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下的“鸟文化”——城市·鸟·遛鸟人》王海琦


古人最早的养鸟记录应该始于商周时期,当时只在园子里豢养大型的观赏鸟,如孔雀、鹤、鹂等;最早养笼鸟的是北宋,养的是画眉,后来元代开始养百灵。不过承德地区养鸟文化的起源的确是满人带来的。康雍乾三代把避暑山庄建成后,大批的满人进入热河。当时的八旗子弟有钱有闲,甚至玩儿出了“文化”,有专人伺候和驯养鸟类的鸟把式。后来,承德的养鸟文化就这样传了下来,成为皇城根下一道独特的风景。

制笼工匠李广治正在他的制笼作坊纯手工打造精美的竹制鸟笼配件,什么鸟配什么笼,爱鸟者对鸟笼子的需求是很有讲究的,制作鸟笼子的工艺每一步都极其细致。

制笼工匠李广治向“鸟友”展示他手工精心雕刻鸟笼子上带传统纹样的围圈。围圈有竹节、麦穗、光板三种样式。

80 后养鸟爱好者李时伦在向观者展示他收藏的鸟笼钩,养百灵鸟用的是圆顶铜抓钩,画眉是平顶竹抓铜钩。如果用错了,那在养鸟圈子里是相当露怯的。

遇到匠心别致的鸟笼子,李广治就会与“鸟友”用心研究一番,将其精华融汇到他的制笼工艺中。

避暑山庄德汇门前令人瞩目的鸟市。每到周六日,吸引了众多市民、鸟友及外地游客在此驻足、交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曾经举办过全国性质的三届“赛鸟大会”。如今,很多“鸟友”都希望承德能否再举办“赛鸟大会”。

避暑山庄德汇门前鸟市的兴旺,曾带动了很多养鸟爱好者,将其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百灵、画眉及各种观赏鸟带到鸟市上来交换,出售。

养鸟“老炮儿”们在鸟市上相鸟、掌眼,据说,最历害的相鸟人能在装有上百只鸟的大笼子里,只看一眼,就能挑出最特别的那只。都说识马有“伯乐”,识鸟也有“伯乐”。

未被清理前避暑山庄德汇门前的鸟市上,经常有身着马褂,提笼架鸟的“鸟爷”在鸟市上相互PK,扳指、核桃、笼中鸟通常是承德“鸟爷”的标配。

在皇城根的城墙边遛了一下午鸟的“鸟爷”们带着爱鸟走出避暑山庄,回家吃晚饭。

在武烈河河畔,“提笼架鸟”的满族遗风如今已深入到一些承德人的骨子里。

挂在武烈河河畔树边上的画眉鸟清脆地鸣叫,与晨练的市民和谐共处。

“您瞧瞧我这只画眉挺拔的站姿,还有这清脆的叫口,同样是养鸟,咱们承德人养鸟讲究可多着呐!”清早,在承德大桥附近的武烈河边,遛鸟的“鸟友”们聚在一起一边晨练,一边交流养鸟心得。

一只鸟儿在笼中“呐喊”!叫声好听的鸟儿待遇极高。老辈说最厉害的百灵鸟会模仿13 种声音,俗称百灵13 套,但已失传很久,没人见过。

承德市车站路上的鸟儿。

春花包围中,一只画眉在笼中往外张望。“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在避暑山庄城墙边上的两只画眉在笼子里相互“倾诉”!

“鸟叔”在风雪中带着爱鸟走在回家的路上。天气寒冷,这位“鸟叔”精心地将笼子里名贵的画眉用笼子罩将其罩住,免得被路上的车辆及行人“惊”到。

一个小男孩对放置在路边上的鸟笼子及百灵鸟充满兴趣。

一位80多岁的“鸟爷”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欣赏着他的爱鸟。“古人用养鸟来陶冶性情,一些现代人却把养鸟变成炫耀甚至是赚钱的手段,这和古人养鸟的初衷大相径庭。鸟文化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我希望这种传统文化能够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不要在这个时代变了味道。”“鸟爷”不紧不慢地道出了自己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