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蒙昧时代:我和任何语文老师一样,不会给他们任何别的影响

我刚开始教书的时候,便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书籍。一方面因为自己在持续不断的阅读,有了会心处便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在于,我单纯地认为阅读是一件好事,就像喜欢音乐一样。有一本书叫做《读书这么好的事》,就是好那个就是好,但究竟好在哪里,作者不明说,我则未必能说出来。所以有时候想到我所生活的小城市,以及幽暗的社会环境,就觉得自己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面的特丽莎,她走到哪里都拿着一本书,以此区分她和别人的不同。但特丽莎有托马斯,我只有我自己。

教育的蒙昧时代:我和任何语文老师一样,不会给他们任何别的影响

当时给学生推荐书籍,没有一个主观的、有意识的目的。因为我自己讲课、读书都信马由缰,从不研究教育理论,从不操心课堂流程,上课想到哪本书了,便推荐一下。隔几天,偶尔会发现某同学桌上有了这本书,便表扬他一下,这位同学会在随笔本里跟我讨论这本书。1996年的时候,我还比较喜欢古典文学,是大学的一种惯性。我记得当时的高一语文课代表,一位长着几粒小雀斑的可爱女生,她因为我对《诗经》披肝沥胆的阐释而喜欢《诗经》,高中三年,是《诗经》陪伴她度过的。但我不知道这种喜欢究竟影响了她什么,对她将来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也许并不是好影响,这种喜欢可能反而会影响她对现实生活,尤其是物质生活的判断,如果这样的话,我倒觉得这是一个悲剧。我自己也是这样,并不清晰阅读到底是为了什么。但我知道自己,因为阅读,很多时候都和别人格格不入。所以,当初,阅读带来的不是自由而是枷锁。就像很多好心的同事建议我的那样:小蔡,读那么多书干吗呢,自己搞得那么辛苦!他们认为我假如有一点点痛苦,那也是自找的。如果无知又无思,世界就简单多了。这话也有几分道理,比如,猪就不会因为知道自己被屠宰的命运而痛苦。《夏洛的网》里,威尔伯的畏惧,就是因为他知道了他也许会被做成培根。我当时的困境就在这里,所谓危险的启蒙,你到底要如何面对学生去言说?如果你反而加重了学生的痛苦,那又如何?

教育的蒙昧时代:我和任何语文老师一样,不会给他们任何别的影响

但我还有一种朦胧的确信,比较单纯,我认为阅读还是超越世俗生活的,也许我们需要这样的一种超越性的、精神性的生存。就像海鸥乔纳森,他要为了飞翔而飞翔,海鸥的一生并不仅仅是为了吃饱饭打瞌睡。于是我还是一直不断地读书,一直不断地向不同的学生推荐不同的书。

当时推荐的书籍有一个特点,以文学作品为多。这也可以说明一点,在10年之前,我还是一个文学青年,简称“文青”,现在都是骂人的话。当时的语文教材还是人教社的老版本,作品比较陈旧,我主要以介绍一些新鲜的作品为主,比如海子的诗。我总共买过7本人民文学版的《海子诗选》,送给学生以及朋友,最后自己一本也没有留下。关于海子的藏书中,我最珍爱的是西川编的《海子诗全编》,放在学校办公桌上,经常翻看。后来有一个在我鼓吹下变得爱读书的同学,不告而取,半偷半借就拿走了。半偷是他并没有事先跟我说明,半借是他后来读大学,才告诉我是他拿了我的《海子诗全编》,但并不打算马上还给我,到现在也没有还我。我只有苦笑,真不知道这是我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

教育的蒙昧时代:我和任何语文老师一样,不会给他们任何别的影响

这仍是我的教育蒙昧年代,持续了比较长的时间,教书是混饭的手段,心里没有一个明确的意图,比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丰富的好奇,乃至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等,我没这些想法。自己读的书虽然不限于文学,但给学生推荐的,多是文学书籍,也没有一个给学生的阶梯状的阅读计划,随性所至。所以我现在想,其实对于这第一届学生,我和任何语文老师一样,不会给他们任何别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