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赤壁之戰是劉備打的,和孫權無關?

王超行俠仗義


要說和孫權無關,那就是孫權沒上前線,說是劉備打的有些根據,但並不完全。

第一,如果按曹操自己的說法赤壁之戰就沒打,曹操給孫權的信中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按曹操的說法就是因為有瘟疫,所以我把船燒了自己撤退了,周瑜完全是撿個便宜,成就了名聲。這個是曹操自己吹的,所以基本不可信,但是有瘟疫應該是事實情況。

第二,劉備傳的說法,的確是和劉備打的。

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劉備傳說法是直接在赤壁打了,而且大敗了曹操,然後出現瘟疫,曹操撤退。這裡應該是主吹劉備的,所以幾乎忽略了東吳的作用,但實際上東吳的兵力才是此戰的保障,同樣劉備傳裡: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也就是劉備傳把孫權資助的周瑜、程普等人算作自己的手下了,所以劉備算是赤壁的主帥,所以按這種說法赤壁是劉備打的,但更算是劉備借東吳的兵打的。

第三,周瑜傳的說法,完全是周瑜打的。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這裡說,劉備已經被曹操打敗了,已經在想著南渡了,而且這裡又多說了一點,就是先有的瘟疫,所以曹軍一觸即潰,因為瘟疫大大降低了北軍的戰力,這一點和劉備傳先打後瘟疫的說法一反。而且這次只是遭遇戰,並非火燒赤壁。這次戰鬥後曹操在江北紮營,然後黃蓋詐降,再放火燒,這時地點已經轉換,只是沒有明確說明,具體地點並不詳。

第四,孫權傳的說法,周瑜燒了一部分,曹操燒了一部分

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而且孫權任命是周瑜和程普分別為左右督,兩人並列,在赤壁打了遭遇戰,然後曹操燒了其餘的船撤退,然後發生了瘟疫,死傷比較大。

綜上來看,真實的情況可能是這樣,赤壁之戰,只是一場遭遇戰,因為曹操軍有瘟疫,以劉備為主的聯軍獲勝,曹操退到江北,然後又以周瑜為主的東吳水軍用火計再敗了曹操一次,而且燒了曹操不少船,曹操軍瘟疫遏制不住,死傷擴大,曹操不得已撤軍,而在撤軍的時候為了不留下物資,就把剩下的船一把火自己燒了。所以嚴格來說,赤壁之戰時兩次戰役,先是以劉備為主的遭遇戰打敗曹操,後以周瑜為主的水軍再次打敗曹操。地點也必然有不同,只是後來統一稱為赤壁之戰了。


胡侃解密三國



個人認為!看“三國志”,只鍾情於一傳的話!還不如不看;建議那些只看一傳的朋友,趕緊放棄“三國志”,讀“資治通鑑”吧,也許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最著名,最經典的戰役之一;他就像一個印記,刻在了每個中國人心中,流傳極為廣泛;即便沒看過正史的朋友,對赤壁之戰也多多少少有一些瞭解;小說,電視劇,評書等等等等……赤壁題材層出不窮!!

然而!一次戰役火了,成了經典,後世就會去分析這其中的原因;赤壁之戰為什麼能“以少勝多”?曹操失敗原因?孫劉的致勝關鍵?等等……包括這裡的赤壁之戰的功勞歸屬問題!!

那麼?赤壁之戰孫劉破曹,究竟應該歸功於誰呢?劉備?還是孫權?

我認為!這個問題爭議不大,但凡懂點三國曆史的人,都會毫無疑問的說,赤壁之戰應該歸功東吳;劉備?只是寄人籬下,受人支配的小弟弟;孫劉聯盟的大盟主,是東吳大大孫權;赤壁之戰總指揮,是東吳大都督周瑜;

能問出這個問題,我想“三國志”就不應該看了,周瑜傳,孫權傳,黃蓋傳我也就不說了;還是談談“資治通鑑”吧!畢竟邏輯性更強,更適合大題主這類朋友看;

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自此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別過之”;備深愧喜。

劉備連破敵的信心都沒有。何來功勞一說!!

進,與操遇於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曹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乃取蒙衝鬥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預備走舸,繫於其尾。先以書遺操,詐雲欲降。………………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數眾,瑜等輕率精銳繼其後,擂鼓大進,北軍大壞。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曹至南郡!!

