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中国现在有必要开展一场反学术不端的追查吗?

泰山顶上又一松


与其说是“学术不端”,还不如说是“被逼无奈”。

首先说说那些即将毕业的高等院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吧!除了各科考试成绩合格以外(本科生),必须有一篇在“有刊号”的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才能拿到学位(研究生)。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学本科生到了第三个学年,基本上都没什么事儿了,唯一要准备的就是论文。从导师开题到论文答辩,无疑都是对学生和老师的最大考验!

对学生来说,怎么写?怎么才能避免抄袭之嫌? 因为网上有无数“查重”软件,说不定哪一篇论文就会“躺枪”,被认定抄袭。

对导师也是一样,怎么才能确保每一篇论文都通过,而又不让导师丢了面子,有“放水”之嫌,也成了考验答辩老师的一项智力测验。

入职以后的评职称,申请“XX学者”基金更是以论文论英雄。而且论文发表的刊物要求级别更高——申报正高工(正教授)必须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五篇论文! 国外刊物更好!

怎么发呢?首先要出一笔“版面费”,也就是说,发表论文,非但没有稿费,而且必须先花钱。且这些都是明码实价,所谓“惯例”或者“行规”。

实话实说,有的学科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对于社科文史,管理类要想写一篇独到见解的论文就不容易了。

不写不能评职称,没有职称就不能享受相关待遇。于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就成了学术造假的常态,而且就是从大学校园开始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无利不起早。学术不端,其实是一个利益链,产业链。随便上网一搜,各种代写论文,查重软件,比比皆是。

不从源头治理,学术不端是不可能绝迹的。


闲看秋风999


近日,关于大学与学术,最热的新闻,大概是要数“南大教授梁莹抄袭事件”了吧。连对知识分子不怎么看得上和关注的头条,都沸反盈天。

据《中国青年报》10月24日报道,百年名校南京大学,其现年39岁的“青年才俊”,社会学系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梁莹女士,涉嫌学术不端,被指大面积抄袭,百余篇发表过的论文莫名撤下,舆论哗然。我看到的最新进展,是梁教授在下午递交了辞职信。

(图:涉及近日学术腐败事件的当事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梁莹教授)

这件事会炒的如此风火,大概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吧——因为稍知中国大学情况的朋友都知道,像这样的学术抄袭案这些年实在是太平常了,平常到懒得一提。这件“小事”会如此轰动,并且让南大方不敢怠慢,迅速跟进,还是托新媒体发达之机,民间舆论监督得以激浊扬清吧。

不久前,《人民论坛》杂志还作了一个“盛世危言:未来10年10个最严峻挑战”的调查。这个调查表明,中国未来10年,首要也是最严酷的挑战,不是经济,不是纷乱,不是房价,而是“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

梁莹女士抄袭事件,不过就是借她纤纤玉手,撕开了腐败集中营的一个小口子而已。


大家都清楚,学术腐败,扼杀的是民族的创造性,压制的是真正的文化精英。而在我看来,问题比这严重和急迫:打击抄袭、遏制学术腐败,不但是一个立场问题,也是底线问题,更是民族集体病症问题。

不仅是中国学术堕落,梁女士堕落,我们整个社会肌体就重症在床。如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社会中,还是“象牙塔”里,都充满过多假大空的东西了。可以说,最要命的不是学术不端、学者腐败,而是整个社会的诚信都是欠缺的。当前的许多政治的腐败也好,社会上一些潜规则的流行也好,演艺圈的群魔乱舞也好,抑或是学术的风气颓毁也好,本质上都是这个民族弊端具体的反映罢了。

甚至,不诚信的病症已经非常严重的传染到了原本该童真的小学生身上。有一次,我听一位小学教书的朋友感慨,我们的小孩子,可能是社会上、老师们、大人中的言传身教的引导吧,都早早就开始了对权力的迷恋与追逐,甚至背后学会了很多一些小技巧。举的种种事例,真让人大开眼界,也难以想象。

诚信,我们几乎是集体都还非常欠缺这个东西。不仅只是中国学术界欠缺、中国学者欠缺、梁莹女士欠缺而已。你要说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只知道,如果这些都失去了,那最终,我们什么都会失去。


在我看来,在当下中国,反学术不端之难,并不难在认识,甚至不难在制度,而是难在这是一个利益庞大关系网。没有谁敢打破,也没有谁可以打破。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高校腐败已经严重到“水淹金山”、也应该得到遏制,这是所有人认识上都清楚的;而当前的中国高校,其实在制度上也完全可以加以有效规避和制裁。可谓万事俱备,不欠东风,但就是屡禁不止。那么,核心问题来了:既然大家认识上有共识,制度上也可以做到杜绝,何以这些年似乎一直都在做无用功,学术腐败状况愈演愈烈?

