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開講:附子、川烏和草烏,這些藥材怎樣使用才安全?

附子、川烏和草烏均為烏頭屬植物,附子和川烏分別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的子根和乾燥的母根,草烏為毛茛科多年生野生植物北烏頭的塊根。三者均具有祛風除溼、溫經止痛之功,其中,

附子的助陽退陰作用較強,常常用於亡陽證和脾胃陽虛證的治療;川烏較草烏溫裡散寒之力強,還可治療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裡寒證;草烏的藥力及毒性較川烏峻猛,但溫陽之力稍弱,長於除痺止痛,麻醉、止痛也多用。郭老對附子、川烏和草烏的應用,在傳承經方的基礎上,臨床大膽實踐,多有發揮和創新。

國醫大師開講:附子、川烏和草烏,這些藥材怎樣使用才安全?

(一)附子的應用

1.小量補陽,助補氣血 明代李中梓雲:“火者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發育萬物,人非此火不能生養命根,是以物生必本於陽”。附子為辛甘大熱之品,峻補元陽。對於氣血虛弱之人,郭老往往善於加用少量附子,一般用量3~6g,常可取得較佳療效。

2.中量通陽,以行氣血 《本草正義》言:“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十二經純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以除表寒,裡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凡三焦經絡,諸髒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臨床中,但見寒、冷、麻、痛諸症,郭老每每用之,其用量每劑多為9g。

3.量大散寒,通絡化痰 《靈樞•百病始生》雲:“積之始生,得寒乃成,厥乃成積”。郭教授臨床凡遇冷結積塊之症,治療以溫為主,以消為貴,以通為用,附子用量一般為12g。《本草匯言》雲:“附子,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之猛藥也”。

(二)川烏、草烏的應用

川烏、草烏具有驅寒逐冷,溫經止痛之功。《長沙藥解》曰:“烏頭,溫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開通關腠,驅逐寒溼之力甚捷”。郭老多將川烏、草烏配合使用治療寒痺。認為川烏、草烏驅寒止痛之力較強,對此臨床大劑量使用才能獲得較佳療效.

國醫大師開講:附子、川烏和草烏,這些藥材怎樣使用才安全?

(三)經驗配伍

郭老通過多年臨床經驗的積累,總結出行之有效的附子、川烏和草烏的配伍。

用治三焦陽虛則熟附子配伍乾薑,以增其力;

用治下焦元陽不足則熟附子配伍肉桂,以強溫壯之效;

用治下元虛寒、宮冷腹痛則炮附子、艾葉、炮姜相伍,可增暖宮散寒止痛之功;

用治氣血兩虛則阿膠配伍熟附子,可增補益氣血作用;

肢體經脈寒痺則川烏、草烏配伍秦艽、桂枝、細辛,可增散寒除溼,通痺止痛之功;

用治上焦有寒,痰飲停肺則附子配伍白芥子,可增溫化寒痰之用。

國醫大師開講:附子、川烏和草烏,這些藥材怎樣使用才安全?

(四)用量有度

對於附子的用量,一般3~12g即可達到應有的藥效,若病重藥輕,非大劑量應用而不能奏效者,在綜合考慮病人病情、年齡、體質、心肝腎功能正常與否等情況下可逐漸增加劑量,一般以3~5g為一個增加單位,一劑用量最多可達15g。

對於川烏、草烏的用量,病程短、病情輕者,用量10g左右即可;病程長、病情重、心肝腎功能正常、非重用不能奏功者,一劑用量可達15~20g。

國醫大師開講:附子、川烏和草烏,這些藥材怎樣使用才安全?

(五)久煎為要

郭老要求在煎煮附子、川烏和草烏時,均應先煎至少0.5~1個小時,其煎熬時間的長短以口嘗時舌頭無麻感為度。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烏頭鹼、中烏頭鹼、次烏頭鹼等雙脂型生物鹼是烏頭的主要有毒成分,經遇水、加熱可雙重水解為氨基類烏頭原鹼,其毒性僅為雙脂型烏頭鹼的1/4000~1/2000,且在110~115℃、1.5kg/cm2的條件下,煎煮40分鐘,烏頭鹼可基本被破壞。強調煎前加水,液麵至少應超過藥物表面2~3橫指;且應文火煎煮,不斷攪拌,以使藥物受熱均勻、充分,以達解毒全面;飯後分2~3次服用,日1劑,大劑量者一般連服超過20劑,中病即止,以防毒性蓄積。若在服用過程中唇舌出現麻熱感則為早期輕度中毒現象,停服藥物即可自行緩解。

附子、川烏和草烏均為有毒之品,

多數醫家常畏之。

但郭老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認為,

疾病對證、以驗配伍、量小漸增、久煎頻服,

可使附子、川烏和草烏應用更加安全有效。

【本文選自《國醫大師郭誠傑學術經驗集》,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張衛華,人衛中醫編輯整理。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