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路名的由來,都是蘭大永不忘卻的歷史

校園裡真正溫煦的美色,

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書叢中。

行走於樹幟大道上,

一邊收穫美景,一邊向著書海前行。

每一个路名的由来,都是兰大永不忘却的历史

樹幟大道,為紀念國立蘭州大學校長辛樹幟而命名,西起崑崙堂北側,東至榆中校區正門,途經賀蘭堂、天山堂、學術交流中心等。

辛樹幟

每一个路名的由来,都是兰大永不忘却的历史

辛樹幟(1894-1977),字先濟,湖南臨澧人,農業教育家、生物學家和農史學家。1946年8月1日,國立蘭州大學正式成立,辛樹幟為首任校長,為蘭州大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認為辦好蘭大這所當時擁有五個學院的綜合大學,對於整個西北的教育事業至關重要。他抓院系設置,培養髮展西北經濟、文化迫切需要的人才;抓教師隊伍,不拘一格,選用人才;購置圖書儀器,增添教學設備,蘭大圖書館在短短三年內就蒐集到大量中外圖書期刊,藏書逾10萬冊,一躍而居當時西北各高等院校之首。

蘭州解放前夕,他頂住壓力,決意留在蘭州和全體師生一起參加護校活動。他的行動使蘭州大學人心安定,沒有一個人撤離,學校財產也沒有受到重大損失。

在1957年出席全國政治協商會議期間,辛樹幟應邀參加了毛澤東主持的最高國務會議。在聽了他對發展全國農業生產和開展古農學研究的彙報後,毛澤東稱讚不已,並說他的名字取得好,“辛辛苦苦,獨樹一幟”。蘭大校訓中的“獨樹一幟”即出自於此。

夜已經深了,

最後一班教工車從安亭大道駛離,

久站的教師們得以在校車上休息片刻,

眺望窗外,星空依然閃爍,

萃英山已漸行漸遠,

榆中的夜色還是那麼美。

每一个路名的由来,都是兰大永不忘却的历史

為紀念蘭州大學老領導辛安亭而命名。平行於隆基大道南側,途經榆中校區16-17號樓、博物館、崑崙堂南側、紫嫣花海等。

辛安亭

每一个路名的由来,都是兰大永不忘却的历史

辛安亭(1904-1988)山西離石人,著名教育家。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任蘭州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處處長,首任蘭大校務委員會主任。

任職期間,他認真執行各項政策,尊重、團結知識分子,通過耐心細緻、有禮有節的工作,贏得了全校師生員工的擁護,保證了接管初期蘭州大學的平穩過渡和學校各項工作的正常進行

,也使學校在新中國的發展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他專於教育理論和中小學語文教學研究,著有《論語文教學及其它》、《辛安亭論教育》,在延安時期就編寫和審編了四十多種中小學教材,建國後主持編寫了新中國第一套中小學教材

很少走上這條路——迪生大道

我甚至不知道它的名字,

沒見過它的路牌。

但它卻以低調的個性,

默默守護著榆中校區的最南邊 。

每一个路名的由来,都是兰大永不忘却的历史

為紀念蘭州大學原校長林迪生而命名,西起榆中校區多功能環境風洞實驗室,東至聞韶樓,平行於安亭大道南側。

林迪生

每一个路名的由来,都是兰大永不忘却的历史

林迪生(1903-1997),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人。1953年任蘭州大學校長,在其任職期間,林迪生深入基層調查,為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改善教師待遇而竭盡全力。林迪生為蘭大創校初期的辦學工作投入了很大的努力。

林迪生不僅是成功的教育實踐家,也是優秀的教育理論家。他在其文集《浙江之新城》中提出的教育理念至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他的教育實踐和理論是樸實的,也是本質的。而貫穿其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一根紅線,就是

遵循教育規律,提高教育質量。

林迪生曾說:“我沒有教育學的宏文鉅獻,教育思想也未形成具有特色的體系,但有一個核心、一個靈魂,即德育第一,訓練結合。教育給學生以知識技能,訓誨給學生以做人的導向。學中做,以學為主;做中學,理論聯繫實際。先學會做人,然後以其知識、技能服務於社會和人類。”

熠熠晨輝,習習涼風,

隆基大道上,競走大賽已經拉開序幕,

爭先恐後的學生們踏著緊密的步伐,

目標天山堂,趕在鈴響前坐定。

每一个路名的由来,都是兰大永不忘却的历史

為紀念蘭州大學原校長江隆基而命名。西起榆中校區1-2號宿舍東側,東至東區田徑場,途經聞欣堂、賀蘭堂、天山堂、將軍院、體育館和教職工公寓,是榆中校區主幹道之一。

江隆基

每一个路名的由来,都是兰大永不忘却的历史

江隆基(1905-1966),陝西西鄉人,我國傑出的教育家。1927年6月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建立後,先後擔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北京大學副校長、黨委第一書記,蘭州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等職。

蘭大7年,他大力整頓教學秩序,從實驗室管理、學生作息時間等方面都制定了詳細的規章制度,並制定了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排除各種干擾,為林迪生、左宗杞等著名教授落實政策,辦出了蘭大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

今天,江隆基校長對蘭大的影響猶存,當年所確定的科研方向,大都發展成了國家級的重點實驗室,踏實苦幹的優良學風更是讓蘭大這所百年老校受益終身。

“叮”一聲,收到短信:

請儘快到後門取件。

快遞到手,

在回宿舍的路上,也不禁雀躍起來,

走在文魁大道的樹蔭下,

光與影在眼前斑駁跳躍,

宿舍煥新了模樣。

每一个路名的由来,都是兰大永不忘却的历史

為紀念我國有機化學領域著名教授黃文魁而命名,西起西區田徑場,東至榆中校區後門,途經視野廣場、北區浴室、網球場、籃球場和校醫院。

黃文魁

每一个路名的由来,都是兰大永不忘却的历史

黃文魁(1928-1982),有機化學家、教育家,長期從事天然產物化學和有機合成化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他自1955年至1982年在蘭大任教27年,是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蘭州大學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導師

他先後完成了30多項研究課題,其中貝母植物鹼的研究、碘雜環化合物的研究、三尖杉酯類生物鹼的合成研究和固氮酶活性中心化學模擬物的合成研究居同期國際同類研究的領先地位

1982年應邀赴廣州參會途中,所乘飛機臨近降落時起火,黃文魁教授不幸遇難。

明早清晨,又有一批教師

冒著嚴寒趕來本部體育館

坐著早班校車從行健道離開

每一个路名的由来,都是兰大永不忘却的历史

行健道,取意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西起城關校區觀雲樓,東至舊體育館,途經丹桂苑北側、籃球場、排球場、祁連堂等。百餘年來,以辛樹幟、辛安亭、林迪生、江隆基、黃文魁等為代表的一代代蘭大人矢志不渝,辦學治校,教書育人,用行動詮釋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涵。

時光飛逝,紅霞滿天。

一代代蘭大人

不畏嚴寒,不辭辛苦,

堅守在祖國的西北傳授知識、汲取營養。

如今,沿著先輩的足跡,

蘭大人將更加勇往直前,

健步行走在“雙一流”建設的奮鬥之路上。

你印象中還有哪些飽含深意的蘭大路名?

歡迎評論區與我們分享~

內容來源 | 蘭大新聞網

主編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