所以清楚了嗎?周瑜、劉備,一水一陸;赤壁水戰敗曹的是周瑜;曹操赤壁戰敗,逃命途中被劉備擊敗,這是事實,因為劉備走的陸路,周瑜走的水路;劉備囤軍在樊口,即武昌郡境內,離赤壁戰場,還有很遠;真正囤軍赤壁南岸的,是周瑜的三萬大軍;赤壁之戰是周瑜打的,跟劉備沒關係才對!!


愛尚文史


先梳理一下當時劉備和孫權主要活動的過程:

一、曹操派大軍南下,首先直奔荊州。這時候劉備在樊城駐軍,孫權還在東吳享受。

二、荊州劉琮在部下的慫恿下投降了曹操,劉備得知後馬上南撤,在逃跑過程中把老婆孩子都給弄丟了(兩個女兒都被捉去了)

三、東吳派魯肅外出打探消息,結果一出去才發現外面亂得很。最後魯肅在當陽遇到了劉備,於是魯肅勸說劉備與東吳聯盟。劉備接受了魯肅的建議,後來駐紮在樊口一帶。

四、由於之前魯肅的建議,劉備派諸葛亮去東吳遊說。經與諸葛亮一番辯論,加上曹操下戰書的盛氣凌人,孫權與周瑜商量後,最後下決心與劉備聯合。

五、孫劉聯軍。聯軍總指揮為周瑜。當時劉備部隊差不多兩萬人,周瑜透露出來的東吳能戰的有三萬多人。

六、 由於曹操部隊多不習水性,另與荊州降兵磨合不夠,曹操試探性的初戰幾場,結果被孫劉聯軍結果打敗。於是,曹操暫時隔江與孫劉對峙,抓緊時間操練水軍。

七、 火燒赤壁。藉著風向,事先詐降的黃蓋等人坐先鋒划船靠近曹軍,快靠近時十艘船一起點火,曹軍的大敗也拉開序幕。

八、曹操逃回北方, 孫劉瓜分地盤,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此開始。

所以說,赤壁之戰與劉備、孫權都有關。





戴草帽的小老鼠


赤壁之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回到鄴城,重整兵馬,帶兵八十三萬準備伐吳,東吳孫權令周瑜,為大督督,周瑜於諸葛亮看見曹操軍士不會水上作戰,準備火燒曹操戰船。需要東風。諸葛亮任務是借東風,周瑜任務,打老將黃蓋,逼黃益到假投降,投降時船上裝流磺,火藥,稻草準備燒船。


諸葛亮設壇作法是作秀,因為三天後會有東風,因為諸葛亮懂氣象資枓。因為曹操

用鐵鏈鎖將船連在一起,保證士兵打仗不暈船。所因黃蓋投降時燒船任務順其自然,而完成。而諸葛亮完成任務後,逃避至劉備軍中。調兵派將準備殺曹操。明殺曹操,而心中想放曹操。因為他怕孫權佔領了曹操地盤後,對劉備弱小的軍隊進行殲滅。所以在華容道埋伏將選上用激將法,若關羽生氣,曹搡在關羽出五關斬六將後。曹操放了關羽。關羽高傲,講義氣,肯定會報曹操救命之恩。


曹操來到三叉路口,看路線,只有華容道有青煙,說明有伏兵作飯,而另外兩條路的山上連鳥叫也沒有。肯定是大軍過後鳥飛跑了。重兵埋伏山上。而關羽是伏兵,故意報信於曹操,我在此山伏擊曹操,正在作飯,你千萬別走華容道,而曹操看見青煙,知道是關羽守道,發信號。帶領百十騎。過華容道被關羽放跑。因為曹操知道關羽肯定會放自己走。也是天不滅曹。


286草民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赤壁之戰是劉備打的。

我之前寫過一篇,現在在分析一下,劉備作為主力和曹操對抗證據不足。

《三國演義》雖然是一部民間野史,但其中也有值得稱讚的細節。

赤壁之戰後為什麼孫權會把荊州借給劉備。赤壁之戰前,曹操擁軍二十餘萬,新敗袁紹,接受劉表全部水軍,可以說是意氣奮發,一鼓作氣就要把全天下給收復了。結果在赤壁這個地方遭遇了孫劉聯軍,一敗塗地。

