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的「兩伊戰爭」——以色列如何應對「核威脅」

當下,美國對伊朗發動了新一輪制裁,伊核危機再度發酵。然而,與此前稍有不同的是,此波危機的導火索是由中東另一個地區強國——以色列——點燃。就在今年勞動節期間,以總理內塔尼亞胡用以情報組織“摩薩德”為其精心準備的、印有全套伊朗“阿瑪德”(Amad)核武研究計劃的PPT,讓中東、美國乃至世界為伊朗的“悶聲造核武”行為而窒息。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從2016年年初開始,“摩薩德”便派情報人員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紹拉巴德區一座疑似藏有伊朗核武計劃相關材料的庫房進行監視。經過兩年的潛伏,以方情報人員認定該處確實藏有相關資料,遂於今年一月伊朗增兵敘利亞、疏於國內戒備期間,突襲該倉庫,將重達半噸的文件、光盤全部盜出,通過秘密渠道轉運至以色列境內。整個過程僅用時一晚,而伊朗人直到兩個月後才發覺機密文件失竊。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內塔尼亞胡用英文公佈伊朗核武的研製進程

這已經不是以色列人第一次“偷東西”了,坦克、雷達、導彈艇、戰鬥機,只有想不到,沒有偷不到。而這一次對伊朗核武機密資料的竊取,不禁讓人聯想到此前四十年間以色列對周邊擁核國家的種種制裁、攔截與打擊行動,這些行動無一例外指向兩個國家:伊朗、伊拉克。在面臨生存威脅時,猶太民族以必勝的決心一次又一次地打響自己的“兩伊戰爭”,化解了核威脅。

巴比倫的“歌劇”

在中東,以色列是最早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然而對猶太人而言,擁有核武器還不保險。在西邊,鄰近的伊拉克在薩達姆奪取政權後一直熱心於核武器的開發。上世紀70年代,手握石油和“石油鈔票”,伊拉克順利地從法國和意大利那裡獲取了相關核材料與技術,薩達姆高傲地宣稱,伊拉克要成為“第一個擁有核武器的阿拉伯國家”,並要以此對抗猶太人的核彈。

1979年,伊拉克在法國的技術援助下建成了一座功率為40兆瓦的輕水核反應堆,向生產核武器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儘管伊拉克離真正突破“核武器門檻”仍有一段距離,但薩達姆的表態無疑極大地刺激了以色列,特別是考慮到薩達姆領導下的伊拉克有爭當阿拉伯世界領袖的野心,伊軍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還直接參與了對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因此在危機意識強烈的猶太人看來,薩達姆的核計劃必須被儘早消滅於襁褓之中。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正在建設中的伊拉克“奧希拉剋”核反應堆

與此同時,剛經歷“什葉派革命”的伊朗在對待伊拉克擁核一事上的態度與以色列出奇的一致,由於教派紛爭,霍梅尼早就與薩達姆矛盾重重,在戰爭陰影籠罩“兩伊”的大背景下,率先擁有核武器的一方顯然將佔據優勢地位。正因此,面對伊拉克的“核隱患”,波斯人甚至比猶太人的行動更加激進、超前——“兩伊戰爭”打響僅一週後,伊朗空軍四架美製F-4戰鬥機便超低空掠過“兩伊”空域,其中兩架前去轟炸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發電廠以吸引伊軍防空火力,另外兩架的目標就是位於巴格達市郊的“奧希拉剋”核反應堆。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伊朗空軍的F-4戰鬥機與波音-707加油機,當年的空襲行動中,波音-707為航程不夠的F-4扮演了“空中保姆”的角色

伊朗飛行員高超的飛行技藝讓伊拉克防空部隊毫無反應,12枚MK-82炸彈在六秒鐘內被準確地投向了反應堆。然而,由於炸彈在高空投放,波斯人的空襲僅僅炸壞了反應堆冷卻塔、管道以及儲存液體放射性廢物的設施,投到反應堆圓頂上的炸彈被堅固的混凝土外殼彈開,這些損傷僅用兩個月便被伊拉克人修復。但對猶太人而言,波斯人不僅用實際行動激勵了他們,在共同目標的驅使下,伊朗甚至將轟炸前後偵察機拍攝的反應堆照片秘密交予以色列,這可是從未有過的新鮮情報!

