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财:临夏州博物馆馆藏齐家文化玉器概述

  摘 要:临夏是齐家文化的最早发现地、命名地和核心分布区域,境内出土了许多精美的齐家文化玉器,种类丰富,品相优秀,有的堪称为齐家玉器精品,其中40多件被临夏州博物馆收藏,基本体现了齐家文化玉器的特点和风貌。本文对这些玉器中的精品进行了重点介绍。

  关键词:临夏州博物馆馆藏 齐家文化玉器 概述

  齐家文化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发现而得名,属黄河上游青铜时代文化早期,距今约4050年—3850年左右,大体与中原的夏王朝相当。其分布范围东起泾水、渭河流域;西至湟水流域、青海湖畔;南面到达白龙江流域;北至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附近地区,涉及范围面积达几十万平方公里。作为一种史前文化,齐家文化有其显著的三个特征:一是出现了以高领双耳素陶罐为代表的独具特征的陶器,二是铜器开始大量出现,三是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玉器,特别是其玉器,其内涵之丰富,品种之繁多,工艺之精美, 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玉器,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统称为我国三大古玉系列。

  临夏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齐家文化的最早发现地、命名地和核心分布区域,据第三次全国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临夏州境内发现有齐家文化遗址400多处,主要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广通河和湟水的两岸台地上。

  处于齐家文化核心分布区域的临夏,长期以来因平田整地,修建道路、建设房屋等和工程建设等原因,境内齐家文化墓地和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齐家文化玉器,其中40多件被临夏州博物馆收藏,这些出土玉器多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进入馆藏,年代多经专家审定认同,种类丰富,品相优秀,有的堪称为齐家玉器精品,加之又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基本体现了齐家文化玉器的特点和风貌。

  临夏州博物馆馆藏齐家文化玉器按其形状分为玉璧、有领壁、玉琮、玉牙璋、玉环、玉璜、多璜联玉璧、玉凿、玉铲等,种类丰富,基本体现了齐家文化玉器的特点和风貌。现择其要者略述于下:

张有财:临夏州博物馆馆藏齐家文化玉器概述

青玉壁1



  直径13.6厘米,孔径5.2厘米,厚0.6 厘米,重0.223千克,质地比重2.94。1979年从积石山县银川乡征集。青绿色质,透闪石玉。扁平圆片状,周缘厚薄不一,中心孔为单面钻,孔径两面大小不一,通体磨制,玉质光洁润泽,制作规整,为齐家文化玉器中的精品。

张有财:临夏州博物馆馆藏齐家文化玉器概述

青玉壁2


  直径13.6厘米,孔径5.2厘米,厚0.6 厘米,重0.223千克,质地比重2.94。1979年从积石山县银川乡征集。青绿色质,其中局部因受沁分别呈黑色和鸡骨白。扁平圆片状,周缘厚薄不一,中心孔为单面钻,孔径两面大小不一,通体磨制,玉质光洁润泽,制作规整,为齐家文化玉器中的精品。

张有财:临夏州博物馆馆藏齐家文化玉器概述

玉环



  直径8.8厘米,孔径5厘米,厚0.5厘米,重100克。 1975年从永靖县三塬乡王家坡根征收。玉质,青黄色,扁平圆片状,表面和边缘经过打磨修整,好较大,为单面钻孔,两面孔径大小不一,器形规整,玉质温润。

张有财:临夏州博物馆馆藏齐家文化玉器概述

玉璧·芯(1组2件)



  直径13.1厘米,孔径4.2厘米,厚0.4厘米,重0.170千克,质地比重2.90,系用透闪石玉琢制而成。1975年从永靖县三塬乡王家坡根收集。青绿色质,扁平圆片状,表面大部受沁呈土黄色。壁外边缘有三处磨削痕和一处掰剥茬,中心开圆孔,孔壁倾斜,上大下小,玉璧芯为圆形扁平台状,原与壁同为一体,因钻切而分离开来,钻孔技术为单面钻,通体打磨光亮,制作规整。这组玉璧、芯完整地表现了齐家文化制玉之过程,先行切割、打磨,再行单面钻孔,在即将钻通之际,以外力将芯打下,使壁孔和圆芯上留下旋转钻痕、毛茬及崩缺痕迹,对研究齐家文化玉器加工工艺特征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标本。