我以为,问题的要害,就在学术反腐败,牵涉到的利益方面,几乎是上上下下都难幸免。在学术反腐败问题上,有些人或投鼠忌器,或暗中阻扰,或故布疑阵,使得学术反腐事业每每雷声大雨点小,沦为口号。

可悲可叹的是,这些年,层出不清的学术不端举报,往往最没勇气探寻真相的,反倒正是这些所属学术究查机构。自2001年北大王铭铭以来,近20年来,多少涉案学者,最后或暗度陈仓,或逍遥法外,或水过无痕,或不了了之?


何以故,很明显,现在的学术体制,要么逼良人为娼,要么是引“窃贼”上岸,几乎造成“洪洞县里无好人”的怪现状。

一方面,中国学者们确实不甘清贫,名利当前,寡廉鲜耻,以至于腐败者层出不穷,难以根除。比如,一般的大学教师,在当前高校学术评价体系中,水平衡量、职称评定、薪资待遇、奖金补贴等等,所有“身家性命”基本要和论文发表数量这个外部指标挂钩,为了达标多少讲师、教授、长官,只能敷衍、乱写、造假、抄袭?不止是论文问题,在此风气下,那些本为人师表的教授们,兼职挣外快、玩弄女学生、包养二奶、学界江湖化等等,难道干的还少么?

但另一方面,更为严重更为核心的是,“学术”与文凭已成舆论均沾之大业,所谓学术反腐,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其实都不要脸。比如,如今国内高校,早已不纯粹是教书育人之所,还承担着其余的重任,衙化现象极其普遍...........(以下被命删720字),可以说,有些人,本身就是学术腐败的合谋者与制造者,如今却要拖着“残躯”去作“主治医生”,贼喊捉贼,您说如何反的动,如何会动真格去反?


所以,这些年,学术反腐,表现是效果甚彰,但是被拿出来祭旗的,要么是学术界小喽啰,要么就是圈子内哄的失败者。猫抓耗子,小打小闹,反腐机制上的工程建设屡屡烂尾,说白了就是集体消极怠工,说深了就是腥臭之味遍被学林,谁也不干净。

这也就难怪,我们瞧不起的近邻日本,当学生学术造假事发时指导教授会悬梁自杀,而我们呢,当腐败分子如南大梁莹女士被抓现行后,会满脸不服,会很委屈,会不断喊冤,无辜的眼神透着楚楚可怜。梁教授会如此没有羞耻感,说到底,是因为她更比我们更清楚,知识分子们都早已不是“白雪公主”,“天下乌鸦一般黑”,而她只是运气不好的那一只罢了。

中国现在,当然有必要开展一场反学术不端的追查,但是这个问题不正视,学术腐败问题必然无法根除。而迟早会有那么一天,一个冠冕但充斥糟糠,和谐却举国平庸,繁荣又无所作为,也找不到大师的时代就会到来。

能谈的都不是重点,重点的还无法谈。问题大家都知道,偏偏“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在,只好让梁莹女士一个人“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

2018,10,27,被命删改后重发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现在的学术不端走入了误区!大部分人把学术不端简单认为是抄袭!学术不端不是简单的抄袭,学术不端应该是在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章法布局等方面没有一点创新,把抄袭拼凑别人的文章,最后把与别人一样或类同的观点,作为自己研究的结果!

如果把文字抄袭或重复作为学术不端,若干年过后,科研工作者将没有语句或词语运用,因为所有的汉字组合,无论通不通顺都被前人用过了!只要任意一句话就会和别人的重复!真的到了那一天,现在的学术不端检测将是罪魁祸首。

我认为,整段材料或文字引用不要紧,只要能合理推出新的结论。比如重复去年网上比较热的韩**学术论文(最后撤稿)的试验和表述,如果能实验成功就不怕某一段或两段与他重复。所以重点不在材料或句子,而应该在观点和新结论。因为科研的生命在于创新。当然没有结论创新加上重复别人的文章更不行!我担心的是,如果论文的编发或评奖把重点放在查重上,若干年后,随便一段话,每一句都会和若干年前上传的数据库里张三或李四或王五或赵六的语句一字不差,因为汉语言文字基本上就那么多,词语组合也就那么多,总有尽头。