以空軍據此很快擬訂出自己的襲擊計劃,行動代號為“歌劇”。根據計劃,以軍戰機將低空飛越約旦、沙特領空,穿過沙漠轟炸反應堆。整個計劃不僅需要有足夠航程、可攜帶精確制導炸彈的戰鬥機,還需要躲過阿拉伯國家的防空雷達。為此,以色列向美國求助,獲得了當時最新型的F-16多用途戰鬥機及MK-84炸彈,並根據伊朗人提供的照片及“摩薩德”從伊拉克發回的反應堆詳細數據,在以色列腹地的內蓋夫沙漠建造了全尺寸的核反應堆模型。

在半年的訓練過程中,以軍刻意將飛行訓練空域選在了約旦與沙特接壤的沙漠上空,並得以探別到阿拉伯國家防空雷達的“盲點”;將各盲點連線,便形成了一條保證在飛行過程中不被雷達發現的“盲點之路”。以軍飛行員還進行了飛行編隊,用於護航的F-15戰鬥機在高空飛行,負責轟炸任務的F-16則在F-15的下方低空單飛,飛機之間保持儘可能小的安全距離。如是,該機群反射到雷達熒屏上的成像看上去就像一架波音-747飛機。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負責護航的F-15戰鬥機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歌劇”行動的絕對主角——F-16戰鬥機

最後,以軍飛行員特別演練了低空飛入核反應堆上空的投彈線路,防止波斯人的“事故重現”——炸彈被反應堆堅硬的水泥外殼彈開。萬事俱備,1981年6月7日下午3時55分,14架約旦空軍塗裝的以軍戰機騰空而起。為了保密,在飛機起飛後兩個小時,總理貝京才召開緊急內閣會議並告知18位內閣部長:“歌劇”行動已經開始。在一個日夜充滿了戰爭威脅的國家,對於這種“先斬後奏”、不經內閣批准的軍事行動,各位部長早已習以為常,“歌劇”行動便被書面地“批准”下來。

和訓練時一樣,14架戰機緊貼約約旦-伊拉克南側邊界線飛行,熟練掌握阿語和英語的以軍飛行員一次次地用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謊話矇騙阿拉伯國家的空中管制員。就這樣,編隊一路“招搖撞騙”,低空直飛巴格達郊區的“奧希拉剋”反應堆。6時35分,紅日當空欲西沉,以軍機群背對陽光飛抵目標上空,在1100米的高度上將16噸的MK-84炸彈準確傾瀉在“奧希拉剋”反應堆上,隨後大搖大擺地穿過約旦飛回以色列,機組成員毫髮無傷。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歌劇”行動示意圖

半年的準備,三個小時的飛行,打擊行動卻用時不過兩分鐘。以軍的炸彈將反應堆堅固的圓頂掀開,連同寶貴的地下核實驗室一同炸燬。據五角大樓的美國專家估計,反應堆的修復至少要花三年半的時間。“奧希拉剋”一聲巨響,嚇走了驚恐萬分的法國和意大利專家,將被以軍打的措手不及的伊防空軍高級將領集體打入了死牢,更重要的,則是徹底摧毀了薩達姆的“核武夢”。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描繪F-16戰機轟炸“奧希拉剋”的畫面

“歌劇”行動成功實施後,以色列總理貝京這樣談到行動的意義:“摧毀薩達姆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就是自衛,因為這些武器將讓以色列屈服並毀滅猶太民族,採取‘先發制人’行動保衛本國公民是必要的。”面對薩達姆的“核威脅”,猶太人毫不妥協,將伊拉克的核計劃完全扼殺於搖籃之中並向世人昭告:任何有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的企劃,得到的將會是與“奧希拉剋歌劇”相似的回應。

而歷史,即將重現。

納坦茲的“震網”

與伊拉克同期,伊朗最初的核計劃同樣始於上世紀70年代,並一度得到美國總統尼克松的大力支持,但當巴列維國王被推翻後,美國便不再支持伊朗發展核力量。然而,種子已然種下,只待生根、發芽——25年後,伊朗總統內賈德宣佈重啟鈾濃縮活動並稱“將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此話援引伊朗前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儘管上世紀80年代初,兩國在對抗伊拉克核武計劃上有著良好的合作,但意識形態與宗教上的尖銳對立確是兩國關係上邁不過去的坎。2005年,正值伊朗與美國激烈對峙,作為“山姆大叔”中東馬前卒的以色列一下子成為了夾心餅乾中的“夾心”。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伊朗的納坦茲核工廠

面對又一波的生存危機,猶太人還會選擇演奏“歌劇”麼?

