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問題的問題》最大問題「農場爲何虧損」?


《不成問題的問題》最大問題“農場為何虧損”?


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由老舍的同名小說《不成問題的問題》改編,由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教授梅峰執導,梅峰和黃石聯合編劇。這部電影獲得了第53屆金馬獎的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梅峰老師編劇的作品還有《浮城謎事》、《春風沉醉的夜晚》等,2009年梅峰老師憑藉《春風沉醉的夜晚》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這是一部詼諧的“借古諷今”的電影,令人想起前年的《驢得水》。本片的構圖很美,配樂使用中阮,人物身著民國時代的衣服,整個電影非常有中國韻味。電影主人公是範偉飾演的農場主任丁務源,他號稱“不成問題”先生,可是他最大的問題是:農場的物產豐富,但為什麼虧損呢?

以下有劇透


《不成問題的問題》最大問題“農場為何虧損”?


《不成問題的問題》的故事結構有點像《背靠背,臉對臉》,大體上都是一個體制內的機構(本片為農場,《背靠背》裡面是文化館)的現任一把手(背靠背裡是二把手)“趕走”了繼任者的故事。

又談“劣根性”

《不成問題的問題》與《背靠背,臉對臉》最大的不同的是,《背靠背》講的是現有的體制對人的玩弄和異化,矛頭指向體制;而《不成問題的問題》則把矛頭指向中國人的劣根性。《背靠背》裡的文化館長業務精通、智計百出,可還是一次次被體制打臉;《問題》裡的丁務源對業務一點都不懂,可是他對上賄賂、諂媚,對下剋扣、包庇、縱容,農場在他手裡連連虧損,他卻深得“上頭”器重,甚至“趕走”了具備專業知識的繼任者尤大興。

《問題》的諷刺面很廣,包括當時中國社會上上下下各個階層,導致農場虧損的,正是中國人的“劣根性”。而電影的現實意義在於,“農場”可以置換成現今社會上的任何一項事業,它們無不是:高層攫取利益;管理層不懂業務,只懂得向上輸送利益,向下吃拿卡要;底層偷雞摸狗;像秦妙齋那樣的閒人則煽動鬧事。這樣的事業當然“要黃”。

《不成問題的問題》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重慶,屬於國民政府管轄,看過電影后我們知道,丁務源的任免表面上是他個人業績的問題,可實際上卻是高層的權力博弈的問題。丁務源拿農場的物產向許老爺進貢,用許家三太太的話說“省了廚房的一大筆開銷”;可農場的另一大股東佟先生卻對丁務源極度厭惡。表面上看,佟先生要的是農場業績,沒什麼問題,但他是否對許老爺獨享農場物產眼紅,電影沒有交代,卻引人聯想。反觀佟先生罷免丁務源的手段,就可以看出他也不是善茬。何況丁務源本來和佟先生家走得就不近,難怪三太太要提醒他“請佟小姐去農場玩玩”

觀眾們看到銀幕上民國末年的這幫中國人上演一場亂哄哄的鬧劇,必然對其“劣根性”與高層的“權利博弈”嗤之以鼻,笑過之後仔細回想,當今的社會何嘗不是如此?

《不成問題的問題》最大問題“農場為何虧損”?


文學轉化為電影

電影在把文學轉化成電影的過程中,有我喜歡的地方,也有我不喜歡之處。

比如電影的開頭就是把文學轉化成電影的成功案例。

電影開頭不僅成功交代了故事背景、人物身份、人物性格,還完成了“揭開權力神秘面紗”的過程。第一個場景,範偉飾演的丁務源對著鏡子練習和三太太說話,讓觀眾對三太太產生興趣。接著是太太們打麻將。這個場景裡,電影用固定機位長鏡頭給出廳堂的全景,我們從太太們的談話中知道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之後範偉飾演的丁務源進來,又是進貢又是諂媚。由於整個過程是全景,且三太太的臉一直被張太太擋住,製造了“只聞其聲未見其人”的感覺。直到丁務源彙報完,畫面才切到三太太的近景,觀眾們才見到三太太的真容。隨後就有了三太太晚上在臥房裡向許老爺吹“耳邊風”的場景。

如果臺詞是文學的功勞,那麼景別的切換就是電影的語言了。導演用由遠到近的景別切換,讓我們先了解到三太太的重要,再看清三太太的臉,繼而瞭解到“耳邊風”的吹法;導演這種“千呼萬喚始出來”手法針對的不僅是三太太本人,而是權力,“千呼萬喚”的是做出“人事任免決定”這個過程。電影最大的主角——權力,完成了一個漂亮的登場。

《不成問題的問題》最大問題“農場為何虧損”?


配樂與蒙太奇&固定機位vs手持

電影另一個讓我喜歡的地方是音樂與蒙太奇的配合。這也是文學語言轉換成電影語言的成功之處。在尤大興帶領工人重新整理農場的時候,導演使用了中阮的配樂與蒙太奇配合,敘事節奏明快同時又很有中國傳統藝術的韻味。

電影令我不太喜歡的地方是固定機位與手持的混搭。導演用固定機位長鏡頭製造了一幅幅構圖精明的畫面,如橋下、室內等等。許多固定的鏡頭,往往採用中遠景,演員的表演和臺詞配合在一起彷彿是在演話劇。然而在一些場景,導演又使用了手持,給人很強的紀實感。因此一部分話劇、一部分紀實,這種混搭令人費解。

著墨不均

對於丁務源、秦妙齋、尤大興三個人的著墨不均是我另一個不喜歡之處。前兩人都有許多特寫,我們能夠清晰瞭解人物內心。而尤大興幾乎一個特寫都沒有,大多都是中遠景,甚至在他第一次來農場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他的大概輪廓,看不清面部表情。其實尤大興應該是與丁務源勢均力敵的兩個人,因此尤大興的出場應該給人一定的衝擊力,劇本做到了,但我們從鏡頭語言上沒有看到。而在尤大興被“罷免”之後,如果能給出一兩個鏡頭把他與整個社會背景聯繫在一起,表意會更完整。

《不成問題的問題》最大問題“農場為何虧損”?


秦妙齋的人物設置是一處妙筆,正是這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騙子,煽動工人推翻了尤大興,工人們固然有可恨之處,但不足以成事。像秦妙齋這樣有文化的流氓才是最可恨的人。

殷桃飾演的尤夫人是另一個絕妙的人物,她的“中式思維”與尤大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常說尤大興腦筋不靈活,而尤大興則把工人們視如無物。

範偉在電影中奉獻了影帝級的表演,許多小細節體現了塑造角色的功力。比如他常常提著大褂的裙襬,又比如他在“慶功宴”上和秦妙齋討論吳教授的時候,會下意識地回頭看一眼。

除了鮮活的人物,電影的劇情亦精彩,尤其是在觀眾們以為尤大興會站穩腳跟的時候,來一個出其不意的轉折。

電影最後,導演借三太太之口向丁務源發問:“農場物產豐富,可為什麼還是年年虧損?”這一問,難道不是問給銀幕前的所有人?!

《不成問題的問題》最大問題“農場為何虧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