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學國學之:《大學》全文及譯文


跟我學國學之:《大學》全文及譯文


跟我學國學之:《大學》全文及譯文

第一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學全文及解釋】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 知止(4)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註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 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 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 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裡,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裡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5)得:收穫。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 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對於本 而言,指枝末、枝節。

(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 的卻加以重視。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 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 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 能的!

【讀解】

這裡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 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 生進修階梯。 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 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典的奧義。

就這裡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後面 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年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 “內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後面的“外治”項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 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命的歷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

所以,它實質上已不僅僅是一系 列學說怯質的進修步驟,而是具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了。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 然在我們身上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識明確,不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 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看你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最終發現,自己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 地展開。事實上,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鶴閒雲、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原文】

所謂誠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惡惡臭(3),如好好色(4),此之謂自謙(5)。故君子必慎其獨也(6)!

小人閒居(7)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8),掩(9)其不善, 而著(10)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11),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12),德潤身(13),心廣體胖(14)。故君子必誠其意。(傳6)

【註釋】

①(1)其意:使意念真誠。

(2)毋:不要。

(3)惡(wu)惡(e)臭(xiu):厭惡腐臭的氣味。臭,氣味,較現代單指臭(chou)味的含義寬泛。

(4)好(hao)好(hao)色:喜愛美麗的女子。好(hao)色,美女。

(5)謙(qian):通“謙”,心安理得的樣子。

(6)慎其獨:在獨自一人時也謹慎 不苟。

(7)閒居:即獨處。

(8)厭然:躲躲閃閃的樣子。

(9)掩:遮 掩,掩蓋。

(10)著:顯示。

(11)中:指內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12)潤屋:裝飾房屋。

(13)潤身,修養自身。

(14)心廣體胖(pan):心 胸寬廣,身體舒泰安康,胖,大,舒但。

【譯文】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裡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曾子說:“十隻眼睛看著,十隻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讀解】

要做到真誠,最重要,也是最考驗人的一課便是“慎其獨” 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謹慎,簡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後一個樣。人前真誠,人後也真誠,一切都發自肺腑,發自內心,發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腳長在我自己身上一樣自然自如,一樣真實無欺,而不是誰外加於我的“思想改造”,外加於我的清規戒律。

這是從正面來說。

從反面來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總有東窗事發的一天。

說到這裡,在市場經濟時代,金錢誘惑滾滾而來,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獨”是不是也應該作為公務員們必修的一課呢?

須知,金玉滿堂,並不能保得你心情舒暢,身體安康,倒是那瘋破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所以,比裝修房屋(富潤屋)更重要的還是裝修你自己 (德潤身),修養身心,做到心寬體胖。而要做到這一切,還得要 回到那起始的一點去——君子必誠其意。

真誠做人,立身之本。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譯文:《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鬱鬱蔥蔥。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覆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 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裡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度;這裡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覆 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 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於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譯文】

《詩經》說:“嗚呼,前王思想不會忘。”君子勝過、超過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而親近那些能與人相互親愛的人;而小人卻快樂於自己的快樂,做利於自己有利益的事。這就是前代君王留下來的不被人們忘記的道理。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 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 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 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詩 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 德高尚的人無處下追求完善。

【解釋】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

此句出自《詩經·周頌·烈文》,這本是周朝人懷念周文王武王而做,於戲,嗚呼之意。意謂:“文王武王雖去世已遠,而天下之人至今猶思慕他,終不能忘。”在《烈文》中,一是表達了對先王的懷念,二是告誡後人,尤其是這些被封的諸王不要忘記先王的教誨,小心謹慎治國,讓周朝世代綿長。據說《烈文》是周公所做。

子曰: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第七》)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是中國古代的“聖人”之一,孔子繼承了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來的道統,肩負著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曾子在此處引用此文,也可以說是對自己的老師孔子的懷念,也是對後人不要忘記先人諄諄教誨的勸誡。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據張居正(明朝內閣首輔)講解,君子指後賢后王,小人指百姓。

以後的賢人君子們都遵從聖人的教誨,改正過失,小心做人,或開創基業 或謹守家業,傳給後人,而普通的百姓在賢明君主的治理下,雖不能做到如君子一樣不斷進取自我完善,但能夠安居樂業,滿足於賺取小利而自得其樂,這些都得益於聖人的教誨啊!所以,永遠也不會忘記他們。

古聖、先賢都是我們的榜樣,怎樣才是對他們最好的紀念呢?就是不要忘記他們的教言,踏實、努力的從點滴做人,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知識層面,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報答。

《康誥》曰:“克明德。”

《康誥》出自《尚書·周書·康誥第十一》的篇名。克,能的意思;能夠弘揚光明的德行。周公封康叔而作康誥,告誡康叔能明,用有德。(孔穎達疏)此處是說自己要明德,與尚書所說意思稍有不同。

