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理财能力“捉急”

对正规的、系统化的学习投资理财知识积极,对金融风险的责任意识和问题解决却不尽人意。

这样的一个调查结果来自浦发银行发布的业内首份《大学生金融知识及消费习惯调研报告》。该报告从金融知识素养、金融消费行为、金融安全意识等多角度综合分析中国大学生的金融素养情况,为研究大学生群体对金融知识、行为和风险的了解,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和规范的金融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进一步推广,提供数据支持和思路拓展。

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具有良好意愿了解金融安全知识,同时也表达了希望社会正规金融机构与学校共建金融知识普及系统的良好愿望。部分受访学生认为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略微欠缺和滞后。但与此同时,此次受访的学生中,有15%的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金融不安全事件(诸如金融诈骗、电信诈骗等)的态度是“漠不关心”,认为金融风险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随着这部分群体在金融安全意识方面的弱化,其自我金融保护方面的能力会更加欠缺。

报告结果还显示,大学生金融知识水平不受专业和学校层级影响,主要依靠个人兴趣和主动获取意愿。例如:北京某重点大学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其金融知识水平可能尚不如普通民办大学的大专学生。大学生获得非专业金融知识的渠道主要来自互联网和自身社交圈,多为被动式获取,主动式获取的比例较低。在非财经类专业的受访者中,有10%表示对于金融领域的知识完全没有兴趣,如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常规的金融知识普及是目前的一大痛点。

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呢?对此,报告指出,应建立有针对性的、内容丰富的大学生金融消费者教育体系。包括,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置适当的教育内容,从而形成一个注重群体特点、更有针对性的、内容丰富的教育体系。例如:针对大一刚入校的学生,可采用“学习金融知识”宣讲,旨在向大一新生普及金融常识,教育内容主要围绕金融行为、消费心理和金融常识性教育展开,是对大学生群体金融知识基础性的提升。对于高年级同学,可以通过这些更专业的课程对其开展个人理财、消费信贷等方面的教育。教育内容也扩展到对金融消费规律的认识、基本理财产品的选择、金融风险的辨识和防范等,为大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做好金融知识准备工作。

同时,金融知识和安全教育普及的渠道需线上线下相结合,既需要互联网渠道的宣传广度和力度,也需要学校内,社会上各方人力物力的真实介入,让学生有最直观的感受。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实时更新发布最新的案例集,通过真实案例宣贯金融安全的相关信息。线下可以通过培训“校园金融宣讲师”,由有一定知识背景和良好素养的大学生,经过正规金融机构的培训后,上岗承担校园推广的任务。

此外,金融知识和安全教育普及的内容应真实、易读、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最重要的是,在宣传中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不仅包括金钱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信息,更要将正规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引入大学生的金融消费需求中。

浦发银行表示,未来将基于本《报告》的调研结果,针对大学生群体金融知识教育普及面临的痛点,进一步研究形成大学生乐于接受的金融知识普及材料,实现基础金融安全知识的有效普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