张有财:临夏州博物馆馆藏齐家文化玉器概述

有领壁



  直径12厘米,孔径5厘米,边厚0.2厘米,领高0.35厘米,重 0.091千克。1976年从积石山县银川乡新庄坪遗址收集。青绿色质,平面为一规整圆形,中有圆孔,孔周缘高高凸起,形成立领,领内壁光滑,系用减地法和管钻法琢制而成,外缘处微有一内凹,通体磨制,玉质温润光洁,制作规整。有领壁是盛行于商代的一种玉器,在殷墟妇好墓、侯家庄1002号墓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及四川省三星堆、金沙遗址祭祀坑中都有发现,其用途可能是手腕上佩戴之物,也可能是一种礼器。该器物为齐家文化中发现的唯一一件有领壁,推断可能不是齐家文化先民制作的,极有可能是通过交换从中原等其他地区传入的,是研究齐家文化与其它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张有财:临夏州博物馆馆藏齐家文化玉器概述

玉牙璋



  长边18厘米,短边16厘米,最宽处5.7厘米,上宽4.7厘米,刃宽6.1厘米,上孔距上边0.7厘米,两孔间距2.6厘米,厚0.6厘米,重200克。1976年从积石山县银川乡新庄坪遗址收集。

  青绿色质,器表中部有顺向的云霞状天然纹理。片状长条形,后端为柄,柄端斜直,阑角处有一小凹口,柄上中部有两个平行排列的穿孔,一大一小。前端为刃,为磨制而成的双面刃,刃端有两个崩缺,两侧边从刃角至阑脚边呈微凹弧形。从形制来看,这件器物为原牙璋改制而成,原牙璋前端比现在的要长一些,可能在20厘米以上,其现在的刃部、柄端的小穿孔以及柄部侧边的小凹口,可能为后来改制而成。从牙璋阑角尚未出牙的特征分析,此件牙璋应是一件形态原始的牙璋,其最初的制作年代可能在新砦一期或更早一些,可能是从外地传入的,至于其改制的年代应在齐家文化中晚期阶段。

张有财:临夏州博物馆馆藏齐家文化玉器概述

青玉琮



  高9.5厘米,外口径4.7厘米,内径3.9厘米,方体宽6.2×4.6厘米,重0.35千克。1976年从临夏县收集。青玉质,黄绿色,体表散布有褐色沁,长方体,内圆外方,高体长射,其两端射口不太圆,有多个切面,中端为四方体,棱角分明,中孔为两面对钻而成,中间对接处有错茬,器表局部有绺裂,器形规整,为齐家文化玉琮中的精品之作。

张有财:临夏州博物馆馆藏齐家文化玉器概述

白玉琮



  高4.3厘米,外径4.7厘米,孔径4厘米,重0.160千克。1976年从临夏市南龙乡罗家湾村收集。白色,扁矮长方体,内圆外方,两端出射,射壁不圆整,中端四方体棱角分明,中孔为两面对钻而成,上大下小,孔壁光滑。器表局部有绺裂。质地比重为2.99的透闪石玉,质地细腻温润,玉质可能为和田玉。

张有财:临夏州博物馆馆藏齐家文化玉器概述

三璜联壁1



  直径12.3厘米,孔径3.5厘米,厚0.3厘米,重129克。1976年从积石山县银川乡新庄坪遗址收集。外形为片状圆形,中孔为近圆形,整个器物由三件璜形玉片连接而成,每个璜形玉片每端各钻一孔,玉片连接的方式是呈一字形缀联,系孔为单面穿。 三件璜形玉片大小基本相等,都呈青绿色,系取自同一件玉料制作组合。其中两件璜形玉片的玉质纹理相同,表明这两件璜形玉片是先制成一件后,一剖为二的,三件璜形玉片之间的连接,弥合处有缝隙,其中一片略宽而突出一点,这一件三璜联壁形体较大,制作规范,为三璜联壁中的精品。

张有财:临夏州博物馆馆藏齐家文化玉器概述

三璜联壁2



  直径12.3厘米,孔径3.5厘米,厚0.3厘米,重0.129千克。

  外形为圆形,中孔为近圆形,由三件璜形玉片连接而成,每个璜形玉片每端各钻一孔,玉片连接的方式是呈一字形缀联,系孔为单面穿,1976年从积石山县银川乡新庄坪遗址收集。三件璜形玉片大小基本相等,都呈青白色,穿孔边缘处因受沁呈褐色斑纹,系取自同一件玉料制作组合。三件璜形玉片之间的连接紧密,其中一片略窄而小一点,该器物为齐家文化典型玉礼器,反映了齐家文化对玉材的珍惜和利用能力.