欢迎文雅辩论,不喜欢盲目的乱喷。


河南大学教师


这个可以参考范冰冰偷税案。

谁都知道,娱乐圈偷税的绝非范一个人,不夸张的说,不偷税的圈内人恐怕是凤毛麟角,为什么都不查,单查范一人?除了只打出头鸟以外,更多的原因还在于法难治众。法不治众固然不对,可实际操作却往往也只能如此,不然大小明星们恐怕都要一锅端,影视市场也就彻底玩完了。怎么办?不查可以,但你们要补交税款,不补,再办。这种方法虽然不是最合规合法的,但也只能如此。

学术不端,造假风行,是危害科学发展的败血症,必须根治。但要发起一个运动,全面彻底的追查所有的造假行为和造假者,恐怕真正干净的也不是很多。查出来全部处理不现实,不处理又说不过去。比较好的办法是,重点追查,有过造假而又确实做出过贡献的,批评留用,没有任何贡献和建树的,坚决清理。


梅兰竹菊53118


看看网络风气,看看年轻人的评论,信口雌黄,说着无根无据的话,读着没有经过调查核实的洗稿,无不说明学术界造假或抄袭炒作带来的恶劣气风影响有多大了。我的一首《传奇》也被百度成天津某某歌手的歌词。一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也被说成是席慕容现场创作的。关于《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里有必要澄清的。2009年我在东莞市望牛墩一工厂上班,开始学会用手机上网,那时还是3g 门户网站,在评论区写了这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写完后根据“形容”署上席慕容这个名字,因为以前看到过有这个名字,以为她是上个世纪的台湾诗人,已经不在世了,所以想看看日后会有什么现像发生。也随便取了个“乌兰托嘎(客家音假)”作曲,日后就可辨别了。后来央视真的采访了“席慕容”,她说,她也不清楚了,也许以前到过大草原曾经写这首诗歌遗落下来了。那么长的句式,还有“哎”的语气词,明明就是我有意作的歌词而不是一首诗啊!

所以某些造假可能要影响几代人的。


14778274713


本质上就是不可行的。

学术不端难以界定,难以取证。

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很多研究者并不公开自己的原始数据,只公开处理或计算以后都结果,这就很难供其他人验证,在现在的学术圈这种做法非常普遍。如果有些造假者,数据是伪造的,但结论是正确的,这种情况即使公开了数据也根本无法调查真伪。另一方面,实验方法不同条件不同往往得到不同的结果,在一些关注度不那么高的研究领域无法区分出哪个更好,哪个有造假嫌疑。

而且科研本就是螺旋上升,逐渐深入的,结论不对并不意味着造假,本着科学的精神得到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结论,这在科研中是允许的,这种情况也难以和造假得到的错误结果做区分。

还有一些研究非常冷僻,或是门槛极高,研究者人很少,世界范围内也难以找到有条件又愿意花时间去验证这些研究成果是否真实的人。

学术圈有很多利益群体,造假的论文互为合作作者,其中不乏学术权威,往往互相掩护,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只能他们怎么说就怎么信。

与学术造假相应的,还有一类学术垃圾,这类占比远远比学术造假大,这些研究成果本质上没有应用价值,只是更换实验条件,模型参数,得到不同于之前的结果,或是特定条件下更优但完全不实用的结果,单从结果上看,审稿人也无法辨别,更不用说我们了。


为艾尔而生


非常有必要!国内学术界存在的问题并不比娱乐圈少,只是比较隐蔽!高校职称评审、人才引进、课题申请、成果评奖等环节存在系统性问题,诸多条件本身就违背客观规律!当伪造成果利益巨大而成本较小时(特别是前有先例时),大多数人选择铤而走险就不难理解了!只有极少数顾及脸面的人不会选择弄虚作假!


普度咨询


脚下之事看不到。却可以看到西方科学体系?人家的是名利场或者什么。与我们何干?几十年得到了两个诺奖。却挖苦别人。真不知道项上顶的是什么?几时,务实精神才可以得到各方面认可?

学术造假,抄袭早已不算新闻。各式奇芭丑事也是常见报道。但是,处理结果却总是遮遮掩掩!!是不是怕损害科学这两字的尊严与形象?

高科技的研发与拥有量反映出的不仅是国力与人才。也可以显示教育水平等综合性的储量与潜在能量。因此,骗取经费。师生造假等等问题都应该认真追责处理。上对国家,下对民众都要给一认真答复。

科学的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强大越来越重要。风清气正应该是科技界的根本!


大莫僧人


当然要追查。不过我觉得很难,因为这是上行下效。

你自己可以看看高级干部有几个没有博士头衔的?他们真的都是搞科学研究得来的?

所以说用这些人去追究能追出什么结果?


公治小虫


有,对成天不是好好教学只想评职称出名只想着钱的老师好好整顿整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