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湖大學」成立回望安邦智庫對「民辦教育」的追蹤研究

導讀:早在2006年,安邦智庫研究團隊就提出,當今中國的教育體制,就像1978年的中國經濟一樣,需要的僅僅是“改革開放”而已。改革就是開放,開放就是改革。不是不能改革,而是有相關的行政壟斷利益團體在創造理由阻礙改革。能否像1978年中國政府改革經濟體制一樣改革現有的教育體制,取決於政府領導層的決心。

從“西湖大學”成立回望安邦智庫對“民辦教育”的追蹤研究

日前,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在浙江杭州西湖區宣告正式成立。可以說,西湖大學的創辦,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之先河,對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安邦智庫長期以來關注中國民辦教育的發展問題,多次提出中國人才戰略中的人才培養計劃需要打破傳統的教育體制,引入市場機制,允許民辦教育。當今中國的教育體制不是不能改革,而是有相關的行政壟斷利益團體在創造理由阻礙改革。能否像1978年中國政府改革經濟體制一樣改革現有的教育體制,取決於政府領導層的決心。

而西湖大學從構想到獲批落地,僅花了3年時間,一路綠燈。從中不難看出,中國正逐漸深入教育體制改革。

一直以來,中國在政策上是允許民間辦大學的。從過去的實踐中我們知道,在教育產業化浪潮下,國內現存的民辦大學數量不少,截至2015年12月4日,全國獨立設置民辦普通高校465所(含中外合作辦學大學9所)。

但大都陷入了低質量困局之中,難以在中國高等教育界產生影響,更談不上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股力量。

早在2003年,安邦智庫首席研究員陳功先生就一再強調,在中國搞教育產業化是不行的。在當時,陳先生的主張激起了強烈的反應,甚至有人大加批駁。但事實並不會因為有人的激動而有絲毫的改變――在中國,沒有錢賺,是不會有人參與教育的!

所以,高昂的民辦教育收費,就成了我們的現實。在印度這個人均收入水平只及中國2/3的國度,農村居民僅需提供最高1-3美元/月、或12-36美元/年的費用,即可就讀私立學校。可在中國,就讀私立學校仍舊只是富裕群體的權利。

其實,對於教育產業化還存在另外的一種解讀,這來自美國。美國大學分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公立大學主要靠政府撥款,至於私立大學,儘管很多名聲很響,規模大部分很小,學生人數並不多。私立大學入學的學生中,如果家庭不富裕,便能拿到各種助學金;即使是繳付全部學費的學生,也並不是市場成本。

為什麼這樣?因為美國人創辦教育的人不是為了賺錢。美國的私立名校,運行成本大約有一半來自捐款,也就是說,學費大概只有市場成本的一半。

對比之下,我們的私立學校不但要收全部成本,還要加上利潤。事實正如陳功先生所言,如果中國沒人肯賠錢辦教育,那這個教育產業還是不辦的好!

而陳功先生下面的一些觀點可能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他認為,教育對社會而言,實際上就是一個財富再分配過程,如果就教育論教育,那是對教育一知半解的結果。

我國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將民辦學校定位為公益性機構,註定了民辦教育萎縮的命運與該項統計中不少的泡沫成分(目前不少民辦教育機構為收費便利,實際上不得不與公辦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使其並非實質意義上的民辦教育機構)。

其實,目前,國內對民辦教育的“非贏利性”有誤解,“非贏利性”不一定意味著這些機構的賬面上不能有盈餘。民辦教育可以借鑑西方的基金會方式。事實上在歐美國家的私立學校,“非贏利”的意思是,學校要贏利,但投資者不分紅利,這樣把所有的錢都滾在學校基金裡保值增值。如果不讓盈利,民辦學校就無法達到一定規模,更難進入良性循環。

但現實情況是,我國民辦教育市場和捐贈體系現階段還不成熟,也沒有足夠多的投資者願意掏錢辦教育。西方的遺產稅制度造就了世界一流的私立學校,而中國卻產生了一大批招搖過市的富二代。民辦教育面臨的危機,實則體現了我國公共政策的導向問題。

作為社會力量舉辦的大學,西湖大學大部分運營費用源於西湖教育基金會在社會各界的籌資,或許能為市場提供參考。在數百人的捐贈名單中,有超過30位各界賢達成為創始捐贈人,但大部分還是普通人。據首任校長施一公稱,西湖大學目前已籌資37億,目標是籌資200億,如果有200億、300億的本金,其利息和投資收益將能夠維持學校的運轉。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中國的高等教育一直是人力資源輸出型(BRAINDRAIN),一大批優秀的年輕人都流向發達國家,迴流者畢竟還是少數。要改變這種局面,有如下幾個方面可能是必須的:有一個足夠大的國內市場,有一大批優秀的中國企業,有一批優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有良好的生活環境。現在第一個因素比較符合,第二個正在改善,後面兩個因素還很缺乏。

在我們看來,中國大力放寬政策,鼓勵建立一批優秀的民辦大學,正當其時。這會在多個方面起到示範作用,為未來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革建立樣板。

實際上,鼓勵創辦優秀的民辦大學還有更廣的意義。安邦諮詢(ANBOUND)首席研究員陳功從更廣的視野來看此事。在他看來,長期以來,中國政策的傾斜度非常明顯,重在經濟、重在項目,對於社會發展問題,政策最多隻是開個口子。口子開得夠不夠是一個問題,有的時候,開了的口子,常常又收回去了。再就是資源的投放存在問題,政府資本更多是投向與經濟增長有關的領域,一個國有大項目,動輒資本投入上千億,絕不罕見;一個產業基金,更高達數千億元之多。兩相對照可見,社會發展的矛盾,實際在政策層面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因此,從今後落實十九大報告的角度看,有必要加強政策的力度,不但要開口子,還要配套激勵資金,政策帶著錢走,這樣的政策才是真正有效的政策。鼓勵發展民辦大學、民辦學院,都應該適用這樣的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