那麼為什麼在赤壁之戰後孫權會把荊州借給劉備?真的是一諾千金?我想孫權絕對不會這麼講信用的。

那麼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有兩點∶

一:曹操雖然打了敗仗,但是主要實力依舊強大,孫權擔心曹操會重新聚集大軍報復自己,所以把荊州借給劉備,如果曹操前來報復,也能有一個緩衝地帶。

二:大家兩敗俱傷,這個可能性很小,因為赤壁之戰後,劉備便入主益州,如果劉備在赤壁之戰中損失極大,那麼入主益州他就沒有足夠的兵力。

三:孫權一方在赤壁之戰中損失極大,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實際歷史中為什麼說周瑜才是火燒赤壁的真正幕後。因為面對曹操二十萬大軍的是孫權的人馬,而劉備一方很有可能是打後勤工作的。所以把荊州借給劉備,是赤壁之戰後孫權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三國志武帝紀》“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三國志先主傳》“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諸葛亮傳》“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 “權既宿服備,又觀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

《三國志吳主傳》“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近,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傳》“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

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是孫劉聯軍主動出擊,不算偷襲,畢竟曹軍也不是毫無準備。 曹軍在赤壁的主力損失了,但主要是因為瘟疫,也有被擊敗的因素。 沒有鐵索連舟,只是艦船捱得比較近。 周瑜程普率水軍攻打曹操水軍,黃蓋詐降燒了曹軍艦船,曹軍水軍被燒,全軍又瘟疫流行,損失大半。而後周瑜劉備追擊曹軍至南郡,曹操北歸,留曹仁守南郡


如歌223072947


這個問題提得比較搞笑。誰都知道赤壁之戰是孫權和曹操打的,主將是周瑜,劉備嘛,只是順便打了個醬油而已。

公元208年,孫權在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後,第六次西征黃祖,除了為父親孫堅報仇的原因,孫權還有趁機奪取荊州的目的。

曹操這時已經基本平定了北方,有時間也有能力將目光投向荊州和寄居在那裡的劉備,曹操聽說孫權打敗黃祖後,知道他有覬覦荊州的野心,就立刻親率十幾萬大軍南下,荊州幼主劉琮在屬下的勸說下,不戰而降。

在荊州的劉備猝不及防,被曹操的虎豹騎追殺,狼狽逃到江夏。劉備到江夏後,派諸葛亮到東吳聯絡孫權,準備共同抗曹。

孫權也感受到了曹操的威脅,派出周瑜帶領三萬軍隊迎戰曹操,周瑜手下的黃蓋使出詐降計詐降曹操,最後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

劉備在赤壁之戰前期是一個觀望著,因為他沒有實力。後來在看到曹操失敗後,趁勢帶領劉琦留下的一萬人馬追擊了一下。所以說赤壁之戰主要是周瑜指揮東吳軍隊打勝的。


未鳴讀史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戰,此戰無論是在戰術運用、還是作戰規模、亦或者是各兵種協同作戰實際探討等方面,都佔據重要的位置,而東漢末年諸侯割據,戰亂多年,自此一戰過後,天下一分為三,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據歷史記載,赤壁之戰是劉備聯合孫權,以5萬兵力對抗曹操20多萬兵力,孫劉聯軍最終以少勝多,戰敗曹軍,曹操也在此戰過後,再未發動過一次南征之戰。

後世有人以訛傳訛,認為赤壁之戰和孫權無關,完全是劉備的功勞,那麼,為什麼部分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小哥詳細分析。


赤壁之戰始末。

荊州劉表昏暈,劉備佔領徐州後,和劉表走的很近,而劉備佔領徐州後,曹操才發現劉備的狼子野心,但是追悔莫及。劉表病故,次子劉琮接管荊州,曹操知荊州事關重要,因此起大軍討伐劉備,吞併荊州。劉備在徐州立腳不穩,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時候,無奈攜百姓逃往江陵,曹操駐兵新野,接受了劉表次子劉琮的降書,曹操也知道江陵物資充沛,怕劉備佔領江陵,因此親自率五千精兵追趕劉備,在當陽縣追上了劉備,後面發生了長坂坡之戰。

張飛領二十軍士於長坂坡橋,獨拒曹軍,曹操心疑撤軍,為劉備爭取到了足夠的逃跑時間。

劉備本來想投靠吳巨,魯肅和劉備一番交談,他為人誠懇,建議劉備投靠孫權,最後劉備權衡再三,令兵向東,向孫權靠攏。

曹操從江陵順江而下,氣勢洶洶,還專門寫了一封信給孫權,揚言自己有80萬大軍。

東吳人一聽曹操有這麼多軍馬,人心動搖,文臣主降,武將主戰,一時間眾說風雲,最後諸葛亮和周瑜、魯肅說服孫權,孫權答應和劉備聯手共抗曹操。

隨後發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戰。周瑜打黃蓋、草船借箭、曹操敗走華容道等等故事都是從赤壁之戰產生的。


