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早教,還是在毀娃?你是這樣的復讀機媽媽嗎?

這是在早教,還是在毀娃?你是這樣的復讀機媽媽嗎?

Curious One Year Old Boy

故事都不敢這麼編

帶孩子去一個辦事大廳辦事,在門口等叫號時,遇到一件小事。

一位媽媽,帶著兩歲多的孩子也來辦事,一出門,孩子蹲下來,指著灰色花崗岩地磚問:“媽媽,這是什麼?”

那位媽媽也蹲下來,耐心地告訴孩子:“這是地磚啊。”

場面到此,一切正常吧?接著,不可思議的事兒發生了,人來人往中,媽媽帶著孩子蹲在那兒,指著那塊被踩得烏漆麻黑的地磚告給孩子講:“這是黑色,這是白色,這是灰色。”

我就想知道,那麼塊細碎的黑白夾雜成灰色的花崗岩,那位神奇的媽媽到底是咋分出哪兒是黑,哪兒是白,哪兒是灰的?

然而,事情還沒完。媽媽一邊指,一邊教孩子說:“黑、白、灰……黑、白、灰……黑、白、灰……”足有五遍之多!

12歲的我家小兒開心在旁邊聽著,眼睛越瞪越大,滿臉寫滿了:這樣也行?!

我趕緊悄悄跟他保證:“你放心,你小時候,爸爸媽媽確定無疑沒有這麼教過你。”

這場景,真是編故事都編不出來,然而,這是活生生髮生在眼前的真事兒,而且,我相信,同樣的事,在全中國無數孩子和父母身上會每天上演,因為爸爸媽媽們都無比信奉一件事——早教。“爸爸媽媽得及早好好教孩子啊,沒有足夠的早期教育,孩子要是輸在起跑線上怎麼辦?”

不過,我真的很懷疑,這麼做“早教”,到底是在幫孩子,還是毀孩子。

這是在早教,還是在毀娃?你是這樣的復讀機媽媽嗎?

兒童開始的肥皂泡

早教到底是什麼?

適當且足夠的早教,對孩子的發展當然至關重要。但爸爸媽媽們通常理解的早教,和真正的早期教育專家所說的早教,往往並不一致。

對很多爸爸媽媽來說,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意味著:

最好在幾個月時,就把孩子送去早教班;

最好在還沒開口說話時,就開始聽英語“磨耳朵”;

最好早早地做各種各樣的“啟蒙”;

故事機、早教機,學習機器人,一樣都不能少;

睡前故事、親子閱讀,每天都得認真“打卡”;

抓住一切機會,把能教給孩子的東西,都教給他;

要是孩子開口說的第一個詞不是“媽媽”而是mommy ,話都說不利落呢,就能背上幾首古詩詞,看過幾千本繪本,那就太成功了……

但是在《從出生到三歲》的作者,世界著名早期教育專家懷特看來,零到三歲嬰幼兒的早期發展,最重要的,其實並不是這些,而是這四件事:

第一,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關心。

比起孩子是不是聰明,懷特更關心孩子快不快樂,他認為,父母要用充滿愛和關懷的方式照顧寶寶,讓他感受到關愛,並且和主要照顧者之間建立起信任感,“這是最自然也最有益的養育方式。”

第二,幫助孩子發展社會能力。

這裡的社會能力,指的並不是孩子進入社會生活的能力,而是他與父母家人合作的能力,這是他日後全部社會能力的基礎。

第三,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智力發展。

在這件事上,很多父母,都表現出一種奇特的矛盾,他們一方面經常限制孩子各種好奇的探索,“這個別動”,“那兒別去”,另一方面又不遺餘力地對孩子做各種早期的智力開發。

這與懷特的主張正好相反,懷特認為,父母應該大力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和探索,但要避免智力上的過度培養,甚至是強制教育。很多中國父母,就是在這裡掉進了智力上的過度培養,甚至是強制教育的深坑。

第四,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

讓孩子通過與父母和其他照顧者的日常交流,自然地習得語言並慢慢提升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

由此可見,教孩子學這兒學那,如果不說是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最不重要的部分,至少也只是其中只佔很少分量的部分。但是真的很可惜,對很中重視“早教”的父母來說,它成了早期教育的全部,而且這些父母所用的,還常常是像前面說的那位媽媽那樣,把一樣簡單的東西做機械式重複的生硬灌輸的方式。

這是在早教,還是在毀娃?你是這樣的復讀機媽媽嗎?

好奇的小男孩透過放大鏡看

對小寶貝來說,最好的學習,是自然學習

其實,每一個小寶寶,對他身邊的一切,都有旺盛的好奇心,他生活中的全部,都是學習的過程,對他來說,最好的學習,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學習。

比如,摸摸被子,他會感受到物體之地的“軟”“硬”帶來的不同感覺;喝奶粉、吃輔食,他能感受到“涼”“熱”“溫”的不同感覺;走在路上感受陽光和風;經歷四季感受天氣和草木的變化;不斷地問“這是什麼”,會幫助他認知身邊不同的事物;不斷地問“為什麼”,幫助他理解一些因果常識。

這些,其實都不需要刻意地去教給孩子,只要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對孩子的好奇心保持感知,然後給予孩子自然、有愛的充足回應,就足夠了。

如果父母在這上邊做得過於積極、激進,就不免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扼殺孩子的好奇心。

文章開頭的那個孩子,他不過是想知道,腳底下這塊黑乎乎的東西到底是什麼而已,而媽媽,卻把本來簡簡單單的一問一答就能滿足孩子的事兒,變成了活生生的機械灌輸。試想如果我們自己是那個孩子,你會不會覺得那位媽媽的回應索然無味,讓人厭倦?

很多孩子的自然學習過程,就是被大人這樣枯燥的教學給打斷的,很多孩子的好奇心,也正是被這樣的機械回應給慢慢消磨掉的。長此以往,孩子失去的,不僅僅是好奇心,還有他追求好奇心,主動去探索、發現的能力,也就是真正的學習能力。

而且,我從那位媽媽身上,還發現了另一個可怕之處,那就是“機器育兒”的影響。“黑白灰”這樣簡單的三個字,都要重複上五遍,這簡直是直接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復讀機。媽媽如此教,是到底想讓孩子怎麼學?又希望孩子能學到什麼?

爸爸媽媽總喜歡說,孩子是一張白紙,總希望,孩子的未來,會是這張白紙上最美的圖畫。這真是美好的願望,但是當我們開始在這張白紙上作畫時,總得先想想:我是在作畫,還是在塗鴉吧?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1)》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育兒基本(2)》,分享真心爸媽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