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世界的倖存者》:你會是未來世界的倖存者嗎?

花了兩個晚上讀完了阮一峰老師的《未來世界的倖存者》。本已焦慮的內心變得更加焦慮,不過也能幫助思考一些擺脫困境的方向。

現實篇

世界會走向哪裡?

開篇就引出一個終極問題,世界會走向哪裡?以 AlphaGo 戰勝了李世石九段,一年之後又戰勝了柯潔九段為引,提出了一個細思恐極的問題,自動化、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新技術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在可預見的未來,技術將淘汰人類,首先遭到淘汰的是那些依靠體力的職位,有一部分依靠智力的也正在被淘汰,大批的白領崗位將會消亡,比如常見的銀行職位。

雖然新技術的出現創造出了一些新的崗位,但是與它消滅的崗位比起來,真是微不足道,這次跟上次工業革命不一樣,上次是創造了大量的工廠職位,而這次是要消滅這些崗位,想想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技術目標是啥,就是不需要人參與!

如果技術不斷髮達,機器比人能幹,那將會有很大一部分人無所事事,這讓我不禁思考,為什麼娛樂產業會這麼火爆,馬爸爸也說,十年後的機會是健康和娛樂產業。如果大家都無所事事,可不得需要娛樂產業的支撐嗎?用以排解空虛。

世界上再也沒有絕對安全的工作?

之前有一個技術叫 Flash,用來製作網頁遊戲、動畫,以及視頻播放器。我大學的時候這門選修課還得了優秀,然而這個技術現在已經沒人用了。塞班系統牛逼把,塞班工程師當年也是非常搶手的,培養一個需要至少兩年,說倒就倒了。

很多職位現在還沒有被取代,是由於當前機器人的購買成本昂貴,比人力成本高的多,所以那些低端的體力崗位暫時得以保全,但是工資不會上漲,為什麼呢?一旦人工成本上漲,企業就會考慮用機器代替人工,並且隨著機器越來越智能,出錯越來越少,這將變成現實,有的地方已經變成現實。你要麼比機器更能幹,要麼比機器更便宜,否則你怎麼跟機器競爭工作崗位呢?

窮忙的人生

香港曾經有一檔電視真人秀,叫做《窮富翁大作戰》,專門邀請富人體驗窮人的生活。一直宣揚 「如果你有鬥志,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的富翁,在參加了兩天節目,過了兩天底層生活之後,他的觀點完成反轉「這個社會在極嚴厲地懲罰,那些沒條件讀書的人。窮人一輩子都不可能變有錢人。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只有弱者越弱,越來越慘!」

將來的「窮忙族」,不僅是低技能的底層勞動者,還將包括很多受過高等教育、寫字樓工作的白領。年輕人如果沒有家庭支持,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出人頭地,會變得越來越難。每天繁忙地工作卻依然不能過上富裕生活。因為單靠工資收入,已經不足以積累財富了。

為什麼你可以不讀大學?

互聯網教育是未來的方向。當代大學的教學模式,傳授的知識老化,極其浪費學生的時間。即使在大學裡能夠學到真正的知識,也不應該在那呆四年,如果只學最需要學習的東西,一年就夠了。四年足以讓一個人在一個領域成為資深從業者,甚至專家,然而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裡浪費時間,畢業的時候,一無所長,一臉迷茫。

不是說知識無用,而是說知識(尤其是非學術的知識)不一定要通過大學獲得,通過互聯網一樣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且更高效和便宜。

在我看來,這個觀點確實是在一定程度上說出了當代大學的本質,說浪費時間也不為過,但是就目前的市場環境來講,如果不讀大學,會更艱難,並且越好的大學更有利,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大學裡面自己能多做一些事情,能夠掌握一技之長

我們要怎麼辦?

上面的描述都很悲觀,那難道我們就沒有活路了嗎?

越來越多的職位正在被機器取代,首先思考的是你的職位是不是能被取代,如果能的話,那就要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辦?我們要學習哪些不被機器取代的技能?

1、人性化和人格魅力。2、創意。3、決策和領導力(即企業家能力)

職業篇

為什麼僱傭制度對工人不利?

僱傭制度是一種有傾向性的制度:對資方有利,對勞方不利。工人少拿一點,老闆就多賺一點。

優秀的員工能給公司帶來很大的利益,但是公司會怕他遠走高飛,影響公司元氣,所以現在的企業發現,尤其是大企業,他們不能太依賴人才,而應該讓人才依賴公司。管理層的最終作用,是讓誰離開了公司都能照轉。所以大公司各部門分的很細,每個人負責的東西很單一,並且可替代。

所以我們思考的應該是如果身在這種制度之下,應該怎麼樣更好的提高自己,或者思考如何離開這個制度,還能生存下去。

建議在大公司工作的同學,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工作經驗積累的同時,更要靠業餘深造突破自己。化被動為主動,不要事事都是被推著走,而要思考自己的價值。

為什麼退休金是靠不住的

高校的老師,企業的員工,還有公務員,大部分稍微上了年紀的人都會關心一件事兒,何時退休。

醫療水平提高,人的壽命增長,老齡化嚴重,養老金越來越不夠了。所以國家肯定會想盡一切辦法,一方面去收各種稅補貼養老金,一方面延遲退休年齡。我們現在就業人口上繳的養老保險是給已退休的人用的,如果就業人口越來越多還好,問題是青壯年勞動力越來越少。

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等你六七十歲了,還不得不朝九晚五上班。與其等待著別人決定你何時退休,不如自己做一回命運的主人,自己決定自己何時退休。

存在一條經驗規則:如果一年的支出小於投資組合的4%,那麼你就可以退休了。舉例來說,如果你每年的總支出為4萬,而你的證券投資有100萬,那麼你就可以退休了。不是說你必須真的用這個規則,來安排自己的退休規劃,而是用它來證明,只要管控好支出,提前退休在財務上是完全可行的。當然提前退休也不是你說啥也不幹了,而是可以擺脫束縛,在自己熱愛的領取實現自己的價值。

一定要合理規劃自己,比如說,35歲之前晉升到中級,45歲之前晉升到高管,不然可能就會被企業淘汰,你拿什麼去給二十歲的年輕人競爭。

你的 B 計劃在哪裡?

