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爲何「愛」上海?——解碼「魔都」魔力

新華社記者姚玉潔、何曦悅、周蕊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在即。在滿城宜人的桂花香中,上世紀就被外國來客譽為“東方巴黎”的上海格外迷人。在國家外國專家局組織的“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評選中,上海連續六年拔得頭籌。“魔都”究竟有什麼魔力,讓“老外”們如此喜愛?

愛上海!“魔都”有魔力

上海市外國專家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在滬工作和創業的留學歸國人員達15萬餘人,居全國前列;在滬工作的外國人數量為21.5萬,佔全國的23.7%,居全國首位。

“買個包子也會有序排隊”“尊重遊戲規則、遵守契約精神”“半夜十二點在路上走路也不會心慌”“喜歡秋天街道兩旁堆積的梧桐落葉”“喜歡武康路上那家對味的麵包店”……一千個喜歡上海的理由,都匯聚在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和精細管理的城市品質中。

“如果有外國客人來到這裡,我強烈建議你帶他們去上海自貿區轉一轉,看看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之一,去迪士尼遊玩然後再體驗美妙的濱江景色。他們會立刻感受到,這不僅是個工作的絕佳地點,也是個宜居之城。”匈牙利駐滬總領事博嵐說。

樂上海!卓越城市的國際氣質

希臘建築師康希已經在上海生活了11年,他在上海的建築設計工作室獲得了來自全球各地、甚至是自己故鄉希臘雅典的設計邀約。多年來,他最難割捨的是來自家鄉的酸奶和橄欖油的美好味道。“十年前我們要開車去很遠的超市才能買到,而現在進口的希臘酸奶、蜂蜜在各種商店中都可以見到。”

安慰了康希們“思鄉胃”的“全球味”,得益於貿易便利化和海關機構改革釋放的效能——來自新西蘭的牛奶週一擠奶,週三就能送到消費者的餐桌;來自加拿大的海鮮36小時內就能“直達”上海。海外人士聚集的浦東新區,近年來形象地用“奶酪指數”來衡量城市生活國際化的程度,進而進一步倒逼政府效能、提升服務。

隨著進口博覽會腳步越來越近,上海各個場所的英文標識也更規範。今年8月底,上海市旅遊局、上海市語委辦聯手中英文專家,在上海主要旅遊景點、星級飯店、交通樞紐等公共場所進行中英文規範用字專項大檢查,道路標識、地鐵指示牌上不僅有英文,更規範易懂。“很多小餐館都有英文菜單,而且菜名翻譯得都相當不錯。”畢業於上海紐約大學的泰勒·羅瑞克說。

來上海!創造無限可能

美籍華人楊安邦是一名連續創業者,2001年在美國創業,2005年後到上海繼續創業,他目前的創業項目“seedlink”管理層來自英國、荷蘭、美國等5個不同的國家,員工也大多來自比利時、新加坡等國,非常國際化。“中國非常歡迎所有國家的人來創業,上海尤其如此,在這裡你會創造無限的可能!”楊安邦說。

持續開放、高速發展、廣闊舞臺,迷人的“中國機遇”讓黃浦江畔成為海外創新創業者的“第二故鄉”。目前,上海已累計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634家,其中亞太區總部72家,投資性公司350家,研發中心430家。

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邁克爾說,20多年前落戶上海浦東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得益於這裡的開放,在過去五年中,展覽中心迎來了更多國家的參展者和主辦方。”2015年,有著40多年曆史的美國國際消費電子展(CES)首次設立“亞洲分站”,就選址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

上海紐約大學畢業生埃於普·埃爾多安在就讀期間和室友共同創立了一家連接中國和土耳其的貿易公司,一年多就有了20萬美元左右的收入。“上海的奇妙之處在於,你似乎隨時隨地都能發現潛在的全球貿易機遇。”

即將開幕的首屆進口博覽會,讓更多外國人想搭上這列“中國快車”。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主席、太平船務有限公司執行主席張松聲說:“進口博覽會不僅是上海的,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