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被称作人

奥斯卡评委的眼光总是不会太差,但是还是要佩服国外电影的尺度和深度, 这部糅合了人性、人种问题、善与恶的难辨和甚至禅意的顿悟等话题的电影,却毫不臃肿和无聊,每一秒都不可删减。

电影的成功之处太多了,甚至想不到用什么具体的词语去概括,背景配乐和剧情完美的融合在每个场景,温馨的旋律为阴郁的电影气氛增添了黑色幽默的色彩,当一部电影让你感觉不到演员是在表演,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它总不会太差,特别是《三块广告牌》中所有人的情绪和转变都能让你感觉到有情可原,毫不突兀,这是它最伟大之处。

《三块广告牌》: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被称作人

如此宏大的电影很难概括出它的主旨,因为甚至一个细节的刻画甚至都值得用1000字甚至更长的篇幅来描述,每个镜头刻画出的人物都是有灵魂的,如同上帝赋予了导演魔法。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个为赎罪、也为女儿珍之死忏悔而始终愤怒的母亲,也能看到在生命最后时刻,对一切充满宽恕和平和的老警官,还有困于现实,用混账外表、酗酒麻醉自己的恐同警员。

电影中所有的悲剧起始于一起女儿惨死而凶手逍遥法外的案件,而每个人的境遇和经历决定了他们走向不同的轨迹,所有偏见和误解共同推动情节“顺理成章”的进行。在影片里可以说的点太多了,观影后我最想说的,还是每个人的境遇造成的不完美,如何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选择,影片里没有人是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即使看起来十足冷血的母亲米尔德里德和看起来与人为善受人爱戴的老警员威洛比。

米尔德里德

《三块广告牌》: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被称作人

米尔德里德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人物,正是她立起三块广告牌的举动,才让一切故事开始。作为母亲她是失败的,前夫和19岁的新女友跑了,自己酗酒、和女儿关系极差。甚至在女儿出事当天,她在对骂中说希望女儿死掉。

也正是这份对女儿巨大的愧疚,让她在女儿死后如此愤怒和痛苦,希望能在死后为自己作为母亲的失败赎罪,这是她在全片中所有行为的动机。所以她宁可逼一位身患癌症死期将至的警官面对自己的折磨,也不愿放弃可能是找出凶手的最后机会。

在影片里,扮演者麦克多蒙德成功演绎了一个倔强、冷酷的失去女儿母亲形象,甚至让人怀疑她是铁石心肠,然而在威洛比咳血的一刻,她终于流露出自己作为人的同情和脆弱,也许在内心深处她并非毫无感情,但是当她被迫面对女儿的死,扮演起这样的角色,她别无选择。

威洛比

在电影中,威洛比是受人爱戴的老警官,警方的不作为其实他已经尽了全力,只是线索实在太少,他已无能为力。

理智在愤怒面前总是一文不值,米尔德里德知道他已身患癌症,也知道犯罪DNA数据库不是自己或威洛比一己之力就能够做到的,但是还是逼老警官为自己查出真相,直到威洛比在和自己的家人过完最完美的一天后,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块广告牌》: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被称作人

可是,如此绝望的威洛比真的完美吗?不尽然。每次警局里呈现出的是什么样的情景?种族主义,暴力对待平民,这样的情况本应该由这位警官来管理纠正,可是他只是作为一名老好人,直到最后才劝诫迪克森学会思考,如果他早一点狠下心纠正一切,会不会局面比现在更好一些?他本有这个机会的。

迪克森

迪克森的形象,或许就是为了解释为何米尔德里德对警方为何如此仇视,毕竟一个惯于以暴制暴、对真正犯罪打击却几乎看不到的人,难以服众。

《三块广告牌》: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被称作人

可是这样的人格,也许全部怪罪于他也过于偏颇,他的母亲和家庭给予他的就是这样的成长环境:酗酒,仇视有色人种,粗鄙。他也许的确比谁都希望成为好警察,但是这样的愿望被现实压得抬不起头,因为他已经丧失正确的思维方式了。至少在火场中他拼命想护住的,是那个案件的记录簿,这就是他的初心。

《三块广告牌》高明之处就在于,它不讨论绝对的善恶,因为那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受限于境遇、知识和各种条件下,人格的形成是复杂的过程,很难分清到底是善的一面多还是恶的以免占上风,正是因为不完美,我们才被称作人类。

但是至少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这是最重要的,不要让现实的束缚禁锢了自己。就像火场中救出案件记录簿的迪克森,至少在那一刻,我愿意为这个混账了半辈子的警员热泪盈眶,也如面对大火燃烧广告牌跪下哭泣的米尔德里德,你也很难再苛责这位冷血母亲一样。无论现实如何的折磨,总有机会成为更好的人,一定要去争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