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推進綠色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出台

成都市推進綠色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出臺

綠色,正成為成都發展最鮮明的底色、最優質的資產、最持久的優勢。如何厚植綠色經濟發展的土壤,明確綠色經濟的重點領域,激發綠色經濟的市場活力?昨日,成都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科技局、市環保局在新聞發佈會上分別就已出臺並印發的《成都市推進綠色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進行了解讀,描繪成都綠色發展的路線圖。

據悉,到2022年,綠色經濟將成為成都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柱,綠色低碳製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0億元以上。隨著綠色經濟活力充分釋放,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成都也將成為國內綠色經濟發展的領先城市。

哪些業態值得關注?

重點發展九大產業形態

全面提升綠色產品供給水平

《實施方案》從做強綠色低碳製造業、壯大綠色低碳服務業、培育綠色循環產業三個維度,提出重點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綠色建築、綠色物流、綠色低碳第三方服務、綠色金融、城市靜脈、森林康養共“九大產業形態”,旨在全面提升綠色產品供給水平。

“在綠色低碳製造業方面,將重點做強新能源產業,力爭打造國內一流、中西部領先的新能源產業基地”。成都市發改委副巡視員祝小文介紹,與此同時將做強節能環保產業,建成國家級節能環保產業基地,使節能環保產業成為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支柱。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將實施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發展戰略,建成國家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和示範基地。同時,做強綠色建築產業,轉變城鄉建設模式和建築業發展方式,建設國家裝配式建築示範城市。

在綠色低碳服務業方面,成都將重點壯大綠色物流產業,推進物流領域全過程綠色化、低碳化。壯大綠色低碳第三方服務業,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碳交易和碳資產管理服務公司,增強綠色生產服務能力。壯大綠色金融產業,重點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產品,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綠色產業。

培育綠色循環產業方面,成都將重點培育城市靜脈產業,科學規劃專業性、綜合性的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和園區。培育森林康養產業,堅持林旅融合、醫養並重,推出一批以特色醫療、療養康復、森林康養等為主題的康養旅遊產品,建設康養綜合體。

空間版圖如何佈局?

構建5大產業重點發展區和3大產業聚集區

發展綠色經濟 “九大產業形態”必須有相應的空間載體。按照產業生態圈理念,《實施方案》圍繞重塑綠色經濟發展空間格局,重點依託產業功能區及園區,提出構建“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綠色金融、森林康養”5大產業重點發展區,構建“綠色建築、綠色低碳第三方服務、城市靜脈”3大產業聚集區,在空間地理上落實我市綠色經濟發展“5+3”空間版圖。

其中,5大產業重點發展區將以天府新區雙流空港產業園、天府新區南區產業園(新津)為重點,輻射淮州新城智能製造產業園、天府新區邛崍產業園,涵蓋核電、太陽能、智能電網裝備,儲能電池和關鍵材料等產業,佈局新能源產業重點發展區。以淮州新城智能製造產業園為重點,涵蓋節能、環保產品和汙染防治設備等產業,佈局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區。以成都經開區、簡州新城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天府新區南區產業園(新津)為重點,涵蓋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等產業,佈局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點發展區。以新都綠色金融產業集聚區、成都金融總部商務區為重點,涵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產業,佈局綠色金融產業重點發展區。以彭州龍門山山地旅遊集聚區、大青城休閒旅遊產業園區、崇州康養旅遊服務業集聚區、天府水城文旅康養集聚區為重點,涵蓋休閒度假、山地戶外、康養旅遊等產業,佈局森林康養產業重點發展區。

在3大產業聚集區佈局方面,將以成都先進材料產業園、天府新區、新都區、郫都區、簡陽市為重點,佈局裝配式建築產業聚集區。以成都高新區、錦江區、青羊區為重點,佈局綠色低碳第三方服務產業聚集區。以龍泉長安靜脈產業園為重點,佈局城市靜脈產業聚集區。

出臺哪些支持政策?

在蓉高校院所企業

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最高可獲100萬元扶持

如何將技術和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載體?成都聚焦能源生成轉換、綠色生產、綠色生活三大領域,提出重點實施“十二大工程”,也是“十二大應用場景”。同時,從企業引育、技術創新、融資服務、財稅體系、綠色機制五個方面,重點解決生態要素供給等問題。

企業是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人才作為支撐綠色經濟發展最活躍的要素,成都如何營造其有利的生長環境?《實施方案》提出引育核心企業,對在蓉設立企業總部並達到成都總部企業標準的綠色經濟企業,給予企業及其高級管理人員資金獎勵和政策支持。同時,全面落實人才新政,對符合條件的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給予補貼獎勵;通過納入採購目錄、給予跟進投資、優先納入特許經營招標範疇、“一企一策”等方式,培育獨角獸和瞪羚式企業。

為鼓勵技術創新,《實施方案》提出多項支持措施,其中支持在蓉高校院所、企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最高將給予100萬元支持。同時,鼓勵向高校院所及科技服務企業購買檢驗檢測服務、知識產權服務等,按照服務總費用分別給予提供方不超過10%和使用方不超過20%的補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