答案是否定的,雖然以軍高級將領將空襲伊朗核設施作為首選,但此時已被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弄的焦頭爛額的“山姆大叔”不願再入新的“火坑”,因此極力阻止武力打擊計劃。想要破壞伊朗核設施,“歌劇”奏不響,只能另闢蹊徑。這時,美國中情局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利用電腦病毒破壞伊朗核設施的內部運行,給其核生產活動製造麻煩。由於伊朗的鈾濃縮離心機脫胎於法國60年代的同類產品,技術落後且性能不穩,因此伊朗使用了很多輔助器件和安全控制系統才勉強維持離心機的運行,但這需要大量使用外國產品並與外圍承包商進行合作,造成了諸多安全上的漏洞,給病毒植入提供了可乘之機。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S7-300型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伊朗離心機的安全控制系統由它操控

聽到了這個方案,以色列人非常動心,立刻打消了空襲的念頭並將“摩薩德”搞到的納坦茲核工廠設計圖交予中情局。在美以兩國情報、電腦、核物理、工程設計等諸多領域專家的密切配合下,日後被稱為“震網”的電腦病毒被製造出來,它採用了4個從未公開、無法防範的電腦系統漏洞從而確保病毒能被植入伊朗核設施的工程控制系統。按照“摩薩德”提供的圖紙,專家們還利用以色列內蓋夫沙漠中的核試驗基地進行“模擬攻擊”,確保病毒能突破任何防火牆,一擊致命。

犹太人的“两伊战争”——以色列如何应对“核威胁”

“震網”病毒的攻擊原理

一切運作妥當後,無孔不入的“摩薩德”情報人員對四家納坦茲工廠外圍承包商的電腦進行了滲透,他們的員工經常進出工廠並對工廠的工程控制系統進行定期維護,這就為病毒的傳播提供了通道。“摩薩德”情報人員將攜帶有病毒的U盤送入工廠內,插入操作端口,“震網”便如期潛伏到了西門子的工程控制器中,並給離心機發出錯誤的運作指令,讓其在超負荷狀態下工作到報銷。從2009年上半年開始,伊朗核工厂部分離心機出現異常停機;到2010年年初,2000臺離心機出現故障,伊朗濃縮鈾產量驟減。同年11月中旬,伊朗被迫宣佈全面暫停鈾濃縮活動;幾天後,伊朗兩名核專家遭到謀殺,一死一傷。

“震網”對伊朗核計劃的打擊是巨大的,由於國際社會的制裁,本就不充裕的離心機資源被病毒造成的損毀消耗殆盡,伊朗不得不中斷了本國的鈾濃縮活動。德國電腦專家就稱,"震網"病毒讓伊朗的核計劃整整拖後了兩年,最終實現了比“歌劇”突襲核工廠還要好的破壞效果。“震網”的橫空出世,既為伊核談判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又減少了因火力打擊造成的“戰爭風險”,伊核危機就此峰迴路轉。

“摩薩德”在伊朗境內的反核活動向來低調而又神秘。2010年前後,伊朗核計劃中多名研究人員死於非命,而在伊朗中止鈾濃縮活動後,不放心的“摩薩德”不斷“回訪”,終於在2016年發現了伊朗原子能機構將大量軍用核技術資料秘密轉移、規避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的線索,併為竊取資料等待了整整兩年,這才發生了本文開頭內塔尼亞胡“念PPT”的那一幕。

內塔尼亞胡公佈的PPT成為了美國退出伊核協議的重要誘因,或許在特朗普的總統任期內,美國對中東和伊核事務的興趣被高估了,但對四周環伺伊斯蘭國家、缺乏戰略縱深和有效領土的以色列而言,“兩伊”擁核與否從來不是一種“戰略興趣”,它直接關乎到這個猶太國家的生死存亡。

在中文語境中,“以鄰為壑”似乎是個貶義詞。但在猶太人看來,國有惡鄰,必築溝壑,必要時,甚至要“禦敵於惡鄰境內”。經歷過納粹殘酷的種族滅絕、長期飽受生存困擾的猶太人,當然不能容忍敵對國家掌握核武器,否則“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就會成為殘酷的現實而非鼓動人心的政治口號。

因此,以色列一面大力發展自己的核力量,另一面對一切周邊國家的擁核行動採取堅決的抵制和打擊。信息時代到來,技術不斷創新,手段總有不同,但猶太人抵制“核威脅”的決心和毅力,四十年如斯,從未改變。以色列用事實告訴世人:真正的民族大義,沒有什麼比堅定維護本國利益、確保民族生存和發展權益來得更直接、更透徹。這種近乎狹隘的“民族大義”,也讓以色列屹立中東七十載,時刻風雨飄搖卻又穩坐泰山。

1、Научный центр «НАУЦИЛУС»,Анализ кода Stuxnet,Москва,2011.

2、“巴比倫行動”,載自徐康德編《藍天風雲 百年空戰》,航空工業出版社,2003年11月,第86頁.

3、“以色列特工一夜搬空半噸核武檔案,伊朗兩個月後才察覺”,載自“講武堂”微信公眾號,2018年5月2日,

https://mp.weixin.qq.com/s/UybfNZ81yGuzPOaadGBMc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