赤壁之戰劉備、孫權和曹操所在位置。

赤壁之戰,開場黃蓋火燒曹操“連環船陣”,由東吳水軍主戰,周瑜親自指揮,率程普徐盛丁奉於戰船之上痛擊曹軍。

甘寧直接衝入曹營,呂蒙在放火助威,潘璋和董悉四處放火製造混亂。曹操無奈,在張遼的保護下,登陸逃竄。

就在曹操被四面追捕,倉皇而逃的時候,徐晃引軍殺來,和張遼一起保護曹操退走。

在隨後的逃亡途中,曹操依次遭遇了趙雲、張飛和關羽的截殺,最後被關羽以死相報,違抗軍令放了曹操眾人,被後世傳為佳話。

當時劉備和孫權在那裡呢?

劉備當初和諸葛亮一同拜見孫權,討論聯盟大事,但是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並沒有回到自己的地盤,因為此時的劉備被孫權變相軟禁了,劉備和孫尚香的婚姻,一方面是諸葛亮謀劃的結果,一方面也是孫權重英雄惜英雄的結果,因為周瑜曾經建議孫權軟禁或者直接除掉劉備,甚至於周瑜臨死之前,和孫權談的也是這件事。

所以說,當初赤壁之戰,劉備和孫權都沒有直接參與軍事作戰指揮。



赤壁之戰成果大部分被劉備所得。

赤壁之戰雖然精彩,至關重要,但是戰後成果如何呢?

劉備的收穫:

得五郡之地:武陵郡、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和南郡。

得兩員大將:黃忠和魏延。

得數萬軍馬。

得以保全自己的地盤:徐州。

孫權的收穫:

得荊州(名義上),得南郡(荊州最為富足的地方)。



孫權中庸,劉備梟雄。

無論是從哪部正史,我們都可以看出來,在赤壁之戰之後的發展中,東吳孫權沒有什麼大的做為,而曹操和劉備則不同,曹操西征馬超,劉備西取巴蜀,所以在很多人眼中,孫權的存在感比較低。

後來西蜀和東吳關係緊張,面對強勢的蜀漢,孫權無奈向曹操稱臣,後來孫權奪取了荊州,更是請求曹操和自己一起抗擊蜀中劉備,因此孫權本身的形象和劉備曹操相比,就差了一些。

《三國演義》中,曹操曾經“煮酒論英雄,”認為天下能稱之為英雄的只有自己和劉備,孫權之類根本不值一提,不得不說曹操看人的眼光確實毒辣,但是曹操心地仁慈,並沒有對劉備太過重視,導致了以後的天下三分。



點評。

赤壁之戰,劉備幾無立足之地,曹操勢大,沒有什麼人可以抗衡,孫權接待了劉備,不惜以東吳為賭注庇護了劉備,雖然後來大部分勝利成果被劉備攫取,但是不可否認,孫權在赤壁之戰中起的的作用,排第一都不為過。假使孫權為人狠辣,那麼劉備投靠期間完全可以殺害劉備,但是孫權沒有,可謂是大仁大義之人。


古梁鏞


在討論這個問題前,必須拋開《三國演義》或者《三國》電視劇的影響。文學畢竟是藝術,不是歷史。那麼精彩的赤壁之戰,或許只是劇情需要了。赤壁之戰在史料上的記載並不多,對這次戰役的規模、時間、參戰人員都還存在很多爭議。下面我們分析一下:

1.取荊州,滅劉備

荊州是當時兵家必爭之地,曹操取荊州是戰略需要。曹操發動戰爭的初衷是征伐劉表,滅掉劉備,佔據荊州。劉表死後,託孤給劉備,劉備原本正好可以利用荊州作為根據地。但是曹操不可能看著劉備佔據荊襄之地壯大起來,並且曹操此時已經將劉備視為一統天下的勁敵,希望奪取荊州的同時,把劉備消滅。

不論是原來的荊州兵還是劉備,力量在曹操面前還是比較弱,更何況荊州出了蔡瑁等人。此時曹操,意在消滅劉備,在江陵獲取物資,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就直下江東,矛頭直指劉備。如果攻打孫吳,不可能如此草率。

此時的孫權,態度不明。可以說,目前為止,與孫權無關。

2.戰略模糊,埋下敗筆

劉備走投無路之際,魯肅來了,可謂天上掉餡餅,救命稻草,於是有了後面的孫劉聯盟。此時曹操,是想滅掉劉備,還是向順勢一起滅掉東吳?

