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正文
第一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譯文
大學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汙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註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入之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裡,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裡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5)得:收穫。(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9)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對於本而言,指枝末、枝節。(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第二章
《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譯文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註釋
(1)康誥:《尚書·周書》中的一篇。《尚書》是上古歷史文獻和追述古代事蹟的一些文章的彙編,是”五經”之一,稱為“書經”。全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2)克:能夠。(3)大甲:即《太甲》,《尚書·商書》中的一篇。(4)顧: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稟性。(5)帝典:即《堯典》,《尚書·虞書》中的一篇。(6)克明峻德:《堯典》原句為“克明俊德”。俊:與“峻”相通,意為大、崇高等。(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幾句話。
第三章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譯文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
註釋
(1)湯:即成湯,商朝的開國君主。盤銘:刻在器皿上用來警戒自己的箴言。這裡的器皿是指商湯的洗澡盆。(2)苟:如果。新:這裡的本義是指洗澡除去身體上的汙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義則是指行精神上的棄舊圖新。(3)作:振作,激勵。新民:即“經”裡面說的“親民”,實應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詩曰》”句:這裡的《詩》指《詩經.大雅.文王》。周,周朝。舊邦,舊國。其命,指周朝所稟受的天命。維:語助詞,無意義。(5)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時候指貴族,有時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據上下文不同的語言環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第四章
《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譯文
《詩經》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嚮往的地方。”《詩經》又說:“‘綿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隻鳥兒嗎?”
《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鬱鬱蔥蔥。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覆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裡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度;這裡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覆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於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
《詩經》說:“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去世,但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註釋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詩經·商頌·玄鳥》。邦畿(jī),都城及其周圍的地區。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棲息等多種含義,隨上下文而有所區別。在這句裡是居住的意思。(2)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引自〈詩經·小雅·綿蠻〉。緡蠻,即綿蠻,鳥叫聲。隅,角落。止,棲息。(3)“穆穆”句:引自《詩經·大雅·文玉》。穆穆,儀表美好端莊的樣子。於(wū),嘆詞。緝,繼續。熙,光明。止,語助詞,無意義。(4)《詩》雲:這幾句詩引自《詩經·衛風·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ù)水邊。斐,文采。瑟兮(亻閒)(xián)兮,莊重而胸襟開闊的樣子。赫兮喧兮,顯耀盛大的樣子。(訁宣),《詩經》原文作“(訁爰)”,遺忘。(5)道:說、言的意思。(6)恂慄,恐懼,戒懼。(7)於戲!前王不忘:引自《詩經·周頌·烈文》。於戲(wū hū):嘆詞。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8)此以:因此。沒世:去世。
第五章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譯文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於使訴訟不再發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這就稱為知道了根本,這就稱為理解到了極至。
註釋
(1)“子曰”句:引自《論語·顏淵》。聽訟,聽訴訟,即審案子。猶人,與別人一樣。(2)無情者不得盡其辭: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能夠花言巧語。(3)民志:民心,人心。
第六章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於理有未窮,故其知又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譯文
說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靈都具有認識能力,而天下萬事萬物都總有一定的原理,只不過因為這些原理還沒有被徹底認識,所以使知識顯得很有侷限。因此,《大學》一開始就教學習者接觸天下萬事萬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進一步探究,以徹底認識萬事萬物的原理。經過長期用功,總有一天會豁然貫通,到那時,萬事萬物的裡外鉅細都被認識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內心的一切認識能力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再也沒有蔽塞。這就叫萬事萬物被認識、研究了,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註釋
①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兩句。朱熹認為,”此 謂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謂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所以,朱熹根據上下文關係補充了一段文字,這裡所選的,就是朱熹補充的 文字。②即,接近,接觸。窮:窮究,徹底研究。③未窮,未窮盡,未徹底。④益,更加。
第七章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譯文
所謂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如同厭惡汙穢的氣味那樣不要欺騙自己,就如同喜愛美麗的女子那樣不要欺騙自己,這就是自己感到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獨處的時候保持謹慎的態度。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裡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
殊不知,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曾子說:“許多雙眼睛看著,許多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註釋
其意:使意念真誠。毋:不要。惡(wu)惡(e)臭 (xiu):厭惡腐臭的氣味。臭,氣味,較現代單指臭(chou)味的含義寬泛。 好(hao)好(hao)色:喜愛美麗的女子。好(hao)色,美女。 謙(qian):通“慊”:滿足。(6)慎其獨:在獨自一人時也謹慎 不苟。 閒居:即獨處。厭然:躲躲閃閃的樣子。掩:遮 掩,掩蓋。著:顯示。中:指內心。下面的“外”指外表。潤屋:裝飾房屋。潤身,修養自身。心廣體胖(pan):心 胸寬廣,身體舒泰安康,胖,大,舒但。
第八章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譯文
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註釋
①身:程頤認為應為“心”。忿懥(zhl):憤怒。
第九章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譯文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於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於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於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於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註釋
①之:即“於”,對於。闢:偏頗,偏向。②哀矜:同情,憐憫。③敖,驕做。惰:怠慢。④碩:大,肥壯。
第十章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譯文
