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和尚做过人体模特修过文物,40年如一日只敬业做鸟笼


随着时代的脚步越来越快,科技发展越来越快,对于现代社会的需求往往必须要淘汰掉一些东西。但是对于艺术传承,往往是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进步与落伍成为艺术传承的两难抉择。 但依旧有人数十年甚至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这敬业程度仅仅为了古老的传统艺术不被流失。

扬州民间传统手工艺,宫廷鸟笼的传承人在整个扬州城只剩下一两个,这种耗时耗精力的功夫并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练好的,没有悟性的即便做了10年也只能是学徒水平。眼前这位传承人并没有透露自己的姓氏,在他看来当下最重要的就是传统艺术的延续。他从二十多岁就开始学习制作雀笼,距今已经有40年时间。

然而他这一生也是极具有传奇色彩,在他出生100天后就被送去庙里当和尚,八岁才还俗。只因家人怕他夭折。长大后又做过人体模特,老人家至今还在手机里留着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


老人一生做过许多宫廷鸟笼,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他毕生心血。由于他做的鸟笼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甚至是复制了已经消失的宫廷鸟笼。许多慕名而来的客人都希望花高价买下他的鸟笼,但老人不卖也不送,他说要在自己死后全部赠予政府。许多人也只能从老人的徒弟那儿买,但工艺怎么也比不上师父的精细。

图中是他这辈子最后的一件作品,据说是这宫廷鸟笼中最奢华精细的,但真物已经消失。老人在翻阅相关历史资料的时候才发现到了这张图片,他将其拍下,准备复制出来。

为此他还设计了图纸。实际上在做每一个鸟笼之前都会先设计好图纸,从尺寸大小到饰物摆件以及摆放位置,甚至是制作鸟笼的材质都要准备好。由于鸟笼的材质一般以红木,檀香木制作,但价格不菲。但令人惊诧的是,这些买木材的钱竟然是老人炒股赚来的。

大概正是这份传承之心才使得匠人之手充满力量。由于不以此牟利为名,这40年时间内他才能始终如一,不忘初心的只做好这一件事。尽管收了两个徒弟,但最终能否得之真传,成为传承人,老人心里其实是清楚的。一旦为了利益去做一件事,终究会偏离了初心。

他大部分的鸟笼乾隆年间和光绪年间的模样,里面的一些摆饰却都是文物真品,都是乾隆年间和光绪年间的。老爷子这一生中还干过文物修复,其文学修养也是相当之高。这对于他后来拜师学艺制作宫廷鸟笼打下了深厚基础。


图中是一个牛骨雕刻制作的鸟笼,非常惊艳而且精细。这是绣眼鸟笼的一种,令人称奇的是该鸟笼喝水的,吃面包虫的,吃水果的,以及洗澡用具竟然都是按照真正的出土文物的比例缩小仿照,比如晚清马槽,商鼎,玉虫等。真的只有敬业精神才能撑起一颗匠人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