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唯独此人每周可吃两次肉,津贴是朱老总三倍,他是谁?

大家都知道,战争年代我军的物质条件是很艰苦的。红军时期刚参军的战士多数没有枪支,要靠自己从敌人手里夺。抗战时期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也是小米加步枪。

作战方面条件如此艰苦,更别说生活了。可是抗战时期在延安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很特殊,每星期可以吃两次肉,津贴甚至是朱老总的三倍。这样的待遇,当时在延安简直找不出第二个来。

抗战时,唯独此人每周可吃两次肉,津贴是朱老总三倍,他是谁?

此人究竟是谁呢?那就是冼星海。

在战争年代,冼星海是和聂耳一样出名的音乐家。一个创作出了《义勇军进行曲》,一个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这两首歌曲为鼓舞前线战士的斗志,以及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殊不知盛名之下,冼星海的经历则是十分艰辛。

冼星海出生于澳门,祖籍是广东,后来还曾到新加坡上过学。一般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经历和华侨家庭十分相似,而冼星海则是一个例外,他是贫苦人家出身。

在随母亲到新加坡谋生的时候,冼星海在当地一家学校读书。成绩并不突出,可是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引起了一位老师的注意。在老师帮助下,冼星海加入了学校军乐队。

抗战时,唯独此人每周可吃两次肉,津贴是朱老总三倍,他是谁?

老话说得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历史上为了孩子的教育,有孟母三迁的故事。那时候虽然家里穷,可是冼星海的母亲很有远见,为了能让冼星海接受更好的教育,几年后又回到了广州。

皇天不负苦心人,冼星海也没有让母亲失望。

13岁的时候,冼星海考入了岭南大学学习小提琴;21岁的时候考进了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29岁的时候又考进了巴黎音乐学院。

历史上,冼星海是该校第一名中国学生,也接受了不少欧洲音乐大师的指点。可是如此风光之下,冼星海的生活却一直十分艰苦。

在国内读书的时候,为了学费生活费和补贴家用,他每天都要摆地摊售卖一些书籍。在巴黎的时候,他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

抗战时,唯独此人每周可吃两次肉,津贴是朱老总三倍,他是谁?

为了表彰这位优秀的中国新生,当时巴黎音乐学院准许冼星海提出一个物质方面的条件,冼星海就说了两个字,那就是饭票。

由此可见,冼星海求学路上是何其艰苦。更让人佩服的是,留洋归国后,明明可以享受优越的生活,可是冼星海却舍弃这一切来到了延安。

当时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冼星海是音乐系主任。虽然根据地条件艰苦,可对于知识人才还是给以了特殊待遇。

举个例子,抗战时候,朱老总是八路军总司令,可他一个月的生活津贴只有五块钱。而在鲁艺,助教一个月津贴6块钱,教员则有12元。身为系主任,冼星海自然更高一级,一个月津贴15元。由于他身体不好,还破例一周可以吃两次肉,当时在延安,这可是独一份儿。

抗战时,唯独此人每周可吃两次肉,津贴是朱老总三倍,他是谁?

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当时八路军对优秀人才和知识分子的重视,延安也成了当时无数进步青年心中的圣地。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冼星海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等优秀作品。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因为长期劳累,冼星海积劳成疾。在苏联期间,又因为苏德战争的爆发供给困难,营养不良,1945年就英年早逝,当时他才40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