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有修養的人在家裡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於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於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於統治民眾。《康誥》說:“如同愛護嬰兒一樣。”內心真誠地去追求,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相差太遠。要知道,沒有先學會了養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繫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定國家。堯舜用仁愛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仁愛;桀紂用兇暴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兇暴。統治者的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品德高尚的,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採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詩經》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讓全家人都和睦,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
《詩經》說:“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
《詩經》說:“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只有當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註釋
(1)悌(ti):指弟弟應該絕對服從哥哥。(2)慈:指父母愛子女。(3)如保赤子:《尚書·周書·康誥》原文作“若保赤子。”這是周成王告誡康叔的話,意思是保護平民百姓如母親養護嬰孩一樣。赤子,嬰孩。(4)中(zhong),達到目標。(5)機:本指弩箭上的發動機關,引申指關鍵。(6)僨(fen):敗,壞。(7)堯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兩位領袖,即堯帝和舜帝,歷來被認為是聖君的代表。(8)帥:同“率”,率領,統帥。(9)桀(jie):夏代最後一位君主。紂:即殷紂王,商代最後一位君主。二人歷來被認為是暴君的代表。(10)諸:”之於”的合音。(11)恕:即恕道。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讓別人去做,這種推己及人,將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學所倡導的恕道。(12)喻:使別人明白。(13)”桃之夭夭……”:引自《詩經·周南;桃夭》。夭夭(yao),鮮嫩,美麗。蓁蓁(zhen),茂盛的樣子。之子,這個(之)女子(子)于歸,指女子出嫁。(14)“宜兄宜弟”:引自《詩經·小雅·蓼蕭》。(15)“其儀不忒……:”引自《詩經·曹風》。
第十一章
【原】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譯】之所以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譯】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
【原】《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闢,則為天下僇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鑑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譯】《詩經》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詩經》說:“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望你。”統治國家的人不可不謹慎。稍有偏頗,就會被天下人推翻。《詩經》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請用殷朝作個鑑戒吧,守住天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
【原】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譯】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
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成了內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所以,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於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誥》說:“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
《楚書》說:“楚國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善當作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仁愛當作寶。”
【原】《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譯】《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的肚量,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裡讚賞。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可以為他們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他就妒嫉、厭惡;別人德才兼備,他便想方設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同住在國中。這說明,有德的人愛憎分明,發現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現惡人而不能罷免,罷免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揹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國君的人有正確的途徑:忠誠信義,便會獲得一切;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
【原】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譯】生產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這樣,財富便會經常充足。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裡的財物不是屬於國君的。孟獻子說:“養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雞養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牛養羊;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養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註釋
(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個“老”字作動詞,意思是把老人當作老人看待。(2)長長:尊重長輩。前一個“長”字作動詞,意思是把長輩當作長輩看待。(3)恤:體恤,賙濟。孤,孤兒,古時候專指幼年喪失父親的人。(4)倍:通“背”,背棄。⑤絜(xie)矩之道:儒家倫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範作用。絜,量度。矩,畫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為法度,規則。(6)樂只君子,民之父母,引自《詩經·小雅·南山有臺》。樂(le),快樂,喜悅。只,語助詞,(7)“節彼南山……”:引自《詩經·小雅·節南山》。節,高大。巖巖,險峻的樣子。師尹,太師尹氏,太師是周代的三公之一。爾,你。瞻,瞻仰,仰望。(8)僇(lu):通“戮”,殺戮。(9)“殷之未喪師……”:引自《詩經,大雅·文王》。師,民眾。配,符合。儀,宜。監,鑑戒。,峻,大。不易,指不容易保有。(10)此:乃,才。(11)爭民施奪:爭民,與民爭利。施奪,施行劫奪。(12)悖:逆。(13)“《楚書》”句:《楚書》,楚昭王時史書。楚昭王派王孫圉(yu)出使晉國。晉國趙簡子問楚國珍寶美玉現在怎麼樣了。王孫圉答道:楚國從來沒有把美玉當作珍寶,只是把善人如觀射父(人名)這樣的大臣看作珍寶。事見《國語·楚語》。漢代劉向的《新序》中也有類似的記載。(14)“舅犯”句:舅犯,晉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亡人,流亡的人,指重耳。晉僖公四年十二月,晉獻公因受驪姬的讒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縊而死。重耳避難逃亡在外在狄國時,晉獻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勸重耳歸國掌政。重耳將此事告子犯,子犯以為不可,對重耳說了這幾句話。事見《禮記·檀弓下》。(15)《秦誓》:《尚書·周書》中的一篇。(16)斷斷:真誠的樣子。(17)休休:寬宏大量。(18)有容:能夠容人。(19)彥聖:指德才兼備。彥,美。聖,明。(20)不啻(chi):不但。(21)媢(mao)疾:妒嫉。(22)違,阻抑。(23)俾:使。(24)放流:流放。(25)迸,即“屏”,驅逐。四夷,四方之夷。夷指古代東方的部族。(26)中國,全國中心地區。與現代意義的“中國”一同意義不一樣。(27)命:東漢鄭玄認為應該是“慢”字之誤。慢即輕慢。(28)拂:逆,違背。(29)逮:及、到。夫(fu):助詞。(30)驕泰:驕橫放縱。(31)發身:修身。發,發達,發起,(32)府庫:國家收藏財物的地方。(33)孟獻子:魯國大夫,姓仲孫名蔑。(34)畜,養。乘(Sheng):指用四匹馬拉的車。畜馬乘是士人初作大夫官的待遇。(35)察,關注。(36)伐冰之家:指喪祭時能用冰保存遺體的人家。是卿大夫類大官的待遇。(37)百乘之家,擁有一百輛車的人家,指有封地的諸侯王。(39)聚斂之臣:搜刮錢財的家臣。聚,聚集。斂,徵收。④長(zhǎng)國家:成為國家之長,指君王。(40)無如之何:沒有辦法。
閱讀更多 愛我國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