渐转移到汉中盆地,到唐朝“安史之乱”后,随着国家行政中心东移,经济重心南移,巴蜀地区才得到有效开发,逐渐在发展上超过了关中地区,尤其是民国时期,抗战中重庆作为陪都,成都平原的发展和关中更是不能同日而语了。

所以,从历史上来说,宋朝以前发展最强的是关中平原地区。宋朝以后,巴蜀地区超过了关中地区。

(2)从现代发展的角度谈。粮食因素的影响已经不重要了。交通、文化、科技等因素对才是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从这几个方面来说,各有各的优势,谈不上“最”,孰强孰弱。单纯要分个高低,那就只能拿GDP说了,但,这个,还是很牵强的。


鹑觚游子长武


最初的“天府之国”确实指的是关中平原。《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秦国也是凭借此地利一统天下。

后来随着成都平原的开发,特别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完善,“天府之国”的美称逐渐成了四川的专用头衔。

从面积上看,关中平原(3.6万平方公里)是明显大于成都平原(1.88万平方公里)的。从西周到隋唐这100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朝代都定都在关中平原,但随着雨线不断的南移,西北地区的气候越来越干旱,关中平原的产出也越来越不够用。但是到了后期不得不依靠大运河和漕运来满足粮食需求,最终,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国都迁出了关中平原。

到了当代,成都平原都市群的活力明显强于关中地区,所以经济上肯定是成都平原更为发达。


归去来兮Roc


“天府”是用来形容一个相对封闭的、有大片肥沃土壤的平原区域。在诸葛亮用“天府”形容益州(四川)之前,关中平原曾被称“天府”。

东汉末年,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时称四川为“天府”,是为四川/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的由来。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刘邦)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关中平原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成都平原(约1.8万平方公里)的两倍。现在是成都平原更发达,因为经济水平相差不大但成都平原人口更多,体量有明显优势,而同等经济水平体量越大越发达,所以成都平原更发达。


锦金也


所谓:“天府之国”,西汉刘向在《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讲:“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这是文献中关于陕西关中为“天府”之地的最早记载。

而关于成都平原称为天府之国,《三国志》有记载,诸葛亮与刘备的《隆重对》中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到了明朝,《大明一统志》卷一记载:“京师古幽蓟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也。”可见到了明朝的时候,华北平原北京一代又成了天府之国。

由此可见,在不同时期由于地缘经济的缘故,“天府之国”所指的城市也不一样。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称为“天府之国”的说法是成立的,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论地域面积关中平原更大一些,论经济发达成都平原甩开关中平原好几条街。


睁眼看西安


四川的朋友们不要想不通,最早的“天府之国”,确实是指的关中平原。

据《史记·留侯世家》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所以,最早称为“天府之国”的,实际上指的是关中平原。

不过,自从都江堰修成以后,成都平原风调雨顺,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据《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李冰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唐朝时,成都平原的经济已经超过了观众平原。五代以后,关中地区元气大伤,成都平原后来居上。“胡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移改变了四川地广人稀的状况,最终,成都平原替代了关中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至于说到面积嘛,肯定是关中平原面积大。关中平原接近四万平方公里,成都平原还不到两万平方公里。


蓬莱珂雪


陕西关中人民已经使出了吃奶的劲,发誓抢回“天府之国”的独家称号,四川人民觉得无所谓,只要关中人民抢得走尽管抢[捂脸][大笑][呲牙][笑哭][我想静静][泪奔][耶][可爱][灵光一闪][酷拽][抠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