张有财:临夏州博物馆馆藏齐家文化玉器概述

双孔玉钺



  长19.8厘米,刃宽4.9厘米,背宽4.5厘米,厚1.4厘米,重37克。青灰色,局部有黄色纹理扁薄长条形,双面平刃,刃两端略弧,背部平直,钻有两孔,一孔穿透,一孔未钻透,留有管钻痕迹,为单面钻,背部一角略有残失。这件玉钺曾被称为玉铲,但据其刃部与背部的特征,可能是横向安装木柲的钺。

张有财:临夏州博物馆馆藏齐家文化玉器概述

玉凿



  玉质,青绿色,长条形,中部略鼓,两头渐收,顶部残断,为依玉材取料,两侧边角圆融平直,前部为双面弧刃,打磨充分。

张有财:临夏州博物馆馆藏齐家文化玉器概述

石玉凿



  长23.3厘米,宽2.5厘米,厚1.1厘米,重0.158千克。1986年临夏州公安局移交。青灰色大理石质,体表有天然的大理石纹理,扁平长条形,尾端宽刃部窄,尾端中部微内凹,其下钻有一孔,刃部为弧形双面刃,通体磨制精细,手感光滑。

张有财:临夏州博物馆馆藏齐家文化玉器概述

青玉锛



  长5.5厘米,背宽4.5厘米,刃宽4.7厘米,厚0.7厘米,重36克。1972年从广河县城关乡西坪征收。青灰色玉质,扁平状,呈刃部宽尾部窄的梯形,单面刃,刃部完整锋利。通体经打磨,器物一半部分受泌严重,呈鸡骨白。

  通过对以上几类齐家文化代表性馆藏玉器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大致看出临夏地区齐家文化玉器的基本特征有:

  1、齐家文化玉器种类目前发现有十几种,其功用主要是礼器和工具两大类。礼器主要有琮、璧、环、璋、璜、三璜联璧等,这些器物大多光素无纹,通体磨光,十分美观。一些礼器还比较大,其造型浑圆饱满,显得十分厚重。玉工具主要有斧、锛、凿、铲等,大多都为磨制,都为生产中的实用器。

  2、齐家文化玉器器形不甚规圆,器壁厚薄不匀,带有明显的特征。在钻孔上多为一面钻,也有两面钻,还采用空心钻技术,以取出玉琮芯,用以加工其他玉器。

  3、临夏州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比较丰富,除齐家文化各分布区域内常见的玉璧、玉琮、多璜联玉璧、玉环、玉钺、玉凿、玉铲等器形外,还有其它区域少见的有领壁、玉牙璋等极为精致的中原地区的玉器,表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内涵,显示了临夏作为齐家文化核心分布区域的玉文化特点和所处的重要地位。

  4、齐家文化玉器经专家鉴定,玉器使用的玉料主要是透闪石、蛇纹石、石英石和大理石。玉料绝大部分玉料来自临洮县与榆中县交界的马衔山,玉器颜色呈墨绿色或黄绿色,部分礼器如玉璧、玉琮为新疆和田玉,说明齐家文化先民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开采和使用来自新疆的玉器。可以断言,在“丝绸之路”形成之前的两千多年前,沿着河西走廊就已开通了一条从新疆通往内地的“玉石之路”。

  5、临夏出土的玉牙璋、有领玉壁在齐家文化其它遗址中从未发现,而且出土数量稀少,仅有一件,结合甘青地区史前文化不具有制作此类器物的传统,初步推断其可能是从中原地区传入的,反映了齐家文化玉器与其它同一时期的文化交流情况,可以得知,在公元前二千年前,中华大地实际存在着大范围的文化交流。

  6、从大量出土的齐家文化玉璧芯和部分玉琮芯以及加工成的半成品玉器可以看出,齐家玉器的制作,一般是将玉材运送到使用地后进行加工制作,并且反映出齐家文化时期已出现了一定规模、专业性较强的玉器加工作坊,玉器手工业已从其他手工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体系,已拥有一批相当熟练的制作玉器的专业工匠,已形成自成一体的玉文化体系,

  7、从积石山县银川乡新庄坪遗址出土大量的玉器来看,该遗址很可能是当时临夏境内齐家文化最大的一个玉器加工制作点,也有可能是当时齐家文化的重要中心。


  (摘录自《临夏遗产》2017年第一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