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我辦理生活補助,工會幹部跑前跑後,他不畏難,幫我了卻了多年的一樁心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啊!”說到動情處,年近80歲的馮大娘流下了眼淚。
馮大娘口中感念的這位幹部,名叫張爽,是市總工會勞動關係部四級調研員,負責職工信訪接待和法律服務工作。
去年年底,馮大娘委託家人來到信訪窗口,反映原單位未按照政策給其退休生活補貼的問題,希望工會組織幫助協調。經初步瞭解,張爽就發覺事情難辦,因為這與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家精簡機構、部分職工返鄉務農有關,時隔將近60年,當時政策是什麼?現在還是否有效?相關人是否符合政策?這一系列問題,來訪人都說不清,如同一道道“超綱題”擺在了張爽的“試卷上”。
如何破題?在來訪人熱切的目光下,他絞盡腦汁,先把情況問明白,將訴求詳細記錄下來,再去查找政策,聯繫相關單位。拿定主意,張爽便與來訪人再次仔細核對細節,這時一個線索進入視野,馮大娘原單位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每月給過25元生活補助,但是後來中斷了。時代變遷,現在也找不到原單位了。通過基層工會查訪,幾經輾轉後,張爽終於找到馮大娘原單位,儘管其已經停止正常生產經營,但上級單位承諾認真核實按政策辦理補助。
很快,馮大娘的補助按照現行標準按月給付,中斷期間的補助如數補齊。錢款雖然不多,但老人十分欣慰,連連說:“國家沒忘記我,感謝黨的恩情!”
在接待窗口與來訪職工面對面,接聽電話解答諮詢,閱讀來信分析情況,協調解決勞動爭議糾紛,為職工排憂解難……日復一日,張爽已經成了與職工群眾貼心的“孃家人”。今年1至9月,市總工會職工信訪接待和法律諮詢窗口協調處理了近千次來電來訪,做到了件件有迴音,事事有著落。張爽因盡心盡力為信訪人爭取合法權益,多次受到來訪人口頭或書面形式的讚揚。“職工有了難事,有心裡話想說,作為工會幹部就應該熱心幫一把,面對面傾聽。為來訪職工解決問題,打開心結,是我的責任和價值。”張爽說。
閱讀更多 網信河西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