康叔是周武王少弟,他死後諡號是“康”。周公平定叛亂以後,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統治,並改封康叔為衛君,建立衛國,故又稱衛康叔,康叔把衛國治理得很好,聲譽日隆。

《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大甲》出自《尚書·商書·太甲上第五》的篇名,大甲,通太甲。顧,是“念”的意思,諟,是“正”的意思,“顧諟”就是念正的意思。伊尹告誡太甲雲:“爾為君當顧念奉正,天之顯明之命,不邪僻也。”(孔穎達疏)

太甲,是商湯的嫡長孫,由四朝元老伊尹輔政。太甲即位後不遵湯法,暴虐亂德,伊尹將他放之於桐宮,自己攝政當國。太甲在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又將他迎回亳都,還政於他。重新當政的太甲能修德,諸侯都歸順商王,百姓得以安寧。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帝典》出自《尚書·虞書·堯典第一》,克,能的意思;峻,大的意思。堯能自明大德(孔穎達疏),也就是說,堯帝能把自己本有的光明德行顯發出來。

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得到人民的廣泛愛戴,是我們古代著名的君王,被後世奉為聖明君主的典型。(參見《史記·五帝本紀第一》)


以上舉例《康誥》、《大甲》、《帝典》都是古代君王自明其德,這些聖王都這樣做,我們這些後代子孫呢?如果我們把他們的教戒都忘記了,那就不是“於戲,前王不忘”,而是“於戲(嗚呼),前王已忘!”了。

詩》雲:“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湯:即成湯,商朝的開國君主。盤銘:刻在器皿上用來警戒自己的箴言。這裡的器皿是指商湯的洗澡盆。(參考《百度百科》)

“我如果能夠做到一天改正自己缺點,更新自己;那我就能做到連續的幾天改正自己缺點,天天更新自己;這樣我就能一直改正自己缺點,不斷更新自己。”

身體汙穢,需要不斷的清洗,才能令身體乾淨,不能說我洗了一次澡,就一生不用洗澡了,因為灰塵會隨時染汙我們的身體。同樣,我們的心靈也需要洗滌,不是洗一次就可以享用一生,就如身體不能洗一次一樣。

神秀大師著名偈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壇經》)也是說的心靈上的灰塵要不斷的擦洗。

柴陵鬱禪師偈:“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 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這是塵被洗去,本有德性光明顯耀出來以後的開心一笑。


《康誥》曰:“作新民。”

(《尚書·康誥第十一》)

天子之命曰誥,告上曰告,告下曰誥。今制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誥命,六品至九品皆授以敕命。(《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卷二·十二》)康誥是周公輔政期間平定叛亂後給康叔寫的文書,所以為康誥。

殷朝的舊民在改朝換代以後成為周朝的子民,這時就要遵從周朝的法令制度,作新民,這也就要求自己要改變自己的處事規則,努力的改變自己。

放在此處,引申的意思就是我們不能改變外部的世界,因為大的環境改變不是我們個人能左右的了的,比如殷朝變成了周朝,我們只能去適應它,如果看不到外部世界的巨大變化而還是按照以前的習慣行事,就會給自身帶來傷害,如果還期望去扭轉外部的環境,那無異於螳臂當車。

改變自己不是讓自己變成一個油條,沒有原則的改變自己,而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詩經·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周雖然是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革新。

為何說周雖舊邦呢?因為周是殷朝的封地,殷朝後期,雖然周管理的領土已經超過了殷朝,但還是小心翼翼的侍奉殷朝。孔子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論語·泰伯第八》)

周朝推翻了殷朝是大勢所趨,順應天命,因為紂王無道,荒淫暴虐,已經不能再治理這個國家了。

那麼,本文通篇闡述的是“明明德”,和修身息息相關,這裡突然談到了國家和此有何關係呢?

前面已經提到了治國和修身的關係,兩個密不可分這是其一。其次,這裡暗喻身體就如城邦,我們就是治理城邦的君王,不管我們身體曾經做過任何不好的事情,只要明白了事理,就可以利用這個身體重新做人,身體都是一個,但使命不一樣了!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我們如今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一般都是指的負面,就是“做壞事不達目的不罷休,手段 無所不用。”在本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句話是指的君子為了自我成長和自我完善要想盡辦法使用各種手段,目標是是自己進步。

這種句義在何時發生了演變考究起來是很難的,但這個演變卻能分析出一些問題來。拿破崙的字典裡沒有哪個字,他就不會朝那個方向去想,因為我們的內心有,所以就會那樣去想。內心純善的君子我們是不可能相信他會存在於世間的,因為我們自己沒有達到那樣的境地,所以也感受不到他們的內心,理解不了他們的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