(1)如果曹操目的單一,只是消滅劉備,可以乘勝追擊,在夏口之前一舉滅掉劉備,而不至於給劉備投奔江東。或者與東吳修好,只要東吳不容留劉備,曹操就不與東吳兵戎相見,那麼就不存在什麼孫劉聯盟了,孫權把劉備趕出江東來就完事了。這樣,曹操肯定就也只和劉備打。

(2)如果曹操放劉備到江東,只是要找個藉口,順帶一起滅了東吳,與其謀略嚴重背離,準備並不充分,這是疑點,但不代表不可能,要是曹操傲嬌輕敵了呢?因為目標不明確,以至於後來面對的是孫劉聯盟。這個結盟是有據可查的,那麼曹操這一戰就必然和劉備、孫權都有關係。

因為赤壁之戰從時間上看,是孫劉聯盟期間。

(3)無論怎麼查證,都不可能是曹操要置劉備不管,而直接面對東吳。

3.揮師南下,敗給孫劉聯盟

曹操安撫荊州之後,揮師南下時,劉備已經孫權結盟了。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東吳感到了壓力,同時也在圖謀自身利益,與劉備結盟抗曹。曹操必然是與孫劉聯盟發生戰爭。

按照常理,水戰肯定時與東吳水軍,陸地上那就是劉備,不可能光聯盟而不出力。孫權是東吳的首領,沒有孫權的決策,怎麼可能發起戰爭,難道周瑜、魯肅等人可以自行其是?

所以,赤壁之戰,是曹操與孫劉聯盟之間的戰爭,少不了劉備,也缺不了孫權。


印記之光


如果硬要把赤壁之戰的功勞算在劉備的頭上,其實也是說得過去的。

一,曹操首先要剿滅的是劉備以及荊州的劉表,孫權是第二個目標。如果曹操把劉備宰了並佔據了荊州,則孫權將完全處在曹操大軍的合圍之中,除了逃亡海上,已經無路可走了。所以,曹操一方面盡力追剿劉備,一方面先致書孫權,“欲與將軍會獵於吳”,迫孫權投降。從主要對戰的雙方來說,名義上確實是曹、劉,而不是曹、孫;

二,劉備危急之際,採取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策略,“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而此時的孫權,還在投降與決戰之中猶豫不定,大臣中主和、主戰兩派已經涇渭分明,爭論不休。諸葛亮有沒有“舌戰群儒”的精采表演雖然不敢肯定,但促成了孫劉聯盟是事實。“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所以,孫權是派了周瑜他們來聽從劉備指揮的,赤壁之戰的主將也是劉備。在《三國志周瑜傳》中,“權遂遣瑜與程普等與備併力拒曹公,遇於赤壁”。這段記載說明,諸葛亮與孫權已經商定了合力抗曹的策略,或許還不放心,所以當週瑜回到孫權身邊,孫權問及戰、和之計時,周瑜不但主戰,而且完全大包大攬了下來,“保為將軍破之”,確實是英雄氣概。然而孫、劉已經聯盟,所以孫權的人馬再多,那也是來協助作戰的,功勞還是劉備的。


亦喻之


因為說這話的人只看了《三國志•曹操傳》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劉)備戰,不利。”

《山陽公載記》:“公船為(劉)備所燒。”

《三國志•孫權傳》:“遣兵三萬以助(劉)備”

而完全不看《周瑜傳》、《黃蓋傳》中對赤壁之戰的描寫。

作為曹操來說,當時的孫權和周瑜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曹操南下名義上也是討伐劉備。結果沒想到被周瑜打敗了,對曹操來說,這個臉算是丟沒了。所以不論是曹魏一方還是曹操本人都不能直接說自己輸給了周瑜的,因為丟不起那人。

而劉備天下梟雄,曹操評價他:“吾儔也”,輸給劉備對曹操來說是不丟人的,所以在曹魏的史書中都記載了輸給了劉備,為了面子而已。

現在的人為了譁眾取寵、標新立異,說曹操是被劉備打敗的,只能說明他們讀書讀的還是太少,可能只是聽了幾句傳言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