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200克,尚能飯否?

附子,是救治亡陽重症的“第一品藥”。但因其性剛烈,歷代醫家及本草著作皆言附子“有毒”,

用之不當,易出現嚴重的毒副作用,甚至導致死亡。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了附子的用量為3~15g

俗話說,藝高人膽大,李可老中醫(1930-2013)是當代著名的火神派特色醫家,以善用大劑量附子著稱。可用到200g甚至更多。今天金華佗就給朋友們介紹下李可老中醫運用附子的經驗特色。

附子200克,尚能飯否?

用量雖大 有據可依

李老認為他的一生最大的突破是對藥量的突破。主張在急危重症的治療中運用大劑量附子的重要原因在於其曾考證過附子的運用技巧——《傷寒論》四逆湯原方,生附子1枚約合今之20g(附子大者為20~30g)。假定生附子之毒性與藥效是制附子兩倍以上,則《傷寒》四逆湯類方所用附子相當於現代制附子40~60g。而歷代用四逆湯僅是原方的1/10一1/6,以這樣的輕量,要救生死於頃刻,誠然難矣。故李可老中醫臨床用藥一般以經方原方(即按張仲景《傷寒論》中論述的劑量)折半量為準(即古之一兩合15g),此觀點又為現代考古發現證實,即漢代一兩合現代15.625g,一升合現代200ml。

附子200克,尚能飯否?

治陽:依證施用 量足效達

李可老先生對附子的運用,首先體現在根據陽衰/心衰輕重選擇不同劑量。具體見表1。李可之附子用量極其嚴格:分陽虛、陽衰、格陽、亡陽、垂死之5個等級。其中附子用平劑(30克)、中劑(45~90克)是與《傷寒論》四逆湯類方治格陽、亡陽證之附子用量基本吻合。至於附子用大劑,那是用於古代之五臟絕症和七怪脈絕脈等必死之症,即西醫下病危通知書的垂死病人,是對前人和現代醫學的突破。

表1·李可“治陽”附子用量經驗一覽

附子200克,尚能飯否?

治癌:逐漸加量 效達即止

針對癌症等慢性重症病人,李老在附子應用時,常常採用逐漸加量制附子的方法,以達最大的治療劑量。具體做法有兩種:一是用附子成倍增加,如首次用制附子45g,二診之後加制附子為90g(1周後),三診制附子加至150g,再診加之300g,直至達到最大療效(症狀明顯減輕或出現瞑眩反應等藥效反應)。另一種方法是,制附子起始量為60~100 g,以每天逐漸增加10g的方法,即每服1劑中藥,就增加10 g的制附子,直至達到最大劑量。而取得臨床療效之後,制附子或生附子用量,應儘快減為小量,或是原劑量減去30g進行維持治療。

李老強調,部分重症患者服藥之後出現眩暈昏厥、嘔吐、腹鳴轉矢氣、瀉穢等現象,即是瞑眩。一旦出現瞑眩反應,即為佳兆。因其是陽氣奮力驅逐陰寒之邪的劇烈爭鬥的過程,當陰邪散去,陽氣回升之後,瞑眩反應也就過去,病情才能轉入坦途。出現了這種瞑眩反應,不必害怕,不要亂動病人,但要預防護理好,避免摔傷等危險。告知患者大多幾秒鐘至幾分鐘就可以恢復知覺,之後還會嘔吐、腹瀉等持續半天,自然可恢復

。這種反應與藥量大小無關,而與其自身的體質密切相關。當然這種反應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並不是所有的服附子者均會出現。

製毒:配伍得當 煎煮考究

附子使用或煎煮不當可導致中毒。若在服藥後半小時內出現口唇舌麻木,即為中毒,還可伴隨胸悶、呼吸困難、頭暈、心慌、咽喉食管胃部燒灼感,噁心嘔吐,嚴重者可出現休克、心律失常、昏迷,甚至死亡

李老對毒性藥的使用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他對附子劑的安全使用總結了三條措施:

①配伍:凡用附子超過30g時,不論原方有無,皆加炙甘草60g,即可有效降低毒性。

②文火久煎:凡附子劑量超30g時,用於慢性心衰,加冷水1500ml,文火煮取500ml,煎煮時間2h左右,日分2~3次服。危急瀕死心衰病人,使用大劑破格救心湯,則開水武火急煎、隨煎隨灌。

③密切觀察解毒:必親臨病家,親為示範煎藥,病人服藥後,必守護觀察,詳詢服後唇舌感覺,待病人安然無事,方才離去。若不慎中毒,以生大黃、防風、黑小豆、甘草各30g,蜂蜜150g,煎湯送服生綠豆粉30g,用以解毒,可保證用藥安全。此外,蜂蜜3兩到半斤,立即口服,或用炙甘草100-300g煎服,均是簡潔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附子200克,尚能飯否?

有觀點認為,是否正確應用附子是檢驗醫生水平與膽識的試金石。如何平衡藥量與藥效,平衡藥效與安全性,李老做了很好的示範。

附子200克,尚能飯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