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王小魯:中國經濟有能力靠自身回到7%以上增長

专访丨王小鲁:中国经济有能力靠自身回到7%以上增长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周子勳

最近,多位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均表態中國三季度整體經濟狀況將繼續向好。10月12日至13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出席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談到當前中國經濟形勢時表示,多項指標顯示,近期中國經濟增長穩中向好。上半年GDP增速達6.9%,下半年有望繼續保持。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也表示,今年中國經濟實現6.5%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沒有任何問題,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全年可能還會有更好一點的結果。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中國經濟並不缺乏增長潛能,關鍵是切實恢復中性的貨幣政策,降低槓桿率,減少盲目投資,恢復市場均衡,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在經過幾年較低增長的調整後,中國經濟有可能靠自身能力回到7%以上的增長率。

中國經濟有可能靠自身能力回到7%以上增長率

中國經濟時報:您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有怎樣的預判?未來增長將可能出現哪些情景?

王小魯:目前的經濟走勢有某些週期性因素的影響,但還有很多非週期的擾動因素起作用。未來增長趨勢很難完全用週期理論解釋。主要影響因素還是結構再平衡的進程。結構再平衡並非只是去產能、去庫存,還需要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來消除導致結構失衡的深層原因。這對未來的經濟增長會有巨大影響。目前經濟有短期向好的因素,但由於有關改革和調整還遠沒到位,我認為長期增長仍然有逐漸下行壓力。尤其是如果政策過多著眼於保證短期增長率,繼續保持貨幣寬鬆,會放大金融風險,打斷長期增長進程。一個好現象是近幾個月M2增長率已經顯著降低,說明貨幣和金融監管當局已對此問題有了明確認識。未來繼續保持這一趨勢非常必要。當前不要怕短期增長下行,而要著眼長遠,再加上如果能全力推進其他方面的改革和政策調整,在經過幾年較低增長的調整後,經濟有可能靠自身能力回到7%以上的增長率。

中國經濟並不缺乏增長潛能

中國經濟時報:在中國經濟轉型背景下,中國經濟如何尋找新動力?應該通過怎樣的政策來破解經濟發展問題?

王小魯:中國經濟並不缺乏增長潛能,關鍵是切實恢復中性的貨幣政策,降低槓桿率,減少盲目投資,恢復市場均衡,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政府把市場能做的事還給市場,維護好法治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政府支出結構重點在民生,做好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收入再分配。

政府投資應降溫,做對經濟有重要意義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重大科技研發項目。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要實事求是,合理有效,不要一味貪大貪新。其餘的事,市場會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以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

中國經濟時報:在經濟新常態之下,如何同時實現城市經濟發展、人口增長控制與解決“城市病”?

王小魯:城市化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必然帶來的,也是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一個大國,超大城市的發展也有必然性。城市化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一是盲目投資,過度大拆大建,過多佔地,無效投資,造成資源浪費。這主要還是政府的“投資飢渴症”帶來的結果。解決這些問題,要改善政府行為,理順官員的激勵機制,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二是有些大城市交通堵塞、環境汙染、土地和水資源緊張。但這不應簡單歸結為城市規模過大,原因之一是城市規劃和空間佈局不合理及管理水平低,例如北京市過去攤大餅的規劃思路留下了很大問題。有些地方交通擁堵是交通管理問題造成的。原因之二是區域佈局欠佳。例如北京市過於孤立,周圍沒有形成城市群,增加了對北京的人口壓力。京津冀一體化是個好思路,但實施中應更注重改善北京與鄰近地區的道路、公共交通和政策協調,避免只偏重大建設項目。原因之三是行政級別高的城市擁有各種優先權,人為放大了大城市的吸引力。改變這種情況,需要以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並減少政府對資源配置的影響,強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高珂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