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问题的问题》最大问题“农场为何亏损”?


《不成问题的问题》最大问题“农场为何亏损”?


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由老舍的同名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由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梅峰执导,梅峰和黄石联合编剧。这部电影获得了第53届金马奖的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梅峰老师编剧的作品还有《浮城谜事》、《春风沉醉的夜晚》等,2009年梅峰老师凭借《春风沉醉的夜晚》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这是一部诙谐的“借古讽今”的电影,令人想起前年的《驴得水》。本片的构图很美,配乐使用中阮,人物身着民国时代的衣服,整个电影非常有中国韵味。电影主人公是范伟饰演的农场主任丁务源,他号称“不成问题”先生,可是他最大的问题是:农场的物产丰富,但为什么亏损呢?

以下有剧透


《不成问题的问题》最大问题“农场为何亏损”?


《不成问题的问题》的故事结构有点像《背靠背,脸对脸》,大体上都是一个体制内的机构(本片为农场,《背靠背》里面是文化馆)的现任一把手(背靠背里是二把手)“赶走”了继任者的故事。

又谈“劣根性”

《不成问题的问题》与《背靠背,脸对脸》最大的不同的是,《背靠背》讲的是现有的体制对人的玩弄和异化,矛头指向体制;而《不成问题的问题》则把矛头指向中国人的劣根性。《背靠背》里的文化馆长业务精通、智计百出,可还是一次次被体制打脸;《问题》里的丁务源对业务一点都不懂,可是他对上贿赂、谄媚,对下克扣、包庇、纵容,农场在他手里连连亏损,他却深得“上头”器重,甚至“赶走”了具备专业知识的继任者尤大兴。

《问题》的讽刺面很广,包括当时中国社会上上下下各个阶层,导致农场亏损的,正是中国人的“劣根性”。而电影的现实意义在于,“农场”可以置换成现今社会上的任何一项事业,它们无不是:高层攫取利益;管理层不懂业务,只懂得向上输送利益,向下吃拿卡要;底层偷鸡摸狗;像秦妙斋那样的闲人则煽动闹事。这样的事业当然“要黄”。

《不成问题的问题》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属于国民政府管辖,看过电影后我们知道,丁务源的任免表面上是他个人业绩的问题,可实际上却是高层的权力博弈的问题。丁务源拿农场的物产向许老爷进贡,用许家三太太的话说“省了厨房的一大笔开销”;可农场的另一大股东佟先生却对丁务源极度厌恶。表面上看,佟先生要的是农场业绩,没什么问题,但他是否对许老爷独享农场物产眼红,电影没有交代,却引人联想。反观佟先生罢免丁务源的手段,就可以看出他也不是善茬。何况丁务源本来和佟先生家走得就不近,难怪三太太要提醒他“请佟小姐去农场玩玩”

观众们看到银幕上民国末年的这帮中国人上演一场乱哄哄的闹剧,必然对其“劣根性”与高层的“权利博弈”嗤之以鼻,笑过之后仔细回想,当今的社会何尝不是如此?

《不成问题的问题》最大问题“农场为何亏损”?


文学转化为电影

电影在把文学转化成电影的过程中,有我喜欢的地方,也有我不喜欢之处。

比如电影的开头就是把文学转化成电影的成功案例。

电影开头不仅成功交代了故事背景、人物身份、人物性格,还完成了“揭开权力神秘面纱”的过程。第一个场景,范伟饰演的丁务源对着镜子练习和三太太说话,让观众对三太太产生兴趣。接着是太太们打麻将。这个场景里,电影用固定机位长镜头给出厅堂的全景,我们从太太们的谈话中知道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之后范伟饰演的丁务源进来,又是进贡又是谄媚。由于整个过程是全景,且三太太的脸一直被张太太挡住,制造了“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感觉。直到丁务源汇报完,画面才切到三太太的近景,观众们才见到三太太的真容。随后就有了三太太晚上在卧房里向许老爷吹“耳边风”的场景。

如果台词是文学的功劳,那么景别的切换就是电影的语言了。导演用由远到近的景别切换,让我们先了解到三太太的重要,再看清三太太的脸,继而了解到“耳边风”的吹法;导演这种“千呼万唤始出来”手法针对的不仅是三太太本人,而是权力,“千呼万唤”的是做出“人事任免决定”这个过程。电影最大的主角——权力,完成了一个漂亮的登场。

《不成问题的问题》最大问题“农场为何亏损”?


配乐与蒙太奇&固定机位vs手持

电影另一个让我喜欢的地方是音乐与蒙太奇的配合。这也是文学语言转换成电影语言的成功之处。在尤大兴带领工人重新整理农场的时候,导演使用了中阮的配乐与蒙太奇配合,叙事节奏明快同时又很有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味。

电影令我不太喜欢的地方是固定机位与手持的混搭。导演用固定机位长镜头制造了一幅幅构图精明的画面,如桥下、室内等等。许多固定的镜头,往往采用中远景,演员的表演和台词配合在一起仿佛是在演话剧。然而在一些场景,导演又使用了手持,给人很强的纪实感。因此一部分话剧、一部分纪实,这种混搭令人费解。

着墨不均

对于丁务源、秦妙斋、尤大兴三个人的着墨不均是我另一个不喜欢之处。前两人都有许多特写,我们能够清晰了解人物内心。而尤大兴几乎一个特写都没有,大多都是中远景,甚至在他第一次来农场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他的大概轮廓,看不清面部表情。其实尤大兴应该是与丁务源势均力敌的两个人,因此尤大兴的出场应该给人一定的冲击力,剧本做到了,但我们从镜头语言上没有看到。而在尤大兴被“罢免”之后,如果能给出一两个镜头把他与整个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表意会更完整。

《不成问题的问题》最大问题“农场为何亏损”?


秦妙斋的人物设置是一处妙笔,正是这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骗子,煽动工人推翻了尤大兴,工人们固然有可恨之处,但不足以成事。像秦妙斋这样有文化的流氓才是最可恨的人。

殷桃饰演的尤夫人是另一个绝妙的人物,她的“中式思维”与尤大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常说尤大兴脑筋不灵活,而尤大兴则把工人们视如无物。

范伟在电影中奉献了影帝级的表演,许多小细节体现了塑造角色的功力。比如他常常提着大褂的裙摆,又比如他在“庆功宴”上和秦妙斋讨论吴教授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回头看一眼。

除了鲜活的人物,电影的剧情亦精彩,尤其是在观众们以为尤大兴会站稳脚跟的时候,来一个出其不意的转折。

电影最后,导演借三太太之口向丁务源发问:“农场物产丰富,可为什么还是年年亏损?”这一问,难道不是问给银幕前的所有人?!

《不成问题的问题》最大问题“农场为何亏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