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現在的工作幹不下去了,未來怎麼辦?所以,除了你的職業A計劃之外,還應該需要一個B計劃,對自己的退路有所安排。

制定 B 計劃的時候,你可以問問自己,如果人生重新開始,你會選擇怎樣的工作? 把這個當作 B 計劃的起點。如果你想著如果這個工作沒了,在家裡休息幾天,再找個公司做類似的工作,這不是B計劃,只是A計劃的延伸。

有了B計劃之後立即開始實施,也許達到你的預期會很漫長,但是嘗試做起來吧,邁出第一步,才能看到後面的美好旅程。

方法篇

為什麼要創業?

有人覺得「創業」這個詞太過高大上,其實改名叫「自我僱傭」更精確。一個底層的青年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反正怎麼走都是一樣的結局,不如心一橫,去走那條自己想走的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享受沿途的風景,掌握人生的主動性,不再聽命於僱主的差遣。

技術人員創業風險相對較低,即使失敗,也不會找不到工作。其實不管是不是技術人員,都要考慮自己的價值,自己的服務是不是市場需要的。

如何確定創業方向?

選擇自己優勢的方面創業,不要站在自己角度,要站在客戶的角度,什麼樣的東西客戶願意用,並且為此付出金錢。

簡單說,是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1、它有用嗎?2、它易用嗎?3、它用起來令人愉悅嗎?

要注意的

不要在功能上競爭。很難讓一件產品保持簡單易用,同時還具備大量的新功能。要去考慮市場定位,而不是增加功能。

單一化策略,和多元化策略,選哪個?古羅馬都是石頭建築,建造起來非常困難和昂貴,可能一年只能造一幢,但是兩千年過去了,很多建築都留到了今天;古代中國都是木建築或磚瓦建築,建造起來比較容易和廉價,可能一年可以造幾十幢,但是根本留存不下來。認定一個方向不停地挖,才有可能被別人記住。

10000個小時

大量重複,並在過程中思考更加科學的方法,你就能成為專家。

軟件工程師的職業建議

1、興趣。不多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我要說的是,如果你沒有興趣,讓成就感幫你培養興趣。

2、認知。是否甘於忍受寂寞,是否願意跟機器打交道?

3、EQ(情商)。人際關係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抗壓性、處理危機的能力

4、學技術要掌握本質。底層知識學會才能舉一反三。重視基礎,修煉內功。

5、唯堅持得成功。

6、不要別人點什麼,就做什麼。千萬不要當一個被人點菜的廚師,別人點什麼,你就燒什麼。你要有自己的想法,找到自己的價值。

7、推銷自己。做的東西要讓別人知道。

8、學會帶領團隊。領導力,協同能力。

9、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10、自己找到道路。不要讓領導告訴你做什麼,學會自己做決定。

11、把自己當成主人。比如開會,把自己當成負責人。

為什麼起床後不能收郵件?

不要讓突發事件決定你應該做什麼,要有自己的目標、計劃,合理安排時間。

案例篇

個性也是一種競爭力

papi 醬獲得投資,本質上就是個性商品化、個性企業化。這樣的事情,今後將會越來越多。

要聊天,先付費

不要看現在網絡這麼發達,社交需求仍然一個極大的市場,工作了才知道,能夠說話的時候很少。各種付費社群很常見,付費的網絡社交將是常態。

即將來臨的賣文時代

知識付費,已然來臨。

微媒體時代

直播,大眾娛樂。建立個人品牌,學會如何把自己傳播出去

未來的娛樂業

參與感。比如VR。

技術教育的興起

已然興起。技術會取代越來越多的人工,學好技術,可能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

未來篇

高級人類的崛起

基因可以被優化。社會階級劃分會更加明顯。

換頭術

醫學上,死亡的定義就是腦死亡。如果頭部移植可以成功,那麼人的壽命就會有本質的提高。軀幹不行了,腦袋就移植到另一個軀幹上,於是就可以接著活。

你的鞋都比你聰明

你的穿戴設備會有大量的傳感器和芯片,它們會比你自己更瞭解自己。

技術的邊界

沒有邊界。誰也不知道,技術會突破到什麼程度。

熵:宇宙的終極規則

能量轉換會讓系統的混亂度增加,熵就是系統的混亂度。更簡單的話來講就是,如果不施加外力影響,事物永遠向著更混亂的狀態發展。事物維持美好的狀態是需要能量的,如果沒有能量輸入,美好的狀態就會結束。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明天會更好」。現在明白了,這句話是有條件的。正常情況下,明天其實會更糟,因為熵在累積,只有不斷注入新的能量處理熵,明天才會更好。

技術決定歷史

主導歷史的因素,短期(一年到幾年)是政治,中期(幾年到幾十年)是經濟,長期(幾十年到幾百年)則是技術。

人類的每一次大發展,都是技術推動的。新技術創造了財富,財富也在流向技術。

卡辛斯基的警告

技術會讓人喪失自由,喪失自由還不是最可怕的,更糟糕的是,技術最終將取代人類。人類掌握的技術,已經強大到足以毀滅人類自身。並且技術是不可逆的,只會更加先進。

未來將會怎樣,我們不得而知。

如果覺得內容還不錯,可以關注一下我哦

wx:志哥 (ID: zhige-me)

期待與你相遇,一同成長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